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51776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0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机器人避障问题摘要我们根据题目所给的的平面区域和场景图中的 12 个不规则形状的障800 800碍物,研究讨论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 问题一:避障最短路径有两种情形: 一、由原点出发到达各个目标点的最短路径; 二、由原点出发经过途中的若干个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 情形一:通过我们的证明知道(猜想一、猜想二):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 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平面上的直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 (即圆弧段) 。这两部分是相切且连续的,依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 是由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的,因此我们建立了线圆结构模型,并采用三中分法、枚举 法对可能是最

2、短路的路径分析求解。这样一来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机器 人行走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样的线圆结构模型来求解。运用 matlab 求解最终得: AO 最短路径为:471.0372; BO 最短路径为:853.7001; CO 最短路径为:1090.8041; 对于第二种最短路径情形,我们在拐角处和目标点处均采用最小转弯半径 r=10 的 形式,这样才能使得机器人不仅能够安全行走,且所走路径为最短路。最后建立优化 模型运用 MATLAB 求解原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最短路径。即OCBAO最短 路径为 2716.0471。 问题二:根据问题要求,运用图论中的最短路方法,建立最短时间路径模型,求出 A

3、O 的最短时间路径,根据已知数据运行我们编制的 matlab 程序求解得机器人行走 最短时间为 94.2697。关键词关键词 避障最短路径 最短时间路径 图论 三中分法 MATLAB 软件 2一、问题重述根据题目所给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处有一个机器人,该机器人只(0,0)能在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且不能与场景图中12个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发生碰撞,障碍 物的数学描述如下表: 编号障碍物名称左下顶点坐标其它特性描述1正方形(300, 400)边长2002圆形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3平行四边形(360, 240)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4三角形(280,

4、 100)上顶点坐标(345, 210),右下顶点坐标(410, 100)5正方形(80, 60)边长1506三角形(60, 300)上顶点坐标(150, 435),右下顶点坐标(235, 300)7长方形(0, 470)长220,宽608平行四边形(150, 600)底边长90,左上顶点坐标(180, 680)9长方形(370, 680)长60,宽12010正方形(540, 600)边长13011正方形(640, 520)边长8012长方形(500, 140)长300,宽60 在图(1)的平面场景中,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 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

5、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 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 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最小半径为10 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 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完成行走。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21 . 010 0 e1)(vvv,其中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 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

6、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的最短时间路径。 同时需要我们求出路径中每段直线段或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 以及机器人行走的总距离和总时间。3图1 800800平面场景图二、问题分析问题一:要求求出机器人从原点出发,按照一定的行走规则绕过障碍物到(0,0)达目标点的最短路径,以及求出经过中间的若干个点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绕过障碍物到 达最终目标点的最短路径。 我们可以先采用包络

7、线画出机器人行走的危险区域,这样一来,拐角处就是一个 以障碍物某一顶点为圆心,以 10 为半径的圆弧。首先,如果假设拐角处的圆是一个滑 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拉绳子的方法寻找可能的最短路径, (比如求 O 和 A 之间的最短 路径,我们就可以连接 O 和 A 之间的一段绳子,以拐角处的圆弧为支撑拉紧,那么这 段绳子的长度便是 O 到 A 的一条可能的最短路径) ,其次采用枚举法列出原点 O 到每个 目标点的可能的最短路径,最后比较其大小便可得出原点 O 到达各个目标点的最短路 径。 求解从原点到最终目标点的最短路径时,我们不仅要考虑障碍物拐角处的问题, 还应该注意经过途中目标点时的转弯问题。这时

8、如果再采用简单的线圆结构就不能解 决这类问题。因此,我们在拐点及途中目标点处均采用最小转弯半径(R=10)的形式, 然后建立优化模型对方案进行优化处理,最后求得原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最短路径。 问题二:要求求得机器人从原点 O 处出发到达目标点 A 的最短时间路径。由于机器人 的行走速度与行走路径有关,且机器人的行走路径是由有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的。机4器人在直线行走过程中的速度为 5 个单位/秒,在圆弧段的行走时,转弯速度与圆弧的半径成正比关系21 . 010 0 e1)(vvv,半径越大速度越大。要确定半径的长度,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圆心的坐标其次计算半径的长度。三、模型假设1、假设机器人能够抽象

9、成一个点来处理。 2、假设机器人在直线行走时,都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 3、假设在模型二的计算过程中,直线行走速度变为转弯速度时的时间间隔为 0。四、符号说明:第 i 段切线的长度。 Lj:第 j 段圆弧的长度。 L:从原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最短路径的总长度。 K:障碍物上的任一点与行走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5、模型的建立5.15.1 模型猜想: 猜想一: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平面上的直 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即圆弧段) ,这两部分是相切的,连续的。 (即问题分析中的拉绳子拉到最紧时的状况) 证明:假设在平面中有和两点,中间有一个半圆形的障碍物,证明( ,

10、0)(,0)从 A 到 B 的最短路径为 AB。平面上连接两点最短的路径是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段,但是连接两点的线段于障碍 物相交,所以设法尝试折线路径。在 y 轴上取一点,若 适当大,则折线 ACB 与(0,)障碍物不相交,折线的长度为:显然随着 的减小而减小,| = 22+ 2| 减小 得,即,使得与都与障碍物相切,切点分别为 E 和 F,显然11115是这种折线路径中最短的。由于满足的角满足OEEC 1,所以易知10 ,又OEOFP、QAP |AP| 因所以,从而同理可得。AEEO,|AP| AE AE BF 再来比较之间路径长度和圆弧的长度的大小。若之间的路径可有极坐标PQEFPQ 方程,

11、则有,可得: = () 1 =2+ 23即路径的长度超过路径的长度。以上证明足以说明是满足条件到 的最短路径。猜想二:假设一个圆环可以绕着环上一个定点转动,那么过圆环外两定点连接一 根绳子,并以该圆环为支撑拉紧绳子,达到平衡时,圆心与该顶点以及两条切线的延 长线的交点共线图 2 证明猜想: 如图 2 所示,E 点就是圆环上的一个顶点,AB 就是拉紧的绳子,2O 就是切线 AC 和BD 的延长线的交点,证明1O、E、2O 三点共线。我们可以用力学的知识进行证明,因为是拉紧的绳子,所以两边的绳子拉力相等, 设为Fv,它们的合力设为0Fv,定点对圆环的作用力设为1Fv。那么由几何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12、0Fv一定与12OOuuuu u r 共线,而又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0Fv=-1Fv即12OOuuuu u r 与2EOuuuu r 共线,1O、E和2O 三点一定共线。5.2 模型一的准备1) 、有了的定理,我们就可以认为,无论起点到目标点的途中有多少个障碍物,5.1最短路径都应该是由若干个线圆结构所组成的。根据本题中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且障 碍物在拐角处的危险区域是一个半径为 10 的圆弧。所以结合定理 5.1,求两点之间的 最短路径时,我们应该按照最小的转弯半径来计算才可达到最优。6线圆结构 5.21 如线圆结构 5.21,设 点坐标为, 点坐标为分别为机器人经过拐点分别A(1,1)B(3

13、,3)于隔离危险线拐角小圆弧的切点,圆的半径为 ,的长度为 ,的长度为 ,的长rABcAOaBO度为 ,角度AOB=1a AOC=, BOD=,COD=.求 AB 的长度,设为Lb解法如下:如上图可得有以下关系: = | + + | =2 2 = | =2 2 =(2 1)2+ (2 1)2 =(3 2)2+ (3 2)2 =(3 1)2+ (3 1)2 = 2+ 2 2 2 = = = 2 =2 2+2 2+ 2) 、而对于下图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直接采用线圆的结构来解决,需要做简单的变换。情况一如图 4 所示:7线圆结构 5.22 我们假设 点坐标为,两圆心坐标分别为和, 点坐标为A(1,1)

14、(2,2)(3,3)B,我们很容易知道 点的坐标为(4,4)M2+ 32 2+ 32?这样我们可以利用 5.21 中的方法,先求 A 到 M,再求 M 到 B,这样把整个过程分成两段进行解即:ACDEFBACL =+=+DMMEFB。同理如果有更多的转弯,同样可以按照此种方法求解。情形二:线圆结构 5.23 这里我们依然设圆心坐标分别为和半径为 ,利用 5.21 的求解方1(2,2)2(3,3)式我们可以列出在该情形下的函数关系:| =2 2 = 1 =|12|= 8 = 2| =2+ 21= 1= 2+ 2 2222=(3 1)2+ (3 1)21= 2 1 1 22= 2= 2+ 2 1221 =(4 2)2+ (4 2)22= 2 2 2 2 这样用 D 和 E 任意一点作为分割点都可以将上图分割成两个如图 2 所示的线圆结构, 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求解。求解方法运用 MATLAB 软件进行求解(程序见附录) 。同理 有多个这样的转弯时,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分割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