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3297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实务-习题解答(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0 0 章章 政治经济学述要政治经济学述要1、主要概念解释生产力: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现代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层次。(1) 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 附着性或渗透性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信息等。(3) 运行性因素,即生产的组织管理,包括生产力的结构设计、规模选择、布局决策和时序安排等方面。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出发,生产关系归结为三个方面。(1)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 由此产生的

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 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按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大致分为 3 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它包括两个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2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从考察社会生产开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社会生产包括两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出发,生产关系归结为三个方面。(1

4、)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 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 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2产品分配形式。3、试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答: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 为认识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寻求指导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3) 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奠定理论基础。4、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如何统一的?答: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阶级性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表现,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决定于它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质。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在阶

5、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研究生产关系问题必然触及各阶级或阶层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的经济学家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总是持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不同的观点,为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从而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经济科学。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把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5、有人说,经济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因而没有什么客观的经济

6、规律。请对此做出评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何异同点?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经济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2)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

7、自身的以下特点。(1) 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2) 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3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既然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那么,当这种经济条件消失时,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而消失。(3) 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新的自然规律,一般是比较顺利的。但是,经济规律作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它的作用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

8、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4第第 1 1 章章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1、主要概念解释使用价值: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性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

9、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组成部分的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

10、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5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简单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唯一的、同一种商品(例如绵羊)上。货币形式:当贵金属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就成了货币。这样,一般价值形式就过渡到货币形式。价值尺度:作为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11、。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把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就是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的赊买赊卖引起的,这种职能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后来又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实际上就是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

12、的货币量就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 待售商品的总量。(2) 商品的价格水平。(3) 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项相乘就是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

13、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6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2、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

14、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同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1) 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没有价值,例如空气、阳光等。(2) 有的物品虽然是劳动生产物,具有使用价值,但只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不是供别人使用,也没有价值。(3) 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如果供别人使用,但不通过交换,也没有价值,如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对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互相矛盾。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

15、得价值。但为了获取价值,又必须生产出自己所不需要的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其价值,又必须先让渡其使用价值。可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16、。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和论证了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7新价值,进而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等理论。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基础之上的。4、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5、货币的本质和主要职能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