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4024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刘禹锡贬谪诗歌风格【内容提要】刘禹锡长期被贬,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贬谪时期的创作,初期也有忧怨之词,但诗人很快就突破了忧怨这一主题,从而形成了自己豪健的贬谪诗歌风格。【关键词】刘禹锡 贬谪诗歌 风格 忧怨 豪健刘禹锡生于书香世家,才学渊博,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可谓少年得志。但“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出京,流放在外十年。十年后,有人欲重用诗人,召还回京。又因诗人作“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惹怒新贵,又被流放外地。再过了十四年,诗人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因作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前度刘郎今又来。有意重提旧事,向权贵挑

2、战。这次又被外调。诗人长期流放在外,社会斗争和自然环境是其诗人诗歌风格形成的外部条件,再加上诗人的性格是桀傲不驯的,坚忍不拔的,流放外地诗人并没有沉沦,而是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以豪迈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足渐形成了诗人豪健的贬谪诗歌风格。在刘禹锡之前,贬谪文学多以忧怨为主题。刘禹锡在贬谪蛮荒的漫漫二十三年里,诗人难免有过感伤和忧郁,但诗人从不降心辱志,而是能在积极的思索中振奋起来,并对现实人生和政治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诗人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2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

3、的新路径。诗人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不哀,有怨无悔,没有沉沦,没有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诗人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诗人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闻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族人狂。更是没有显出一点悲凉之气。诗人把秋天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

4、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贬谪的生活是苦的,对于有抱负却被贬谪的诗人来说,这种苦不仅是边远地区的条件,更是无法施展才华,被人排挤的苦闷。柳宗元是与诗人一同考中进士,一同经历永贞革新,也是同时被贬的,可以说他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可是在柳宗元眼里的秋,是“秋来处处割愁肠”,是“迥风一萧瑟”,仍旧是典型的失意人的传统语调,但刘禹锡偏要与失意人的悲秋情结做反叛。在3浪淘沙中,诗人就说:“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诗人在同时被贬的人中,是心态比较乐观的一个,也是抱着很深的“卷土重来”的希望的一个。在异乡的山水中,诗人常常是“凝睇万象起,

5、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诗人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诗人都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朗州、夔州男女的踏歌,更写得情趣盎然:“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而对这些蛮风俚曲,诗人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尽管很多时候诗人只是“马上郎”的旁观者,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诗人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这样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消释,诗人融进了百姓的喜怒哀乐,部分认同了异乡的生活环境,强化了从众的心理意识,减轻了自己的孤独忧伤。所以说这是诗人能有豪气壮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

6、我们只称刘禹锡为诗人是不够的,他不仅是诗人,还是政治革新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让他的诗中也充满了积极的辨证精神,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秋鹰得时陵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这种辨证反映了作者乐观的性格和达观的心态,让诗人看到风光表象下的危机,看到困境中的希望。诗人一直为自己制造着希望,所以他在人生遭遇秋风时,他不会选择在秋凉中抱怨自怜,而是说自己“道蹈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 ”(何卜赋 ) 。4在这种心态的支持下,诗人坦然笑对生命中的秋凉,在瑟瑟秋风中监守着自己的“道”。在贬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

7、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砥石赋云:“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借此表达诗人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诗人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其一) 、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其二)的坚强不屈;“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莫羡三春桃与

8、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的通脱自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其八)、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 )的圆融豁达 ,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人在贬谪生活中更多的学习了屈原 “横而不流”、 “上下求索”、 “九死不悔”的刚强精神,有的是和屈原一样的对美好理想的执着与坚守,摒弃的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的是在专制政治压抑下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和在历史残暴中自我保存能力的日趋增强,放弃的是像屈5原一样执著于现实 , 在剧烈的情感波涛中苦苦挣扎的倔强。正因为如此 , 刘禹锡也才终于没

9、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以死殉志 , 而是顽强地活着,斗争着,精神境界也因此变得更加得辽阔,自适 。 直至晚年,诗人却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对于一直抱有经国之志却被贬谪大半辈子的诗人来说,眼看发已稀,眼已花,手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却仍是等不到自己受重用的时候,那诗人应该是什么一种心境对待镜中衰老的容颜呢?诗人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永贞革新”失败,第一次被逐出朝;十年后被召回,然后又被逐出朝;而晚年的他终于回到朝中,却又一次卷到了政治斗争中,再次被排挤出朝。晚年的诗人又是如何看待老境呢?白居易与诗人多唱和,他在咏老赠梦得诗中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流露出了很悲观的情绪,

10、刘禹锡和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前六句云:“人谁不愿(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至此,诗人表达了同样的衰老之哀,但是后面就笔锋一转,从哀愁走向乐观。他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又一次发挥了自己乐观的辨证,不是不去面对哀愁,而是用积极的态度直视哀愁,从而达到不哀愁。诗人触动于“发已皓白,清秋可悲”的感叹,也写了一篇秋声赋,最后一段写道:“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诗人把自己比喻成有病的老马,受绁的6老鹰,但仍表示要去驰骋千里,展翅翱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晚年的诗人对

11、生活的未曾减退的热爱和激情。诗人未曾屈服于人生的逆境,也不屈服于时光,诗人不愿过多的哀愁自己的老态,而是仍旧乐观昂扬。诗人又一次反叛了壮士迟暮的悲伤传统。这次支撑诗人的,仍然是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积极而倔强的人生追求。其实晚年的作者回到北方,已是自觉“到乡翻似烂柯人”,当年追随的王叔文早已被赐死,好友柳宗元,吕温也相继死在受贬之地,诗人晚年追随的裴度有了恬退之意,诗人的好朋友白居易也比较安于闲官之职,可是诗人对政治的热情还未减退。诗人劝裴度继续留朝,说“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仍抱着积极的政治幻想。第三次被贬至苏州后,在苏州大有作为,积极履行自己为官责任。他还作诗说“振臂犹堪呼一掷,

12、争知掌下不成卢”,仍不服输。就是因为诗人还有如此的追求,他才在老年的时候,仍旧保持昂扬的态度,不肯屈服于命运,也从不抱怨命运。作者的倔强不仅让我们感叹,几乎就要让我们惊奇了。诗人献身的事业是正义可为的。诗人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不是指望当朝有替君换相的人事变动,而是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这一点也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刘禹锡在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

13、7),“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诗人也敢于辨明这一点。诗人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诗人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诗人绝没有悔罪的表示,诗人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迁谪文学的新境界。参考文献: 1、 刘禹锡评传 (卞敏,卞孝宣著)2、 刘禹锡诗编年校注 (唐)刘禹锡著 高志忠校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