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78976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MODERN VILLAGE 10/2005论坛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 会。 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 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 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遭受到了严重制约,造 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关于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或者说 “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 进一步突破深化,使之能够尽快全面建成的问题。论坛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高尚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 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深刻

2、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现实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大举 措。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 突破,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构 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 基础、 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经济社 会转型时期,如何通过改革的继续深化,构建和完善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 是一个更为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27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证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 始终是一个互动过程。的转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闭关锁国下的 封闭型经挤向参与国际分工与竞

3、争的开放型经济转变,这 些过程与体制转轨进程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发展中的新 旧矛盾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甚至一些深层矛盾还具有 累积的性质。 因此,在较长的时期内,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依 然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 会。 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造成 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 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遭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 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 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 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 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

4、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 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 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其次,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 但是,近 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 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 公共卫生服务、 社会保 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阻碍了小康社 会目标的实现。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 且是涉及经济转型、 城乡关系、 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 必 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 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第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

5、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 会。 但我国的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从全国来看,东中西 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趋势。 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主题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 政治、 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成功地突破了传统 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 制的基础框架,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 社会向开放型经济、 社会的转变。 中国经济以持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推动了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的总 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改革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 生产力,为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奠 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也为未来社会发展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然而,由于中国仍处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或 阶段,工业化中劳动密集型经济到资本、 技术密集型经济10/2005 现代乡镇 5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 时间,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但是,发 展不仅仅是上项目、 拉投资、 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 多地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 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 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第四,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 会。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

7、长,在很大程度上 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 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 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 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 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 段,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 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 的时期,也是制度创新与发展阶段相互重合与互动的历史阶 段。 其中,制度创新既是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最主要途径或方 式,也是成功跨越这一历史阶段的基础。 制度创新的深刻性 质并不取决于变革的方式是激

8、进的还是渐进的,重要的是创 新是否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并且建立了合理、 公正 而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机制。 在这个意义上,我 们应高度重视制度或体制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 用。 我们既不能陶醉于20多年来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 视改革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也不应把这些负面 影响不加分析地归咎于改革基本方向的选择,继续深化改革 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1.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 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由于权力 运行的特殊性,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也为了 防止权力 “寻租” 性腐败,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严格限制其介 入的领域,并

9、且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 中国在体制转 轨中虽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行政性资源配置 不仅在国有经济部门依然普遍存在,而且近年来已经出现向 非国有部门渗透的迹象。 社会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客观上”存在着权力市场化 的可能。从 80 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到90 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 “寻租” ,人们不难观察到大量权力市 场化的现象。 近年来,在土地拆迁和转让、 资金信贷以及股 权融资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迹象。 问 题在于,权力作为个人或群体的资源参与市场化、 本质上是 对社会财富的瓜分,它在形成少数“暴富” 阶层的同时,不 但侵犯了他人创造社会财富的收益,

10、而且减少了社会可支配 的经济资源,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加剧了经济 转轨期社会的利益关系失衡。 就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而言,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 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的焦 点之一在于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的不公 平。 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是社会财富占有和当前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性因素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 人为地重建和固化种新的利益格局,而在于形成一种公 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样一种利益调节机制 的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基础。 中国在改革前 的利益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相对的 “平均主义” 格局,之所 以是相

11、对的,主要是这种平均主义是建立在城乡不平等基 础上的,并且无视个体(个人或经济单位)贡献的多寡,不 仅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不 公平。在这个意义上, 打破平均主义、重建新的分配关 系,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利益 分化导致社会分层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某些重要环节 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 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 完善,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 性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市场 秩序混乱、 官员腐败、 法治不健全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 深层体制性原因。6 MODERN VILLAGE 10/2005论坛分

12、配不公的最主要因素,其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机制本身的缺陷和社会调节机制的不完善,而且还使后者 产生严重扭曲。 权力市场化导致了许多领域仍然是血缘 和裙带关系盛行,抑制了基于个人能力的公平竞争,场 运行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往往演变为逆向淘汰,从而加剧了 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 权力市场化也对改革本身构成严 重扭曲和制约,在一些本不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出 现了利用市场化牟利的 “假改革” ,而在一些应该大力推 进市场化的领域,市场化改革却步履维艰。 在国有企业改 革、 金融体制改革、 教育改革、 医疗改革等领域,这方面 的问题尤为突出。 2.要素市场化严重滞后的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

13、特征是市场机制主导资源 配置。 中国改革在推动市场化的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并且 也是最成功的方面,重塑了多元市场主体和产品市场化,而 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市场方面,市 场化的进展明显滞后。 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主要深层次矛 盾,也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在基本要素市场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劳动力是最早市 场化的要素。 不过,在90 年代以前,劳动力市场化主要还 是一种 “体制外” 的存在,以农民短期流动打工为主,是与 农民非农就业相联系的市场。 农村改革使农民个体初步获得了具有基本生存保障功能的土地,为农民短期流动打工 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了初始条件。 90年代

14、以后,随着国 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以及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就 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非农就业不再局限于短期 流动,出现了长期性、 职业化的城市化特征。 在这种情况 下,与传统 “农民工” 概念相联系的制度性安排已经明显 滞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劳动力要素市场 化中的突出问题。 土地要素大规模市场化始于19921993年,并且初 步形成了以政府垄断出让为特征的一级市场,以土地使用 权转让、 出租、 抵押等交易形式为特征的二级市场。 土地 市场化中的问题突出反映在土地一级市场功能定位和转 让程序方面。 政府垄断土地征用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用于 公共事业,商业化用地交易不应运用行

15、政权力,而应按照 市场原则进行交易。 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几乎排斥了土 地使用权拥有者参与交易的权利,直接成为市场交易的主 体。在土地市场化中,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成为最大获利 者,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近年 来,在城镇拆迁和农地征用环节发生大量民事纠纷,并非 仅仅是利益补偿问题,而是深刻反映了政府垄断征用与市 场化的矛盾,反映了政府在土地市场化中的功能定位和权 力运行程序方面的缺陷。 资金要素市场化滞后集中反映在借贷市场和股权融资 市场方面,其基本特征是以服务于国有企业资金需求为主。 这种状况不仅严重不适应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现实,而且蕴藏 着极大的系统风险。 在国有银行垄断

16、借贷市场的情况下,资 本约束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效率激励机制,从 而造成银行系统大量不良债权。 股权融资市场问题一方面 是层次单一,无法满足现实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是全国性 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缺陷。 特别是股票市场,政府监 管机构与交易所、主力投资机构实际上是“主管部门”与 管理对象的关系,这是大量劣质公司得以上市并难以被市场 淘汰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市场“索取”无度、少有回报、 过度投机的根本性体制因素。 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不断地 下跌走势表明,如果不从根本上克服体制性缺陷,股票市场 的融资功能将逐步丧失。 3.经济转轨中的资本与劳动关系平衡问题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问题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 在市场经济早期发展中,资本统治的形成曾经造成了 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