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地立体遥感手段逐步形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36001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9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空-地立体遥感手段逐步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星-空-地立体遥感手段逐步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空-地立体遥感手段逐步形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业务动态星期四2015年1月1日本版编辑:张 诚航遥中心完成无人机遥感矿山监测江西地区外业数据获取工作本报讯 近日,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透露,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江西省矿山监测工作业已完成,获取全部所需的外业数据。本次任务实际飞行作业30个架次,获取高分辨率影像19000余张,圆满完成了定南、信丰两个测区共计1800余平方千米的数据获取工作,影像数据质量优良。航遥中心无人机遥感团队及时同江西省地方国土局和当地空军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第一时间掌握起降场地的使用情况和天气特点等因素,为本次矿山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在积累多次飞行经验后,项目组执行本次无人机矿山监测任务时,作业流程更

2、加安全可靠,团队配合也更加高效默契,在作业方案设计及飞行操控技术上,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图片质量得到了需求方的肯定。为了加强团队建设和提高业务技能,项目组在天气等因素无法满足测区作业时,抓紧时间组织队员进行飞行训练,共完成飞行训练23个架次,两名预备飞行操控手已经基本掌握无人机的起降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随着数据获取工作的顺利结束,航遥中心为了保证图片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同步开展了后期数据处理工作。项目组将及时完成测区0.2米分辨率遥感产品制作,以满足矿山调查的需要。航遥中心项目组所获取的高分辨率低空遥感影像,在后期解译工作中大大提高了解译准确性,减少了野外验证工作,提高了解译效率,

3、在矿山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任“星-空-地”立体遥感手段逐步形成务通过对重点矿区建立高精度三维模型,并对部分区域的信息及时提取,促进了三维地质遥感数据和定量化分析的应用。近年来,航遥中心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航遥中心已经初步建立起无人机遥感平台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并完成了中继通信无人机系统、长航时无人机遥感系统研制,研制出的系统已经成功开展了集成测试和示范应用工作。2014年以来,航遥中心先后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完成了吉林、山西等5000平方千米的矿山监测数据获取和处理工作,持续为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同时,无人机遥感不断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及监

4、管提供技术支撑,已经成为了国家矿政管理、执法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国土资源调查及技术方法研究等的重要信息获取支撑模式,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航遥中心依托高分卫星、资源一号02C星等,逐步打 造 “ 星 - 空 -地”一体化立体遥感手段,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山利用监测等,主动InSAR进行监测,为部应急办、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局以及地方政府开展灾情调查、隐患点排查以及安置选址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航遥中心在“十二五”规划中,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流专业技术中心作为己任,将自身定义为国土资源管理的“监察员”、国家公益性和基础性地质调查的“特

5、种军”、矿产勘查的“侦察兵”、国防建设的“预备役”和地质工作的“延长链”。利用遥感技术广泛服务于地政管理、矿政管理、地质灾害调查、环境调查与评价、海洋地质调查、测绘领域、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工程规划、新农村建设,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圈定找矿异常和找矿靶区,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发挥了重要的先导性作用。这一系列工作,使得地质工作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对地球的认知能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王 璞)水环中心完成2014年地调项目野外 工作和原始资料质量检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助力高等地质教育快速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丝绸之路学院的思想启示查,云南昭通

6、、鲁甸、大关地区和四川德昌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青海东部城市群水工环综合调查、河北阜平15万水文地质调查等野外工作区,累计抽查验证调查路线150余条,抽查验证野外施工和调查地质点560余个。作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配合中国地调局和二级项目管理单位完成2014年度地调局抽检的3个项目质量检查:太行山区阜平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云南15万老寨街等四幅水文地质调查、泾河流域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其中有两个被评为优秀级。通过全覆盖质量检查,各项目的工作任务完成进度和质量均达到了任务书和设计的要求,同时梳理了阶段成果亮点,总结了各工作区野外调查工作特点,进一步总结了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

7、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改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和质量管理节点,严控了野外施工和原始资料质量,为保质保量完成野外工作任务与提炼调查成果夯实了基础。 (蒋 凡)国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和产业优势,又需要避免由于地质资源开发所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部分沿线国家还处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其核心要义是人才培养问题。虽然我国每年来自“一路一带“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地质、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严重不足。这些现状无不表明,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在服务“一路一带”战略具有先天的机遇。高等地质教育领域的高

8、校(院、系、研究机构等)只有迅速行动起来,才能抢占难得的发展先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 高等地质教育领域的优势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应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个方面花苦功夫、做“大文章”。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地学人才培养的理念。首先是培养“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地学理科研究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理论研究较之我国和先进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地学理论研究在科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沿线国家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而对资源的勘探开发,需要地学理论人才。我国高等地质教育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地学理论研究有很大的突破,强化沿线国家国

9、际人才的地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工科人才。我国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滞后,多数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级低、通而不畅,迫切需要共同推进骨干通道建设。此外,沿线国家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可以在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桥梁工程、水资源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输送地学工科人才。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在地学研究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要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协同创新,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一是是要围绕沿线

10、国家特提斯与古亚洲两大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高原隆升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干旱半干旱地本报讯 近日,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开展了2014年项目质量检查和野外验收工作,先后组织了由水环中心领导、副总工、业务室负责人组成的15个(次)检查小组,自6月中旬开始,深入黑龙江、新疆、云南、甘肃、四川、宁夏、重庆、河北、山东省(自治区)等二十多个项目野外工作区,对2014年水环中心承担的29个地调项目野外工作和原始资料进行了全覆盖的质量检查。2014年水环中心实施地质调查计划项目4项,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29项,15万水工环地质填图39幅,项目总经费约1.5亿元。年内外审地质调查项目优秀率39.3%,优良率

11、100%。野外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工作进度和工作量完成情况、野外施工质量、原始资料编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内部运行等内容,采用野外检查和室内检查两种形式进行。截至12月中旬,共检查与验收项目37项,涉及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项目25项,仪器研发等综合研究类项目12项。野外重点抽查了甘肃黑河流域和黑龙江三江平原15万水文地质调 马昌前 陈华文2014年12月下旬,在多方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率先在我国高校成立丝绸之路学院。丝绸之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具有地球科学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心、地质资源环境战略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基地。当前,顺应时代潮流的“一带一

12、路”国家战略,为各领域的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高等地质教育领域作为地矿行业的重要力量和关键组成部分,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从现有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出发,在“民心相通”的理念之下多措并举,奋力抢占发展之先机,从而实现高等地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 高等地质教育领域的机遇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中,陆上和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如同两座桥梁,将我国与亚、非、欧紧紧连接在一起。丝绸之路不仅在经济贸易的交流中作用显著,而且对于教育科技之间的交流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13、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强化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契合了沿线丝路各国共迎挑战、共享机遇、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目前,“一带一路”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共鸣,这有利于沿线各国同心协力、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而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始终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

14、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矿产资源的摇篮。而掌握“一带一路”资源分布格局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前提。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质、资源、环境等产业处于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初期阶段,既需要学习和利用我区水资源与生态等方面重大而又广泛关注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形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二是要围绕沿线国家地质调查与灾害预警水平提升方面,在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航天航空遥感技术、钻探技术、海洋勘探与开发等方面需要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进步与突破,形成高水平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三是是要围绕沿线国家地质资源环境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管理、矿业信息交流与管理等方面,需要

15、构建整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 高等地质教育领域的基础与 发展路径高等地质教育领域拥有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所急需的人才、科技和文化优势。同时有着为之服务的基础。其一是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具备“一带一路”战略中急需的学科专业基础。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高等地质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在自然资源勘探、地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在汤森路透集团最近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中该校有4位,与清华大学等并列中国高校第三。其二是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具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借助学科优势

16、,依托地矿行业,于2011年启动了“全球地质矿产专业人才留学中国计划”,将学校建成“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学生教育中心”。截至2014年底,来华留学生规模已达到913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30%以上,地质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历生占90%,已成为国内在地学领域接收留学生的主要高校,并形成了较好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其三是高等地质教育领域具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基础。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建校开始就始终保持着与俄罗斯、中西亚、东南亚等国高等地质教育及科研的紧密合作。近年来,已经与沿线国家15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了俄罗斯中亚地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东南亚地质资源研究基地,开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项目;2012年,该校牵头成立“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2014年10月,召开“丝绸之路高等教育与地学研究合作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