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激流五四激流五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63713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8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返激流五四激流五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返激流五四激流五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返激流五四激流五四(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2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责任编辑: 王 昉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现实主义道路依然广阔现实主义道路依然广阔杨海蒂陕北自古就是一片英杰辈出的土地, 到了延 安时期, 更是成为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天之高 焉, 地之古焉, 惟陕之北。 ” 今天, 我们纪念柳青诞 辰100周年, 又一次震撼于陕北的天高地厚, 又 一次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光辉灿烂, 又一次沉浸于 文学名著的美好享受。 遥思1955年, 秦兆阳调任 人民文学 副主 编后, 根据上级指示, 针对 人民文学 存在的问 题, 拟定了 人民文学 改进方案 , 人民文学 开始刊登工人群众的诗歌, 都是紧贴生活

2、、 关心 现实的作品。之后, 秦兆阳写下 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 , 发表于 人民文学 , 文中写道: 现 实主义的天地很大, 生活有多么广阔, 它的领域 就有多么广阔; 这样大的天地和广阔的领域, 最 有利于发挥艺术家的才能和风格, 所以, 现实主 义才是文学创作的广阔道路。 仿佛是为了印证秦兆阳的理论, 秦文发表3 年后, 柳青完成了长篇巨著 创业史 , 连载于被 誉为 “小 人民文学 ” 的 延河 杂志上, 作品甫一 问世, 就震动文坛, 获得一片喝彩声。 作为 “三红一创” 之一的 创业史 , 在中国当 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和突出的地位。柳青以其 思想深度、 艺术功力、 独特风格, 成为现

3、实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 为了写好 创业史 , 柳青十几年与农民同生 活同劳动, 对他们了如指掌, 因而,创业史 能够 成功塑造出一批人物形象, 特别是梁生宝、 梁三 老汉这两个艺术典型, 已进入中国现代文学 “最 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 行列中。 书写真实固然是现实主义写作最重要的特 征, 但它决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创作方法, 它更是 一种思想观念, 也是一种价值立场。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 意味着作者有肝有胆、 作品有血有肉, 意味着作者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柳青关注现实、 心怀苍生, 以 “田野实践” 和文学作品探讨农村问题、 探究农民内心、 探索农 业道路, 所以, 除了文学价值,

4、创业史 还有着极强的政治价 值和极大的社会意义。 自柳青写出 创业史 后, 陕西文坛就形成了深入生活的 现实主义写作传统, 最为人所知的是: 路遥像柳青一样, 圣徒 般对待文学, 苦行僧般写作, 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写作道 路; 陈忠实虔诚地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 还曾被称为 “小柳 青” ; 贾平凹一直坚持书写传统乡村、 讲述中国故事他们 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放射出思想和艺术的光芒。 陕西文学,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而路遥、 陈忠实、 贾平凹本来就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 成就, 代表了现实主义写作的高水准。陕西作家能够在中国 当代文坛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能够为当代文学提供如此丰

5、 厚的资源, 正是因为继承了柳青的精神遗产, 学习了柳青的文学经验, 沿袭了柳青的现实主义写作道路, 延续 了柳青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当代文学, 柳青和 创业史 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 影响力是不 可估量的。 纵观中外文学史, 但凡时代巨著、 文学经典, 大都是反映重大现实主题的作品。纵观中外文 学史, 作家与故土的关系隐秘而神奇: 美国作家 福克纳只写自己家乡那 “邮票大的地方” , 却把它 推向了世界; 鲁迅笔下的绍兴、 沈从文笔下的边 城、 老舍笔下的北平、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汪曾祺 笔下的高邮、 柳青笔下的渭南、 路遥笔下的陕北、 陈 忠实笔下的关中、 贾平凹笔下的陕南都彰显 出异

6、常鲜明的地方风情, 反过来, 它们又成就了作 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写了 你的乡村, 你就写了世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即便在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的今天, 文学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和价值。人民需要文学。几千年来, 老百姓对华 夏文明、 历史文化、 社会生活的认知, 大多是通过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的。现如今, 中国已跻身于世 界大国之林, 但 “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最能 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的文艺, 也最能代表国家 形象, “一个正在走向伟大复兴、 日益被世界瞩 目的民族, 她的风骨、 精神与文化, 特别需要文学 的充沛滋养” , 文学创作任重道远。 毛泽东 在延安

7、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强 调, 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 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社会主义文 艺, 从本质上讲, 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不是抽 象的符号, 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 。文学更需 要人民。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现实, 艺术就是 子虚乌有的东西” ,“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 成无根的浮萍、 无病的呻吟、 无魂的躯壳” 。而一部文学作品, 如果得不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喜爱, 它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文 字垃圾。 现在, 文学有些式微, 还有些边缘, 固然与这样那样的原 因有关, 但很多作者不关注社会生活、 不记录时代风云, 导致 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匮乏, 也是不

8、争的事实。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 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 立时代之 潮头、 发时代之先声, 为亿万人民、 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 这是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励和期待。是的,“非有大情 怀, 即无大艺术” , 文学经典必定是深深扎根于时代和土地的 杰作, 伟大作家必然是关心人民疾苦忧患的赤子。只要我们 执著于文学理想, 沉静于文学世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一 颗真诚深切的心灵, 坚守于现实主义的麦田里, 我们终能收获 到颗粒饱满的文学麦穗, 就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的优秀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道路依然广阔。在文学研究专业领域, 五四及其表 述当然已经成为这个学科的重要题旨 之一

9、, 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起了现代文 学/文化传统,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此传统的评述褒贬不一, 但并不曾消 解这个传统的核心地位。在五四即将 过去百年的今天, 应该可以确认, 这个 传统虽不断被新的研究增益、 追问、 甚 至质疑, 但它并不仅仅是被发明出来的 现代传统, 它仍然是有待我们继续探寻 并涉渡的激流。激流乃至暗流与漩涡, 那种涌动不息正是五四的样态。走下 静观的河岸, 摸索着重返这样的激流, 感受其中的涤荡冲刷, 同时也感受它的 险象环生, 仍是今天对待五四的重要方 式之一。 相对于 “激流” , 我们还有个 “潮流” 的说法。就历史的演进而言, 通常, 五 四作为 “时代浪潮”

10、被认为有一个 “潮涨 潮落” 的过程。大致算来, 1915年 新青 年 杂志的创刊, 算得上是潮起,“德先 生” 、“赛先生” 的提出更对这个浪潮推 波助澜, 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 达到了 “高潮” 。高潮之后自然渐渐落 潮, 所以接下来就是 “五四落潮期” 或曰 “退潮期” 。按照这个 “潮汐” 规律, 退潮 之 后 , 当 有 第 二 次 浪 潮 、 第 三 次 浪 潮那么继起的浪潮与五四浪潮的 关系, 又是另一问题: 是五四浪潮的再 度集结?还是要盖过旧浪的新浪?是 “回归五四” ?还是 “超越五四” ?这恐怕是不同浪尖上的 “弄潮儿” 才会体认 的跌宕起伏。 我想谈谈所谓 “

11、五四落潮期” 。“落 潮期” 这个说法, 一直被广泛使用, 但同 时也较为模糊, 其起讫时间也随不同对 象、 不同话题而自行伸缩。“落潮期” 始 于何时?笼统的说法是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 , 这可能与鲁迅的描述相 关。他曾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 集 的导言中所说:“在北京这地方 一九二至二二年这三年间, 倒显着寂 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 后来人们多 指认这个时间为 “五四落潮期” 。鲁迅 还曾有过其他类似的且被广为引用的 说法, 比如他谈到 野草 和 彷徨 的写 作:“后来 新青年 的团体散掉了, 有的 高升, 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 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

12、这么变 化”“ 新青年 团体的散掉” 也正是 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底这段时间, 新青年 杂志编辑方式变动、编辑部 迁沪、内容变化,终至陈独秀由沪赴 粤,将 新青年 交由上海的陈望道 主持,当时北京一班同人或有试图挽 回,而周氏兄弟则主张“索性任它分 裂” 。其实细究起来,鲁迅这两处说法 的语境还是较为明确的,前者讲的是 与上海新文学创作情况比较起来相对 “寂寞荒凉”的北京文坛,后者表达的 是鲁迅个人的文学与生命体验,那一 时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的感触, 其实倒更被嵌入鲁迅自辛亥以来就 不断 “经验” 、 累积起来的厌倦感之中, “看来看去, 就看得怀疑起来, 于是失 望、 颓

13、唐得很了” , 这种情绪直到 1924 至1926年间即 野草 与 彷徨 的写作 时期也仍然持续着, 所以似乎也难以用 来确证这就是五四 “落潮” 的特定情 绪。但这种描述后来日渐扩大化并整 一化为我们对 “五四落潮期” 的认知。 比如讨论文学作品, 只要其表述的时间在五四之后, 且所塑造的人物或文学风 格上有 “颓废” 之意, 那么评论一句 “这 是五四落潮期的苦闷” 大抵不错, 这就 几乎使得 “五四落潮期” 由一个时段一 变而为某种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认证, “五四落潮期” 因此固化为一种风格判 断兼价值判断, 即迷茫苦闷, 尤其针对 知识分子而言, 一个时代既然已落潮, 他们要么在苦闷

14、中歧路彷徨, 要么去积 极迎候新一轮的潮流。那么接下来的 问题, 这个 “落潮期” 到什么时候为止? 到 “五卅” 还是到 “大革命失败” 之后, 乃 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就更加莫衷一 是, 要看后面挺立潮头的 “弄潮儿” 站在 哪一排浪尖上了。 如果五四被描述为这种线性的潮 涨潮落, 研究也就成了 “观潮” 以及追溯 “潮头” , 研究焦点也大体是围绕着“弄 潮儿” 来展开, 其范围大概是舒衡哲所 谈 “先生一代” 与 “学生一代” , 或更主要 是 “先生一代” , 浩浩荡荡的五四, 有他们的 “思想担当” 就基本定局。更为立 场鲜明的, 比如 “鲁迅还是胡适” 就成了 最大最首要的问

15、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仿佛也就都无从谈起了似的。 这种潮涨潮落的思想史/文学史框 架, 近年来似乎有点落潮, 与研究者在 这个领域内难以继续深挖的思想力支撑相关, 也与学术本身的新陈代谢相 关; 随着各种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涌 现, 有更多更新鲜、 更吸引人的思路和 视野出现。近年来, 一方面是五四令人 “看好” , 以所有历史都是 “叙事” 的眼光 来看, 五四那个时代充满了各种可能 性, 隐藏着各种 “阐释空间” ; 另一方面, 相应地, 越来越多的五四研究成果格外 “好看” , 无论是话题还是表述, 都可以 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将五四理解为 “激流” 并强调重返 “激流” , 并非蹈

16、虚的 “策略” 。 激流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激荡不 已。其中有潮流, 乃至一定意义上的 “主潮” , 也有更多不好规约的各种 “流” , 不是为了汇聚, 而是互相激荡、 互 相冲刷、 互相裹挟、 互相塑形, 在这个意 义上说, 五四的确是一个 “复杂” 的时 代。比如 “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 虽说是 “历史的必然” , 可在当时, 也难说有什 么规划, 更没有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 就以当年还不曾 “散掉” 的 新青年 团 体来说, 也不能算是紧密团结, 为了某 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 他们彼此的 关系更像各有目的地的同路人, 甚至是 顺路人, 大体上同声相求, 也常常互有 争论, 有时候甚至弄到不欢而散。陈独 秀主撰的时期,新青年 挑起新文化运 动中最著名的两大焦点话题, 一是 “文 学革命” , 一是 “伦理道德革命” 。在陈 独秀看来, 两场 “革命” 相辅相成; 而在 其他同人如刘半农看来, 两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