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52672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车身设计中的色彩艺术再思考 摘要: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其实也是汽车色彩的演变史。但凡是敢于创新的汽车公司,总 会摸索出一些富于进取精神的新颖汽车色彩艺术。本文以汽车的车身色彩运用的现状为启 示,以色彩学、视知觉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为平台,对汽车色彩的安全性、情感表达以 及地域性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汽车车身的色彩设计进行研究和再思考,为今后 汽车车身的色彩设计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汽车设计;汽车车身;色彩 一、 汽车色彩运用的现状 “对一个人乃至一种商品或事物的认识,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状留在人们的 印象里”。看似一瞬间直觉的事物,却是经历了复杂反应、加工、转换的视觉心理过程

2、,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所关注的事物做出基本判断。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亦表明:“能被消 费者瞬间进入视野并留下印象的产品,其时间是 0.67 秒,第一印象占据决定购买过程的 60%, 而这 60%是色彩带来的。 ”汽车车身的色彩设计不仅是汽车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 影响汽车销售和汽车改型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色彩趋势的准确把握,可以提升企业对 未来市场色彩发展和目标消费者色彩欲望的预见性,并赋予汽车产品新的生命意义,增加 新价值。 国外的汽车企业几乎都设独立的色彩研发中心来分析汽车车身色彩的流行趋势和搭 配,关注如何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亦能起到提升安全性能的作用。有些汽车企业甚至将 同型号汽

3、车按照不同色彩制定不同的价格,既满足了年轻时尚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又为汽 车厂家带来不菲利润。在国外一款新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色彩设计师、造型设计师和数 字模设计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如果遇到问题,还会聘请色彩工程专家参与咨询与指 导。 色彩已经成为汽车品牌的符号特征,在现代汽车设计中,对汽车车身色彩的系统研 究和科学运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汽车色彩运用分析 汽车车身色彩对使用者的影响不但来源于色彩本身的物理性质,而且来自于使用者 对色彩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对使用者在感受色彩方面造成不 同程度的影响。 1.汽车色彩安全考证 从行车的安全角度来说,汽车车身的颜色与安全

4、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驾驶员对 各种色彩的反应时间和效果因人而异,其生理或心理上所产生的反映也有所差异;另一方 面,色彩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驾驶员的心理活动,从而改变其情绪,影响其驾驶行为。大陆 汽车俱乐部与清华大学几年前的一项调研显示:“汽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车况、驾驶操作等 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视认性影响。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浅色系汽车视认性佳, 颜色安全性更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科学家在对 1000 多辆各色小汽车进行调研后发 现,银白色出车祸的几率最小。而且即使出事,司机受伤程度的比率也比白色汽车的少50%。 2.汽车色彩的情感表达 经典的汽车以其标志性的色彩延续着企业的品牌文化。

5、如法拉利的红、保时捷的灰、 林宝坚尼的黄等。汽车车身的色彩艺术不仅蕴含了设计师的创造和激情,还间接影响了驾 驶员的驾驶行为。下面通过几种主要颜色,从生理、心理和象征意义上对汽车色彩进行分 析。 蓝色:浓彩、低温是蓝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它使人思维集中,具有抗劳减压的功能。 因此,蓝色车身的汽车可以帮助驾驶者稳定情绪、释放压力。但是蓝色属于后退色,在可 视度较低的环境中,不易引起对方车辆和行人的注意而引发交通事故。 红色:红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性,被称为“攻守两用”的颜色:一方面,它充满着 思维活力与视觉爆发力;另一方面,在宁静的环境空间中红色也会释放影响视觉的强磁波 而使我们产生情绪压力与恐惧感。

6、红色系,包括大红、枣红等,能很好的凸显汽车的速度 和动力,令使用者精力充沛、热情勇敢。红色是膨胀色,可以使汽车显得更大。红色的视 觉温度感很高,人在红色环境中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情绪容易兴奋和冲动,因此,跑车 或运动型车非常适合这款颜色。红与黑白的经典搭配,充分展现了汽车坚实、闪耀的质感, 且不易受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红色被人为是喜庆的象征色。 黄色:黄色是光谱中最容易被吸收的颜色,在视觉中最具聚光魅力。因此,黄色具 有展现光速和创造安全环境的功能。由于其高明度,黄色的视感温度会随着环境中其他色 彩的明度而改变原有性格,创造空间温度与明度的神奇色彩。在古代中国,黄色是象征身 份与地位的高

7、贵色彩;在欧美人眼中,黄色则代表太阳,象征着年轻、希望、快乐和明朗。 黄色也是膨胀色,在环境视野中很显眼,高贵或是充满时尚潮流的跑车与小型车选用黄色 都非常适合。 银灰色:银灰色是最能反映汽车本质的颜色。它使人联想起金属材料,给人高雅的 印象。这种颜色整体感很强,以带有灰色调为中心的,从亮到暗的颜色,具有沉稳宁静的 质感。 白色:白色具备明亮高速的辐射强磁波所形成的光束空间,很容易加大人们的视觉 感光范围而刺激脑波的快速活动,因此,白色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最具催眠功能的色彩。白 色的汽车车身较耐脏,容易与外界环境相协调,充满希望和和平,象征纯洁、神圣、善良、 信任与开放。 黑色:黑色是一种矛盾的颜

8、色,既代表保守和自尊,又代表新潮和性感。黑色汽车 因其不同的款式与风格,给人充满着安全可靠及稳定情绪的能量。黑色汽车车身反而不耐 脏,有一点灰尘就能看出来。黑色一直是公务车最受青睐的颜色,他们使用黑色以树立正 义与庄重的形象。黑色用在高档车上气派十足;但低档车却很难展现黑色高贵的精神力量。我们最初看到的形与色是如实反应在眼里的“网膜图像”,而我们最后感觉到的则是 调动了以往视觉心理积淀参与的“知觉图像”。汽车车身的色彩是物理特性和情感意义的统 一。 三、对汽车色彩设计的再思考 1.以环保色彩共享社会资源低碳色彩的提倡 正确选择恰当的色彩搭配和应用环保型涂料,有助于保持和调节驾驶者的身心健康。

9、在当今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汽车所用涂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VCO)。这类材 料在作业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排出二氧化碳以及污水,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采 用绿色生产工艺及材料,减少 VCO 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要求。笔者经过实验得出以下两种创造环保色彩的方法,仅供参考: 取消中涂层法:在板材表质不断题高和电泳漆膜外观满足装饰性涂装要求的前题下, 改进电泳底色漆或面漆底色漆性能来替代中途层的功能,以取消中涂层。国外涂料公司还 成功开发出一双涂层电泳涂料,替代中涂。如杜邦公司开发出的双组份水性底色色漆。 PPG 陶瓷透明涂料法:这是一款应用于汽车涂料系统的纳米

10、涂料,这项纳米涂料技 术是基于水性涂料体系,非常适用于目前环保和再生资源的要求,而且比较油性产品成本 要低。 未来汽车颜色的流行趋势会和环境、自然紧密相关,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渐被人 们所重视。人们对颜色的选择将体现在对环境关注的一面,汽车颜色将强调与自然的协调, 并且出现更丰富的绿色低碳色彩设计。 2.以色彩思维拓展生存空间人工色彩的涌现 1925 年凯利拉克将杜邦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喷涂的汽车涂料硝基漆引 入生产线中,推出色彩营销的概念,使更多的色彩选择成为可能。 色彩不仅关系到汽车产品的定位,而且起到了细分汽车市场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人工色彩应运而生,荧光色、烟火色

11、、灯光色等以前鲜有见闻的色彩吸引 了大量消费者。通用汽车曾发布声明:“以后几年,在销往北美的 50%的产品上使用水晶色” 。此外,区分一辆车的品质高低有时从汽车的烤漆就能区分开来,好的烤漆汽车色彩稳重 而响亮而且十分赖看不会容易刮花、老化。如 2010 年上市的珍珠白阿斯顿马丁 One-77 就 采用珍珠白,这种色彩在太阳光的照射从不同角度看白色里会透出五彩的颜色。 汽车设计师们在掌握世界各地区的色彩文化及了解色彩的光彩磁波能源后,再去发 挥色彩的实用功能时,我们才会拥有一个自然轻松的生活空间与充满健康色彩的消费世界。结语 本文以当代汽车车身色彩设计的现状为出发点,对汽车色彩的安全功能、情感表

12、达 以及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汽车的色彩设计过程中,应该增加环保 色彩的使用,强化其安全性能;创造更多的人工色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因地 制宜,采用更具实用功效的色彩,彰显汽车品牌特色。 注释: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5 页。 茅艳、许波、张长森.交通产品的色彩应用安全 ,载 上海交通 ,2004 年第 7 期,第 30 页。 中国汽车资源网:http:/www.省略/ files/200508/04021.html. 马东杰、杜保义.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载 上海汽车 ,2011 年第 7 期,第 58 页。 参考文献: 1英维郎妮卡.琳.专业配色主题色谱M.辽宁:大连理工 出版社,2009. 2许世虎、杨力斌.色彩艺术求索之道M.重庆:重庆大 学,2011. 3美琳达.霍茨舒.设计色彩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6. 4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郭茂来.牛顿让白出了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许世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田雁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