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839249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 地理必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 5 5)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 1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关系: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 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自然灾害

2、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3.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 1人员伤亡: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 2财产损失: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属性被

3、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可再生 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 以再生,但过 程非常缓慢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 (一)、气象灾害(一)、气象灾害 1 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发

4、生在热带或副热带(讲白了除了北冰洋没有)的深厚的低气压 涡旋。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 12 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一年四季均有, 尤以 7-11 月最频繁。 台风由外围大风区(风最大)、漩涡风雨区(雨最大)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台风的划分: 中心附近风力达12 级称之为“台风”;10-11 级称之为“强热带风暴”; 8-9 级称之为“热带风暴”;6-7 级称之为“热带低压”。 (3)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西北太平洋沿岸多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称之为“飓风

5、”;南半球称之为“气旋”;印度半岛称之 为“热带气旋”;孟加拉湾称之为“气旋性风暴”;菲律宾称之为“碧瑶风”;澳大利亚称之为“威力威力”。 2 2干旱: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1)干旱和旱灾的区别:干旱多发生于降水不稳定的地区,比如季风区。年雨型、少雨型气候均不宜形成旱灾。干 旱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已适应当地环境,缺乏受灾体,难以成灾。 (2)旱灾的特点:渐发性。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 3寒潮寒潮 气温在 24 小时内下降 10以上,且一天内,最低气温在 5以下的。(各地区的

6、温度指标不同)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直径几千千米,厚度 6-7km,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 发寒潮。 (二)地质灾害(二)地质灾害 1 1地震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 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 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地震震级最早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俗称“里氏震级”Ml(往 往精确到 0.1)。历史地震 Ms(精确到 1/4 级)。 (2)构造地震示意 震源:地球内部

7、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300km 深源。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0km 远震。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 5 5)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2(3)震级与烈度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 (1-3 级)、 小震 (3-4.5 级)、 中震 (4.5-6 级)、 强震 (6-7 级)、 大震 (7 级)、 特大地震 (8 级) 注意:A 它与地震释放

8、的能量多少有关;B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 一般 而言,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 12 级。 注意:A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 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 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 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2 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 (1 1)滑坡)滑坡: 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

9、滑动的地质现象。 发生条件:A 岩体比较破碎;B 地势起伏较大;C 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 滑坡多发区) (2 2)泥石流)泥石流 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条件:A 地形陡峻;B 丰富的松散物质;C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堰塞湖”。若库容 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三)水文灾害(三)水文灾害 1 1洪涝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

10、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 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地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 2风暴潮风暴潮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类型发生季

11、节发生地区特点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夏秋季节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 速度快、 强度大、 破坏力 强温带气旋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 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3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在东太平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圣诞节(12 月 25 日)前后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太 平洋赤道附近海域东海岸寒流势力减弱,气候变得湿润,渔获量减少;西海岸则降水减少,愈发干旱。拉尼娜的 连锁效应则与厄尔尼诺相反。 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A 暖冬;B 干旱、洪涝(易形成南涝北旱);C 东北冷夏;D 热带气旋减少。

12、(四)生物灾害(四)生物灾害 1 1病害病害 (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潮湿:小麦锈病、稻瘟病等;干旱:小麦白粉病等。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 2虫害和鼠害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 虫害,危害我国最主要的害

13、虫是松毛虫。 (2)鼠害及危害:重灾区在农田、牧场及森林。 (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带致灾因子 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地震多海啸; 热带、 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20-50N 间的环不同气候带边缘水旱灾害; 热带、 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地势高差大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 5 5)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

14、结3球 2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群发规律(时间上),群聚规律(空间上) 3 3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多发于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大。 衍生灾害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及人心浮动等一 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自然灾害链主要有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串发-并发性灾害链三类。第三节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

15、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 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 政府高度重视;B 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 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放大”和和“缩小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

16、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 “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当时没有人类,所以不能称为“灾害”。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太平洋西岸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 干旱黄淮海平原、 东北平原 亚洲东部季风(不稳定)洪涝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 游平原特殊的 地理位置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