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37867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鱼类暴发性疾病与池塘主要水化因子的调查研究蒋艾青 杨四秀 郑陶生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北院 湖南永州 425000【摘摘 要要】:在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流行期间,对重病区的 33 口塘的主要水化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暴发性鱼病的消长与池塘水环境中无机三氮的变化有关,发病塘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塘,硝酸盐氮却低于未发病塘。病愈后期氨氮、亚硝酸盐氮明显减少,硝酸盐氮反而增加。【关键词关键词】: 鱼类暴发性疾病 水环境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非常迅速,鱼产量由过去的 1500-3000kg/hm2提高到现在的 15000-225

2、00 kg/hm2 ,养殖品种也由过去的单一草、鲢、鲤鱼养殖发展为多品种混养,常规鱼类与名特优新品种混养;饲喂方式由打草投喂改为全价配合饲料投喂。然而在夺取养殖高产的同时,2004 年却伴随着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生,发病鱼类主要是草、鲢、鲫鱼,其次是黄颡鱼、斑点叉尾回。主要症状为体表、鳃盖、鳍条、内脏充血,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我市冷水滩区城郊附近的一些池塘高达 80%,属历史罕见,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损失;在该病流行期间(5-8 月) ,笔者曾对永州市冷水滩区马坪、土江圩、竹山桥重病区的 33 口成鱼塘(其中发病塘 25 口,面积 14.4 hm2,未发病塘 8 口,面积 5.4 hm2)进行水质环境

3、因子及发病情况的调查,并对主要水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1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1 调查时间及地点调查时间及地点2004 年 5 月至 8 月,以冷水滩区马坪、土江圩、竹山桥三个大的养殖区 25口发病塘和 8 口未发病塘为对象,于 6、7、8 三个月定点采取水样分析,共采样 99 次。并对发病塘死亡的鱼类作了详细记载。12 采样方法采样方法按淡水养殖水化学1用采水瓶取池塘上、下层水混合后装入聚乙烯水样瓶,水温、pH 值、H2S 等现场测定,测氮水样加氯仿(每升水样加氯仿 2 毫升)后低温(4)保存。13 分析项目及方法分析项目及方法Ca2+络合滴定法;No-2-N、No-3-N 离

4、子色普法;NH3-N 纳氏试剂光度法。2 2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21 发病塘鱼类死亡情况统计发病塘鱼类死亡情况统计三个重病区发病塘死亡的鱼类、数量、症状等都作了详细记载,见表 1。发病鱼类主要集中在鲢、鳙、草鱼。另外同池的鳊鱼、鲫鱼、黄颡鱼、叉尾回也出现大量死亡,这是历年来从未有过的。表 1 重病区鱼类死亡情况统计表死亡情况发病区死亡的鱼类死亡的数量 (万尾)症 状马坪(4hm2)草、鲢、鳙、鲫、鳊11 土江圩(2hm2)鲢、鳙、草、鲫、鳊8竹山桥(8.4hm2)鲢、鳙、草、鲫、鳊 黄颡鱼、叉尾回13合 计32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鳍条基部,鳃 盖骨、眼眶、口腔严重充血,大部分病 鱼内脏也充血

5、。22 发病塘与未发病塘水质分析发病塘与未发病塘水质分析经水质检测分析,发病塘总氨氮、未离解氨氮、亚硝酸盐氮、pH 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病塘,而硝酸盐氮则明显低于未发病塘。经 t 检验 No-2-N、No-3-N、NH3-N、pH 值四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 。H2S 含量发病塘和未发病塘均未检出,Ca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10.010.01P0.01P0.01P0.05注:以上数据,发病塘为 25 口的平均数,未发病塘为 8 口的平均数。上述数据说明发病塘 No-2-N 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塘,这与王鸿泰等2的患出血病( Hemor-rhagedisease)的草鱼池中亚硝酸盐氮含量

6、高于未发病塘的结果一致。测定结果表明:患暴发病池塘的总氨氮和 NH3-N 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未发病塘;而硝酸盐氮含量发病塘低于未发病塘。这说明发病塘的水质过肥,并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这与近几年来大量使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未被鱼类消化吸收的 N 随粪便排出日积月累造成水质污染,还有长年不清底,底层淤泥有机物堆积有关。杨成亮等3也认为池水过肥,鱼易发病。王鸿泰等认为,池水中 No-2-N 含量过高,可能是诱发草鱼出血病的重要环境因子。现已有不少报道4、5、6指出亚硝酸盐将亚铁血红蛋白转成亚硝基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氨氮是亚硝酸盐的前体,氨氮含量高,肯定会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另外,N

7、H3-N 对鱼类也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抑制生长,损害鳃丝,加重鱼病。虽然引起鱼类“暴发病”的原因很多,但水中 NH3-N、No-2-N含量过高,可能是诱发“暴发病”的重要环境因子。23 发病塘无机三氮比例分析发病塘无机三氮比例分析发病塘的无机三氮重量百分组成异常,与未发病塘比较差异很大,见表 2。其中发病塘总氨氮(NH4+NH3)含量占无机总氮的 87%;而 No-2-N 占无机 T-N 的 7.1%,No-3-N 占无机总氮的 6.1%,且两者比例基本接近。雷衍之7在研究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时发现,部分高产鱼池由于无机氮百分组成异常,常导致池塘鱼病发生。表 2 无机三氮重量百分组成

8、比较类 别 无机三 N%发病塘未发病塘氨氮(NH4+NH3)87%68%亚 硝 酸 盐 氮7.1%4.8%硝 酸 盐 氮6.1%27%发病塘无机三氮组成特点表明,池水中可能有抑制硝化作用的因子存在。有资料表明8,在 Ca2+含量低于 2040mg/L,或未离解氨氮达 0.1mg/L 以上时,对硝化作用有抑制作用。检测结果表明,发病塘与未发病塘 Ca2+含量大于40mg/L,因此,Ca2+不是抑制因子。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 26-30,PH7.0-7.6 时,25 口发病塘未离解氨氮含量大多在 0.4-0.75mg/L 左右,No-2-N含量达 0.22mg/L。根据赵振华的研究9未离解氨

9、氮达到 0.1mg/L 时,对硝化作用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说由于未离解氨对硝化细菌的抑制作用,阻止了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亚硝酸盐积累到一定程度(0.2mg/L 时) ,又会抑制亚硝酸盐细菌活动,使亚硝化作用受阻,从而导致氨氮的滞积。近年来,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池塘盲目施肥、池底淤泥是水中总铵的一个重要来源,沉积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尤其是氨。这样不但引起水质恶化,而且还易于病原菌的滋生。至于硝化作用受阻,有毒物质的积累诱发“暴发病”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2 24 4 发病前、后期无机三氮含量的变化发病前、后期无机三氮含量的变化NH4+、NH3-

10、N、No-2-N 含量和池水 PH 值,发病前期明显高于后期;而 No-3-N 含量后期明显高于发病前,接近或超过未发病塘(见表 3),发病前、后期NH4+、NH3、No-2-N、No-3-N 含量差异极显著。困此,笔者认为“暴发病”的消长与池水环境中无机三氮的含量变化有关。从生态防病学角度考虑,降低养殖池水中有机物负荷,改善水质,促进硝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可能是防治“暴发病”积极有效的措施。表 3 发病前后无机三氮含量的变化 项 目 时 期PHNH4+(mg/L )No-2- N(mg/L)No-3- N(mg/L)NH3(mg/L )前期7.92.830.340.200.83后期7.21.0

11、10.090.730.13t 检验P0.01P0.01P0.01P0.01P0.01注:以上数据为 25 口池塘的平均值3 3讨论讨论3 31 1 进行饲料氮的营养调控降低养殖水体污染进行饲料氮的营养调控降低养殖水体污染养殖水体污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水体中输入的氮量过高,据袁春营等10研究,在投喂的饲料中约有 10%-20%直接进入水环境不能被摄取,在被摄食的饲料氮中,约有 20%-25%氮用于生长,75%-80%氮以粪便和代谢物形式排入水环境,被摄食的饲料磷中,约有 25%-40%磷用于生长,60%-70%磷排入水环境,水体中鱼虾排泄物和残饵的大量增加,使水环境中物理和水化学指标及生物学

12、因子发生改变,浮游生物数量增加,微生物含量增高,引起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导致水质恶化,NH3、No-2-N、 NH4+含量增加,因此提高饲料氮的利用率,降低输入水体中的氮浓度,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污染,如可采取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以减少氮的排泄;利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向饲料中添加游离氨基酸,以平衡营养,从而提高现有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减少氮排泄量;提高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减少溶失;在饲料中加生物活性物质,提高饲料利用率等。3 32 2 使用微生物制品使用微生物制品一般在池塘中使用的微生物制品主要有底层改良剂和净水剂。底层改良剂投入水体能迅速增氧,并使底质疏松透气,有利于有机质的

13、完全分解,促进消化作用,降低池水的氨氮、亚硝酸盐,据魏泰莉等11报道,微生物制品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消降率分别达 30%和 40%以上,又据吴伟12报道微生物制品可使水中 NH3下降 75-95%,No-2-N 下降 100%,CoDcr 下降 36%。发病池塘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品可从根本上降低鱼病发生。3 33 3 利用凤眼莲除污利用凤眼莲除污凤眼莲作为“治污能手”在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应用效果早已得到许多国家的公认,据袁桂良等13研究凤眼莲同时能去除养鱼污水中的 NH3、No-2-N、CoD,其除去率分别为 71.5%、88.1%、68.5%,因此,在经常发病的池塘投放适量凤眼莲不惜为一种成本低

14、,效果好的生态防病方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谌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淡水养殖水化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2:12-782 王鸿泰等 .1989.池塘中亚硝酸盐对草鱼的毒害及防治 .水产学报13(3):207-2143 杨成亮等.1980.暴发性鱼病的调查初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8-544 8 大连水产学院主编.淡水生物学.农业出版社.19855 JohnE .Colt and Daclid A. Amstrong. 1981. Procceolings of the Bio-Engincering symposium for Fish Cnltum P34-416 Stofen,

15、Rkrous.dtal.1982.Effect of acdimation time on nitrite morenmont ncrosn the gill tpitthelia of rainbow trout therole of “chloride cell”.Prog,Fixh-Cult,44(2).1261307 雷衍之等.无锡市河埒口高产鱼池水质研究工水化学和初级生产力.水产学报.1979.7(3):185-1989 赵振华.1979.河水在硝化过程中抑制作用的研究.环境科学.1979.4:22-2710 袁春营等.通过营养调控降低养殖水体污染.饲料研究.2003.5:11-1511 魏泰莉等.池塘水质改良剂的应用.珠江水产.2001.3:9-1112 吴伟.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控制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初探.谌江海洋大学学报.1997.8:23-2713 袁桂良等.凤眼莲对集约化甲鱼养殖污水的静态净化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1.20(5):322-3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