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48436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8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2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总第 38 期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戴 林 郑东文1摘 要:最近一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微观审慎监管存在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过深刻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宏观审慎监管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政策框架方面,都着眼于通过逆周期监管校正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性 , 从而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韧性。当前理论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价值,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等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稳定金融的作用。关键词:逆周期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一、引言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

2、管委员会前身 BCBS)于 1979 年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的概念,而“宏观审慎性”第一次出现在公共文件中则可以追溯到 1986 年。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宏观审慎监管再无人提及,直至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才使得“宏观审慎性”重新受到关注。IMF 于 1999 年 1 月,在迈向稳健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IMF,1999) 。2000 年 10 月,国际清算银行行长 Andrew Crockett 在银行业监管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anking Supervisors)上,进一步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维度和特征,

3、标志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框架已见雏形。美国的次贷危机,暴露出微观审慎监管存在的顺周期性、未能考虑合成谬误、对系统性风险监管不足以及不能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等问题,宏观审慎监管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Crockett,2000) 。当前,发达国家基本已设立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的跨机构委员会。如美国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 、欧盟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 、英国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等。事实上,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本质意义

4、是相同的。我国银监会在 2011 年便陆续引入了反思金融危机后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如资本留存缓冲、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总体上看,我国是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应用较为齐全的国家,对银行的监管较为严格。1 戴林,经济学硕士,中国银监会云南监管局;郑东文,世界经济硕士,中国银监会云南监管局。本文 为作者的个人学术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932015 年第 2 期这也是我国银行能抵御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国内在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与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对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宏观审慎局限性的研究不足。本文意在通过对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循环反馈作用的

5、分析,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及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梳理、概括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果及实证研究情况,并结合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当前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而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在于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和提高金融体系应对不利冲击的弹性或韧性的结论。二、文献综述Crockett(2000)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宏观审慎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预防单个银行倒闭;二是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即系统性风险具有内生性,而微观审慎监管认为系统性风险是外生的;三是将对金融危机造成的 GDP 下降的限制程度作为衡量宏

6、观审慎监管的指标,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对储户和投资者的保护。他同时还明确了系统性风险随时间而演变聚集的时间维度,以及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分布的截面维度。在这一研究基础上, Borio(2003)进一步细致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 特征等, 并指出, 微观审慎监管方法是自下而上 (bottom up approach) ,风险敞口具有异质性;而宏观审慎监管是从上而下(top down approach) ,风险敞口具有关联性和共同性。Hansong、Kashyap 和 Stein(2010)认为,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的是局部均衡,防范的是单个金融机构倒闭;宏观审慎监管关注的是一般均衡,从整体上维

7、护金融系统的安全。Shin(2010)认为,过度关注损失吸收能力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解决繁荣时期的资产过度膨胀,而且会忽略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和对短期融资过度依赖的脆弱性。巴曙松和王琼怡等(2010)认为,微观审慎监管对顺周期问题无能为力,对系统性风险存在监管缺失,对流动性风险存在监管不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Cleassens、Kose 和 Terrones(2011)的研究发现,很多经济衰退与金融紊乱有关,特别是信贷紧缩和房价暴跌,金融周期在国际上具有同步性,因此,抑制系统性风险积累的宏观审慎监管是必要的,并应具有全球视角。实证研究支持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功效。Kashyap 等(20

8、08)认为,时间上可变资本监管可以实现保护存款人的微观审慎目标和达到稳定信贷供应的宏观审慎目标。FSB 和巴塞尔委会组成的宏观审慎评估小组(2010)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通过 8 年时间将全球普通股的充足率提高到目标水平, 那么在未来的 35 个季度, 全球 GDP 会下降 0.22%, 即年增长率下降 0.03个百分点;而如果金融危机下降一个百分点,则可产生 0.6% 的 GDP 收益。由于增加一个百分点的资本要求,可以使系统性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 20%50%,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收益将大大超过成本。Gauthier、 Lehar 和 Souissi(2010)的研究表明,系统性宏观审慎

9、资本配置会降低单个银行的违约概率, 也会使系统性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 25%。Antipa(2010)的研究认为,限制 LTV,可以减轻因家庭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动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及住宅投资扩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较小,因此针对房地产金融的宏观审慎工具优于货币政策。94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研究总第 38 期三、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分析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留存资本缓冲、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固然是宏观审慎的基础性政策工具, 但根据 IMF、 FSB 判断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标准, 其还应针对明确具体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实施部门应具有明确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责、问责机制以及操作独立性。

10、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涵盖面更广。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因具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已被发达国家放弃。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上主要实施逆周期监管,以解决顺周期问题和抑制金融失衡; 在截面维度上(Cross-Section Dimension)则能识别、 度量系统性风险, 并进行预警。本文分析的主要是时间维度的逆周期监管。(一)当前在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上主要使用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1. 逆周期资本监管(Countercyclical capital requirement)在所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中,逆周期资本监管最受关注,使用面也最广,占据着核

11、心地位。 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支持其资本监管功效。 该政策工具可以上调, 也可以根据情况下调,具有很强的执行弹性, 而且与市场激励相容。首先, 逆周期资本监管可以提高银行资本吸收能力,提高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将资产损失内部化。即通过资本吸收,让银行股东分担损失,抑制风险损失的外部化,从而防止道德风险。在经济高涨时,融资廉价,而且市场期待供给更多的资本,过度繁荣表象下隐藏了大量风险,而逆周期资本能增加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也能抑制银行融资冲动,为银行构筑起安全屏障。因而较高的资本要求能够减弱金融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其次,逆周期资本能降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顺周期性,即在繁荣时提高资本水平,从而

12、抑制银行过度扩张;在经济衰退时,则能防止出现资本水平下降而引发信贷紧缩。也就是说, 属于动态可调整的资本监管。Hansong、 Kashyap 和 Stein(2010)认为, 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当银行发生大额损失时,会通过缩减资产规模而不是募集资本保持资本充足水平。这会造成信用紧缩和折价抛售。譬如一个有 8 亿元资本的 100 亿元的银行,如出现 2.5 亿元的损失或者说出现 2.5% 的损失时,为维持 8% 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将急速缩减至 68.75 亿元,造成信用紧缩。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自然能规避贷款损失引发的信贷紧缩风险,缓解顺周期性。当银行资本下降到临界值, 可以采取及时纠正

13、措施(Prompt Corrective Action, PCA)对银行实施惩罚,要求其修复资本充足水平,如限制银行对股东进行资本分配或红利分配。当前,反周期资本监管工具有留存资本缓冲和逆周期资本。FSB(2011)认为,当信贷 /GDP 比值显著高于长期趋势值时,便应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IMF(2011)认为,根据金融危机的经验,美国银行的损失相当于资产规模的 7%,在经济繁荣时考虑逆周期资本后,资本水平应该维持在 12%15%。2. 动态损失拨备(Dynamic loan loss provision)动态拨备与传统拨备方法不同,具有前瞻性特征,涵盖的损失包含了当前和未来的损失,而不是历史

14、形成的损失; 要求事先主动介入,而不是事后被动防御。该工具与逆周期资本相似,可缓解传统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 要求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将贷款损失准备提高到更高水平。传统拨备方法会造成在经济繁荣时拨备不足;而在经济下行时又会导致资本被贷款损失快速侵952015 年第 2 期蚀,迫使银行收缩资产负债表,产生信贷紧缩。由于贷款损失暴露有一定的滞后期(通常来说,高速信贷增长后需要 35 年才可能暴露出贷款损失情况) ,而传统的贷款损失准备又是根据过去经验估量风险,因而会造成经济繁荣时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经济下行时又不能吸收损失,致使银行可能收缩资产负债表。而动态贷款损失准备则是估量将来可能的贷款损失和压力

15、情形下的贷款损失,并据此计提拨备,因而能吸收经济下行时的贷款损失,降低信贷紧缩风险。鉴此,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金融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按照 G20 和 FSB 要求,提出采取前瞻性方法计量信贷损失。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认为,应对周期性的贷款损失准备应占繁荣峰值时风险加权资产的 2%3%。3. 流动性监管(Liquidity requirements)监管部门一般认为,资本监管是解决周期性的主要工具,而动态流动性监管可以起到补充作用。流动性危机是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出现的一个特征。重大负面消息造成排队提款引发银行挤兑,即流动挤兑存在羊群行为和多米诺效应(Allen,2

16、005) 。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表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与资产证券化市场一样脆弱。负债流动性较高是危机可能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Barrell 等,2009) 。为防止出现银行挤兑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冻结,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持有最低限度的安全、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以覆盖未来的现金需求。在经济景气时,增加流动性要求相当于增加资本要求,除了抑制流动性挤兑外,还可以提高银行贷款成本和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进而降低顺周期性。2009 年,巴塞尔协议提出了流动性性覆盖率 LCR(Liquidity coverage ratio)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NSFR(Net stable funding ratio)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作为 LCR 的补充,用于测算银行负债和权益提供的资金是否能满足资产类业务的长期资金需要,以解决长期流动性错配的问题。其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期限长于一年的长期负债并增加普通股等权益构成,鼓励银行使用更加稳定、持久的资金来源。应该注意的是,监管指标间存在相互强化的作用,在一个领域加强监管,可以避免其他方面的脆弱性。如资本较为充足的银行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