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828528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成为德育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张敬存 摘摘 要要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 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 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 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关键词关键词 德育 德育主体;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生活日趋信息化,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步在缩短,但以人的全面素质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 加尖锐了,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当前社会,

2、一些现象令人担心。从马加爵案(4 名大 学生死亡) 、富家子飙车撞死浙大学子、福建南平郑民生“323”凶杀案(8 死 5 伤) ,到如今的 学生泼硫酸致使 18 人烧伤,这无不是因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他们的示范作用,深刻地改变了 很多人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例子说明,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 价值归宿。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 80 年代就提出了关于重视德育的措施,如 80 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就主张 增加“德育投资” ;英国政府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够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 用;1983 年 12 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向舆论界发表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中,有三

3、条直接 和道德教育有关,强调“要充实情操与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这就说明 了加强德育教育已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生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作 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校,对其工作的重视也就不言而喻了。 学校德育工作其重要性和艰巨任务已经明确,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形成共识,并付诸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中。那么德育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首先应该 明确德育工作的主体。 目前,关于德育主体有三种说法:1学校。学校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任务,德育主体应是 学校,是学校的领导和法人。2教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受教育者。一切教学活动,

4、 包括德育活动理应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进行。3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包括德育活动的主体,教 师是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组织、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 进行,其成效也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不少德育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研究着、探讨着、思 考着。最近德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建立德育新体系的理论,明确提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质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几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个新体系,明确强调了德 育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1心理。这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

5、力 影响生活各个层面来实现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包括情绪控制、自我安慰、自我感知、自 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交往等等。2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是培养学生的国 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私德是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 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意识,养成其符合其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3思想。思想教育内容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影响 思想的知识、情感教育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能 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培植、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

6、性,是理想的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而研究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德育的第一目标是塑造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因此塑造人的行为,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人的道德建设、思想建设 和主体性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明确地说,中小学生是学校的德育主体。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德 性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明确和强化德育主体意识和地位,采取科学、 有效而积极的形式和方法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应该遵循德育主体的基本原则:1信任原则。应该信任中小学生, 信任受教育者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能力,期待人

7、人能进步,相信人人都能行。2尊 重原则。学生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创造,逐步实现从他人 尊重到学生自重,从心灵共鸣到行为自主的转变。3理解原则。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之间更需要理解。只有相互理解了才能产生爱,爱教师,爱学生,而这些又需要有良好 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只有在主体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个性特 征,稳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德育活动 也是这样。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在教师 指导和影响下,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

8、: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 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 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 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

9、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 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 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 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 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 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 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 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

10、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 “你看到别的同 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 “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发 言、争论,达到共识。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 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断。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 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

11、育。 ”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 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 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2。教育 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3。如果没有做好 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 ,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 育的目的。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 验。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

12、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 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4。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 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 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 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例如,当我 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断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 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断、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 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

13、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 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认识入手, 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 他人的作用。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 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 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 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

14、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 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 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 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5。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 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 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 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 福感、享受感。在我

15、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 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 去体会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个性” 。 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 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 要。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特地购置了大批军大衣免费发放给贫困学生, 但几乎没有贫困学生去领、穿这种军大衣,原因是穿上了军

16、大衣就等于你时时刻刻向其他同学暗 示你是贫困生,这就是当今学生个性的体现。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 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 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 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 ,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 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 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 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 遇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 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 实效;另一方面,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