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31785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今年以来,xx 市局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以实施绩效考核为抓手,从树立考核理念、设计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机制、深化结果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税收工作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体系。但由于指标体系不尽完善、考核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考核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原因,影响了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需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系统和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一、xx 市局推进绩效考核的实践(一)抓认识提高促思想转变。市局党组把绩效考核作为查找差距的一面“镜子”,在全局树立“抓绩效考核带全盘工作”的理念,实现了思想认识的“三改变、三确立”:改变绩效考核是

2、额外负担看法,确立责任义务意识;改变绩效考核与己无关思想,确立全员绩效意识;改变绩效考核“多做多扣、少做少扣、不做不扣”观念,确立正面激励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奠定了绩效考核的工作基础。(二)抓组织领导促明确责任。成立了专门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层层下达目标责任,明确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部门责任人,对部门指标负全责;每个部门指定一名专职绩效联络员,负责部门指标监控和分析,搭建起办公室总牵头、机关各科(股)室协调配合的组织体系,建立起部门联动的监控网络;将绩效考核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岗位,做到每一项指标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抓指标分解促树立导向。按照“科学合理、重点明确、能够衡量、

3、易于操作”的原则,做好指标的“留、分、细、增”,将指标分为定量、定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大类指标,并按难易程度,又将指标细分为确保不扣分、努力不扣分、尽量减少扣分三级,实行差异化管理。把推进绩效管理与推动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有针对性地加大省局十项改革创新任务等急、难、重、弱工作的分值。同时,加大结果运用,对加分项目、创新项目、重点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干部,在评先评优、记功嘉奖、干部选任上予以体现。(四)抓过程控制促发现问题。在完善日记录、周汇报、月通报、季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对指标完成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查自评,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每周局领导碰头会听取绩效管理情况汇报,每月局务会重点研究

4、绩效管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季召开全市绩效考核联席会议,查问题、找症结、究根源、纠差错。(五)抓即知即改促质效提升。建立绩效指标预警监控机制,完善督查督办工作运行机制,对绩效指标的落实情况实施全流程、全环节监控,做到事前有提醒、事中有督办、事后有督导。比如在出口退税中,发现有逾期回函问题,我们及时跟进,制定了衔接管理办法,细化了流转时限要求,不仅降低了扣分风险,还规范了相关工作。二、推行绩效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在思想认识上,还抱有消极态度。个别干部认为绩效考核只能管住“老实人”,单纯的“扣分制”会使绩效考核考核陷入“干工作越多扣分越多、干得越少扣得少、不干不扣分”的管理“怪圈”,有

5、“吃亏”心理和“抵触”情绪。加之多年来进行的各类考核不少,但其结果的运用对干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造成影响的却不多,即使制定有激励制度,很多时候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干部职工对绩效考核带来消极情绪。(二)在组织领导上,还有承接不到位的现象。在向上承接省局管理目标,向市局机关平行分解落实,向下逐级延展落地的过程中,个别部门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指定责任人员变动后没有及时递补,以及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监控不及时、沟通不到位、工作不细致,导致存在扣分隐患的现象。(三)在指标体系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考核指标设置不平衡。一些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细、较严,对工作要求高;一些不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松、较

6、模糊,在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照成事实的不公。二是部分指标的责任难以分清。由于国税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业务交叉和紧密的分工联系,有些工作任务往往难以完全归结到一个部门承担,经常性会出现一个目标需要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现象。但目前类似指标的责任分解却不尽合理,如发票管理、办税服务厅自动终端设置等指标涉及多个部门协作,但由征管一个部门负责,而在考核纳税服务等部门时却没有涉及这些指标。三是部分指标内容界定模糊。如“重点工作”、“创新项目”等概念难以界定,各部门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给考核部门准确衡量带来困难。(四)在过程监控上,受人为因素影响多。绩效管理考核环节的一个关键问题

7、就是如何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定量考核,优化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力求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简便科学。但目前考核指标的采集,除了少数可以直接提取自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等软件外,80%以上要靠以手工考核或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客观公正。(五)在促进工作改进上,激励作用发挥不足。目前绩效管理办法只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等次评定的依据,而推行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是将组织绩效与个人评价结合起来,为每位国税人员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事业进步中。目前的绩效考核距离考评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税务人员,体现出治庸治懒、奖优罚劣的导向,还有很长的路

8、需要探索。三、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一)以培育绩效文化为手段提认识。把税务绩效管理与组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税务绩效管理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形成以组织文化建设促进绩效考核的良性循环,通过上下动员、组织实施、个人参与以及各项激励和惩戒措施的综合运用,激发干事创业正能量,实现行政效能的持续提高。(二)以加强监督督导为手段促落实。完善督查督办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绩效管理工作通报制度,定期上网公布绩效任务落实情况、各项考评指标得分,并将督查督办结果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督促各地评结果、找差距、定方案、抓整改,形成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的完整链条,有力促进各环节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以科学设置指标

9、为手段优设计。一是探索优化指标内容。将绩效考核分为四块内容来进行考核:一是共性项目。包括学习情况、工作纪律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二是履职项目。根据年初工作要点,选取 10 个以内工作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考核。按月汇总工作落实情况,按季组织抽查考核。三是创新项目。先由单位自定,报上级绩效办审定。同时,分半年和年度进行二次评估,重点评是否为亮点项目、落实的效果如何。四是中心项目。如群教活动、纳税服务、税收改革等, ,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作用。二是探索优化指标设置。尝试推行以“加分制”为主、责任追究扣分为辅的绩效考核模式。目前,“扣分制”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考核作用的发

10、挥和考核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改变考核方法,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考核上,而不是单纯地放在对错误的指责上。由“处罚型”变为“激励型”,防止“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现象出现。变传统的“扣分制”为“加分制”,制定考评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到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测算不同部门、不同科室的工作总量,考核得分以实际得分,乘以工作量系数,均衡因人员分配不均所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使工作量大的部门得到必要的肯定,受到相应的激励。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计算个人得分,再根据完成质量,考虑加分、扣分,这样,干的多得的多,不干不得,少干少得,逐渐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四)以改进考核方式为手段谋提升。一是减

11、少考核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创新考核手段,实现以人或人机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向以计算机考核为主的方式转变。利用金税三期即将上线的契机,尽可能多地将各项税收管理活动纳入软件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控,既避免考核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和人为因素影响,又可以节省考核时间和人力,体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对于难以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表达的指标,也应该尽量将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提高考核公信力。二是规范绩效考核内容制定流程。进一步扩大绩效考核制定过程中的参与面,与基层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吸取一些好的建议,使考核指标更加精炼,更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尽可能在每年年初出台当年度

12、考核办法,以便于基层按照要求抓落实,推进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改进丰富考核手段。工作中,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对抓绩效考核工作得力,任务完成好、质量高的单位进行表扬,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的单位,要求其“一把手”向市局党组说明缘由,把“推先进”与“促后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运行。(五)以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为手段求长效。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仅用在评价一个单位的整体工作情况上,更应扩展到负责这些岗位工作的每个人,建立起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科学合理运用绩效结果,把绩效考评与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问责问效等结合起来,让绩效管理与干部的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密切挂钩,发挥绩效管理的正负双向激励作用,形成崇尚先进、鞭策落后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大型雷蒙磨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