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71296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南方能否集中供暖引热议中国集中供暖分界线5 90 天原则上以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为标准,以北地区应集中供暖,以南地区则不推行集中供暖。具体要求在集中供暖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 5的天气超过 90 天。各类供暖方式成本空调每月每平方米的费用 1820 元。集中供暖各地政府补贴不同,以江苏徐州为例,今冬 3 个月的供暖季费用为每平方米 24 元。地暖(湿式铺法)利用地源热泵取暖,每月每平方米的费用 1215 元。地暖(干式铺法)主要是天然气壁挂炉采暖,费用比湿式铺法少 40%50%。早报记者 姜丽钧 张少杰俞立严 李继成 韩晓蓉 吴洁瑾从上海到整个中国,刚刚遭遇了

2、近 7 年来最冷的一个 12 月份,这让中国南方应和北方一样“集中供暖”的呼声再起。所谓集中供暖,也就是俗称的暖气,一般是指通过热电厂生产蒸汽,并通过城市输汽管输送至千家万户的暖气片中。昨日,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张立军表示,正考虑在本月召开的上海“”上呼吁试点集中供暖,并为全市集中供暖提前进行统筹规划。早在 2010 年的上海“”上,张立军就曾经递交提案,建议将冬天供暖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在他看来,集中供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久考虑、统筹规划,最好能在当年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加以体现。张立军认为,上海建立在海边滩涂上,冬天一般非常潮湿阴冷,冬天也有供暖的必要,“在房间里仍会感觉

3、非常寒冷,而集中供暖能提高上海的宜居程度。”“现在,上海市民冬天还是主要靠空调取暖,但是空调的效果很有限,每年寒潮来临,上海各家医院都人满为患,以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小孩为主,多是因为天气寒冷导致或诱发的季节性疾病。”在 2010 年递交的这份提案中,张立军提出,空调的制热能耗高、噪音大,人体感觉也很不舒适,并且容易传播疾病;而冬季供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降低上海市民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冬天发病率,并能有效降低社会成本。但在目前,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遭遇到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依据建国初期划分的集中供暖分界线,只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方可推行集中供暖。要求修改这条“红线”的声音认为,南方大部分地区

4、的冬天同样寒冷,集中供暖比目前普遍采用的空调供暖更环保。但反对的声音认为,集中供暖需要南方城市在管道建设、房屋标准等方面做出大规模改造,且集中供暖将大大增加能源消耗。争论尚未有结果,上海附近的南通、南京、扬州等南方城市已经开始小范围试点集中供暖,但却由于上述原因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阻拦,集中供暖在南方仍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上海市有关部门亦在 2010 年答复张立军说,鉴于上海大量的建筑进行供暖改造有困难,所以集中供暖暂时难以推行。6060 年前的供暖分界线年前的供暖分界线“解放初期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是合理的,现在南方部分城市要求集中供暖也是正当的”上海集中供暖难以推行的背后,有着一条目前难以

5、逾越的“红线”60 年前划定的一条供暖分界线。据南方周末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由于建国初期“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了南北供暖线,即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 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 90天,才能集中供暖。具体到执行中,这条线以秦岭、淮河为准。然而,近年来,这条延宕 60 年的“红线”却被频频挑战。贵阳和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频频提出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在去年的全国“”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认为,南方推行集中供暖至少有四大好处:供热暖心、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节能减排,“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如今生

6、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此外,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南方部分城市已经达到或接近集中供暖的“5、90 天”气候标准。以贵阳为例,自 2007 年以来,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 6的天数都在 90 天左右。一名无锡网友昨日发帖说,南方天气阴冷潮湿,冷风一吹就冷到骨头里,而北方天气是冷在表面。一名北京网友也说,在南京上学的第一个冬天,手脚都冻出疮来。南京南通等城市先行南京南通等城市先行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等长江沿线城市都已实现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据南方周末报道,就在南方省市民间热议集中供暖之际,武汉、南京等地已率先“吃螃蟹”。从 2005 年开始,武汉启动“冬暖

7、夏凉”工程,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 500 平方公里,服务人口 160 万人。中标“冬暖夏凉”工程的德威热力利用发电余热为居民区供暖。目前,武昌、洪山、青山三区的部分小区已经实现集中供暖。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等长江沿线城市都已实现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2010 年 8 月颁布的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修订草案)亦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建的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城镇、住宅区,应当集中供热。”上海市民对供暖改善的需求可以从地暖行业看出,目前,这一价格昂贵的取暖方式因取暖效果好,正逐渐获得更多上海家庭的青睐。多

8、位地暖业内人士昨日表示,目前上海地暖的用户主要为高收入群体,但正在向普通消费者过渡,普通公寓、老公房改建地暖的人数在持续上升。目前,全市已有 1000 多家地暖公司,一套 100 平方米公寓的初装费约为两三万元,每个月能耗的花费约为 1000 元。供暖最大争议在能耗供暖最大争议在能耗住建部批评武汉集中供暖造成消耗能源更多,但南方采暖电耗从 1996 年的不到 1 亿度飙升至2010 年的 390 亿度南方周末报道说,国家主管部门似乎并不愿松动南北供暖“红线”。在 2012 年 3 月的“第八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主管城镇供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

9、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胁。早在 2010 年,仇保兴公开点名批评武汉的集中供暖,称“对于这种情况,部里要发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还要将这个城市所有奖牌取消”。南方能否集中供暖,能耗已然成为争执焦点。据贵州省政协委员聂坤琪介绍,按贵阳目前冬季用电量估算,集中供暖后每年冬季可节电 3亿度以上,市民也可少付 30%以上的取暖费。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则认为,南方集中供暖的尝试并没有进行过严格论证。江亿表示,南方居民的采暖以电暖器、空调等为主,目前其采暖能耗为每平方米每年 6-8 度电,折合为 2-3 公斤标准煤;而北方集中供热地区的采暖能耗达到每平方米每年 15-20 公

10、斤标准煤。江亿还说,长久以来,南方地区居民采取的是采暖设备屋里有人则开、无人则关,屋内温度也不会像北方集中供暖那样动辄达到 20。正因此,南方实现了只是北方地区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的采暖能耗,而南方一旦采用集中供热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高能耗就会持续下去,从节能减排的长远要求和国家能源战略来看,都是不合适的。”不过,这一优势正在缩小。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的统计显示,在沪、皖、苏、浙、赣、湘、鄂、川、渝、闽等不属于集中供暖的地区,采暖电耗从 1996 年的不到 1 亿度,已经飙升至 2010 年的 390 亿度。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市政协委员、市政专家呼

11、吁上海试点集中供暖,变有环境资源专家认为应“谋定而后动”,不能仓促上马另一个争议是,如果供暖线南移,应该移到哪里?在去年 3 月的全国“”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曾表示,目前的供暖分界线“一线定南北”,却有不严谨之处,但如果要向南方扩展,下一条线又该划在哪里呢?陈振楼认为,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区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应当“谋定而后动”,不能仓促上马。上海市政协委员张立军 2010 年曾提出,鉴于集中供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久考虑、统筹规划,最好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加以体现,可以分步骤实

12、施。比如,优先对敬老院、老年人集中居住区、中小学等进行集中供暖。可先选择一两个区试点,如证明效果较好再向全市推广。当时,上海市有关部门答复张立军说,如果有相应的热源,可以考虑试点对一些特殊人群集中供暖。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益群也提议,可以先对一些小区试点集中供热。相比目前的各家开空调,集中供暖要节省能源。因为家庭空调是用电能转化为热能,而电能的损耗很大。此外,南方的市政工程目前也不适宜集中供暖。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姚晔表示,南方如果进行集中供暖,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改造,供热工厂和输汽管道就要占用很多土地。姚晔还说,如果实行集中供暖,供暖费用的支付也是个问题,根据南方尤其是上海目前的气候情况,低温时间一般就是一两个月,集中供暖后一般需要持续三四个月,每个月的供暖费用就是笔不小的开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