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23150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构建和谐社会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主要内容与根本途径#周兴茂!重庆邮电学院教授, 重庆 #$%!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从经济、 政治、 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国际局势与国际事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指出,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具有总结历史、 指导现实、 启迪未来的重要意义。应该认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它能力建设都是为这一核心能力建设服务的。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就会

2、遭到严重挑战。因此, 本文试图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入手, 进而探究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以及构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 希望我们党和国家跳出历史上那个可怕的 “周期率” ,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文化从一产生就存在着民族的差异, 这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初期, 生产力水平低, 地理上的自然疆界就成了把人们的社会划分为不同民族的隔绝机制; 人们的普遍相互交往受到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极大限制, 就发生了方言的歧异和语种的差别; 地理的相对隔绝和语言的障碍, 加上自由创造的可能, 又必然形成文化的差异,

3、 所以, 人们才不得不形成各种大小不等的有限的共同经济生活体, 产生不同的经济利益。概言之, 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开始就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发挥作用。从中华文化的历史背景来看, 在社会政治上,中国社会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之中,并没有打破原有的氏族体系, 而是在氏族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 以宗法为原理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在经济上, 中国人习惯于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的农耕生活, 农耕经济是中国几千年来基本的经济模式。在文化上, 由于中国历史地理发展依赖东亚大陆, 东南濒海, 北接大漠草原, 西南横亘青藏高原, 四面屏障,地理环境颇具特色, 这种大

4、陆型的地理结构必然会导致一种较为封闭的人生态度, 从而形成以儒家为代表的入世文化。在中国社会中, 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以及集体力量的相对强大, 使人们并不大关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而更多关注的是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 农耕经济的经济结构、 大陆型的地理结构及其较为封闭的人生态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地自我循环、 自我调适的异常稳定和坚韧的立体文化结构, 它必然要求人们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取向, 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轨迹。可以认为, 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共同心理素质和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换言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

5、成了十分注重和谐的文化模式, 也许这正是中华文化有别于他国文化的本质基因, 她像一根永不间断的红线, 一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而不衰,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没有中断过的文化, 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她有一以贯之的和谐思想。和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本体论依据, 就是认为在事物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 同一性更为根本, 而对立、 差异居于相对次要地位, 并能为统一、 和谐所包容。正是根据这种把同一性视为根本的本体论, 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辨证的思维方法, 并且, 不同的哲学家又有不同的理解。如老子谓之 “观复” , 就是一种从动必复归于静的过程看动静和以静为根

6、本并统一于静的方法, 其要领是 “致虚极, 守静笃” , 也就是立足于从动静的统一中把握动静的对立; 庄子谓之 “以明” , 即 “反复相明” , 通过对立的相对性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相互渗透, 以见对立者的齐一, 其要领就是通过不分彼此的统一的道去把握对立。周易大传 谓之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 昼夜即是最明显的对立, 也是最明显的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通过昼夜的和谐, 就可以把握从对立面的转化和统一来了解对立面的方法。北宋的张载提出 “两一” 范畴, 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两之用息。两体者, 虚实也, 动静也, 聚散

7、也, 清浊也, 其究一而已。 ”凡观察事物要察其一中之两,及两体之一。于一观其两, 于两观其一。这种方法既是把差异和矛盾当作统一体的固有内容, 同时又把统一与和谐当作差异与矛盾的本来根据。张载又说:“太和所谓道, 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 是生细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道”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 张载认为, 所谓道就是太和, 太和即气的总体。实质上, 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和谐并不排斥差异和矛盾, 相反, 浮沉、升降、 动静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乃是太和所固有的根源。张载还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 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 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阴阳未

8、分之时的太虚之气是无形的本然状态, 而太虚之气所固有的阴阳交互作用产生出来的万物则有形可见, 有形就有对立、 有排斥、 有斗争, 而这种斗争又必然最终和解,也就是复归于阴阳未分的太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表现在民族关系上, 就是既要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 又不向外扩张, 其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帮” , 这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陈独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儒者不尚力争, 何况于战。老氏之教,不尚贤, 使民不争, 以佳兵为不祥之器。故中土自西汉以来, 黩武穷兵, 国之大戒。佛徒戒杀, 益堕健斗之风。若西洋诸民族, 好战健斗, 根诸天性,

9、 成为风俗。自古宗教之战、 政治之战、 商业之战, 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 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 也是经过历史上不断融合、 同化其他许多民族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既有友好交往, 也有兵戎相见, 历史上的中国曾出现过多次分分合合, 但各民族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其主流总是互相吸收, 互相依存, 在经济、 政治、 文化等方面不断融合, 最终形成为强大而持续的内聚力,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当然, 中国古代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和谐思想, 也明

10、显地带有封建的烙印, 主要表现为华夏中心主义, 追求所谓 “四夷宾服” , 这是一种需要克服的夜郎自大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就是主张 “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于宇宙模式的最初认知, 也是对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最初把握, 这种文化基因在中国人童稚时代的古神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中华民族摆脱神话想象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后, 中华文化孕育了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 。整个 周易 的思想方法, 就是把天、 地、 人看成一个一体相通的大系统, 整个宇宙大系统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周易 把这一切归结为天通、 地通和人通, 从而大致规定

11、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指向与思想体系。春秋战国以后, 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天人合一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孟子是主张天人合一的, 他认为, 人向内要复归人性, 向外要知天知命, 人不过是天的化生物, 天是世间一切的根源与原动力, 因此, 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到西汉, 董仲舒提出了 “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的命题。宋代, 张载进一步发展、 完善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指出:“天道与人性是统一的” , 强调人是天地所生, 当然人又能认识天。程颢也认为天道与人道具有同一性。朱熹则对天人合一作了更进一步发挥, 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道家的庄子则认为自然界本来就是和谐的、 美满的, 人类不应该破

12、坏这种和谐和美满, 人生的基本原则是消除一切人为, 因任自然, 回到原始朴素的自然中去。应该认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 “和” 为出发点的, 把天人合一视为至上境界。虽然也有改造自然、 开发自然的思想, 但始终未形成主流。从方法论上看, 要做到和谐, 就必须坚持 “中庸” 的方法。据说尧传位于舜, 曾授其执政要领“允执其中, ”&舜也要求教育贵族子弟要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这些都是中庸的表现。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他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 中庸的反面是 “过” 与 “不及” , 要求人们诚实地把握正确的“中”

13、, 在恶之两端 “过” 与 “不及” 之间选择 “善” ,这就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方法。它说明人类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要适度,恰到好处, 要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不能片面和走极端。孔子之后, 子思继承了他的祖辈的思想, 留下了 中庸 。什么是中庸? 中庸 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致中和” , 即将“中” 、“和” 的原则发挥到极妙处, 把人们的感情欲望, 思想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使得天地清宁, 万物茂盛。子思认为, 中庸不但是治国之本, 是君

14、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 而且还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 中庸就是要求人们恒常不易地遵循和操守宇宙自然、 人与人之间、 乃至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的那种普遍的、 绝对的、 最佳的和谐至善状态。它的实质在于#!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崇尚和谐, 以求协调和统一。从本体论上看, 中庸反映了万事万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那种对立统一的客观必然性, 它尚和崇序, 天人一体, 这即是 “中和” ; 从道德境界上看, 它要求人们率性尽性, 择善固执, 这即 “中道” ; 从方法论上看, 它要求人们求适执中, 无过无不及, 这即 “中行” 。中和是自为状态, 天人合一,

15、 人我合一; 中道是潜在状态, 它要求人性本体的内外合一; 中行是自在状态, 它要求道德行为的体用合一。这三者合一就是中庸天人合一的最佳理想模式和实践模式。我们还可从方法论上看到, 和谐也是有层次的, 犹如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论” 一样。和谐的层次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要使天下和谐, 就必须从个体入手, 由个体到家庭, 再到一个国家, 最后到整个天下, 这是一个由点到面、 由局部到整体不断扩大、 逐级递进的和谐过程。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个人、 家庭、 单位与国家、 国家与国家、 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 没有这些不同层次的和谐,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

16、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 从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层次来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是构成一切社会形态的三个基本层次, 也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一般地说,在社会系统的三大层次中, 以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为中间环节, 内在地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 并且, 它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 决定着社会运动的本质, 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元论。其实, 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系统三大层次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换言之, 社会系统就是由社会的经

17、济结构、 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经济结构, 就是指生产力及其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总和。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结构的基础, 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其发展变化, 决定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发展变化, 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最基本观点。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政党、 政权机构、 军队、 警察、 法庭、 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 立法、 司法、 宪法的规程等。社会文化结构是指与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密切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之总和, 它是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艺术

18、、 道德、 政治法律思想、 科学、 宗教、 哲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理论化、 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在整个社会结构中, 经济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竖立于这个基础之上的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共同构成社会上层建筑。在当今, 人们一般都把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直接简称为经济、 政治和文化三者, 经济是基础, 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和文化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文化既受经济又受政治的制约, 但文化一旦形成便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三维划分的思路, 进一步指出:“ 一定的文化 (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

19、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经济是基础, 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 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实际上, 如果我们从社会系统的动态层面来观察, 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依靠经济、政治、 文化三大支柱支撑的,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 社会生活各种关系大致平衡的 “ 社会平衡统一场” , 这个 “ 场” 的最高层面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战略。如果任何一根支柱短缺或弱化, 社会的大厦就会倾斜甚至坍塌。综合起来看, 一方面,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不管是本体论还是方法论, 都存在着丰厚

20、的和谐思想, 这些思想无时无处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理性之光。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既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达到了相当的吻合程度, 又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可以说, 中国人是用自己智慧的眼光和哲学价值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并且,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了中国人观察现实、 指导未来的思想方法和参照系,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这无疑是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的分析, 并结合党的十六届

21、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 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有机体内经济、 政治、 文化的和谐社会有机体内的经济、 政治、 文化三者, 犹如三根支柱支撑着整个社会大厦, 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首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经济, 并保持它&!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们三者的和谐。第一, 关于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根本的是发展自己的经济, 经济是基础, 除开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之外, 发展经济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从广义上讲, 经济是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但发展经济最主要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要视

2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定。面对生产力而言, 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要与时俱进地分析哪些生产力是先进的, 哪些是落后的,但我们迫切需要解放和发展的则是先进的生产力。首先,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目前为止,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但是,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它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一系列区别, 如新型工业化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重合进行并相互促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 特别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 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

23、置资源。其次,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 十六大” 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是解决好 “ 三农” 问题, 逐步消除 “二元经济结构” 的鸿沟。要以城镇化助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再次, 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使全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和谐。最后, 经济还包括生产关系,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要不断进行改革。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4、改革等。要像党的 “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分配领域要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充分扩大就业, 缩小不同阶层、 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等方面的不平等程度, 既要反对

25、平均主义, 又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要坚持增进公平与提高效率齐头并进的方针。没有公平公正, 就根本谈不上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第二, 关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任何阶级的政治都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取得统治地位为目的。政府、 政党、 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一切活动, 都可统称为政治。在当前, 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同时, 又要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作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团体、 个人在本世纪头 $# 年的最大政治和目标,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

26、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政治, 首先要加强党执政能力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提高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 “三个代表” 不动摇。要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腐败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 影响了党的公信力, 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败不除, 国无宁日, 又何谈构建和谐社会呢?其次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民主是法制的前提, 有了民主, 权力才能受到监督和约束, 政府也才透明;有了法制, 才有公平, 社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如果说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他律, 思想道德就是自律, 他律

27、与自律犹如车之两轮, 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再次是要完善相应的社会组织, 让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管理, 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第三, 关于文化。文化价值系统是一个社会稳定、 和谐的智力支持和价值支撑, 它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一样, 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目前, 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上, 大体存在三种选择。简言之, 就是 “西、 中、 马” 三种文化价值系统。 “ 西” , 是指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文化价值系统, 显然, 照搬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是根本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中” , 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根在哪里?中华民族是靠什么维系几千年而不衰

28、?其实,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就是其关键所在;“ 马” , 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价值系统。应该认为, 所谓的 “西化论” 和 “ 传统论” 都各自具有较大的片面性,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价值系统, 包括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强调中西融合、 传统与现实结合、 既批判继承又综合创新, 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先进文化价值系统。党的 “ 十六大” 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 发展%!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

29、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繁荣, 必须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构

30、建和谐社会之中, 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千万不能忽视的一个大问题。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立国兴帮的根基。教育要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业, 既为和谐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又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因此, 要让国民享有充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要使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阵地。# 中国在国际局势与国际事务中的和谐我们从经济、 政治、 文化三者综合的角度出发, 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立足于国内而言的。虽然国内的和谐是根本, 是立足点, 但仅仅立足于国内的和谐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我们不可能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需要与国际接轨, 要加入全球化

31、的浪潮。所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扩展到国际局势与国际事务之中去, 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保障。第一, 坚持中华民族和谐的优良传统,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当今的世界,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当今的中国, 国际威望与日俱增, 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重要贡献。同时, 和平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 也至关重要。因此, 中国必须坚持和平主题、 反对动辄诉诸武力甚至侵略别国的方针。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内来解决国际纠纷与争端, 这应该是我们处理国际局势与国际事务的基本态度。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因。我们在处理国际局势与国际事务中, 总的原则是

32、和平与发展, 但又 “和而不同” , 我们要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第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苏、 东巨变以后, 邓小平曾制定了 “冷静观察、 稳住阵脚、 沉着应付、 韬光养晦” 的十六字方针, 实践证明, 十多年来, 我们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成功地渡过了难关,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这一方针仍然适用, 并未过时。并且,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方针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外交保证。第三, 坚持 “一国两制” 、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

33、制” 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内容。虽然我们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 但保持其长期的稳定和繁荣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台湾尚未统一, 并且, 弄得不好台湾问题将会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隐患。因此从我们的态度来讲, 是衷心希望台湾统一问题能尽快解决, 这对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对中国的和谐统一都是大有好处的。出于对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考虑, 我们始终坚持用 “一国两制” 与和平统一的方针来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然而我们绝不能承诺在“” 走向极端的情况下放弃使用武力。$# 人及其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还必须保持人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34、如果我们只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和谐, 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那么, 最终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和谐, 大自然还将惩罚人类, 人与自然将会出现极不和谐的状况。一般认为, 人、 社会、 自然三大系统构成为整个世界。但事实上,“社会” 只不过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的主体, 因此, 也可把整个世界看成就是人和自然两大系统构成的。人和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在自然面前既是受动的, 也是能动的, 二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在任何时候、 任何空间条件下, 人变革自然的活动, 都要受到自然条件和自

35、然规律的制约。那种认为人能够能动地对待一切, 时时处处都可以任意发挥能动性作用的观点, 是不符合实际和根本错误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 在于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好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 人的自身和谐梁漱溟从文化就是 “民族生活的样法” , 生活就是 “没尽的意欲” 出发, 认为人生有三大问题: 人对物的问题; 人对人的问题; 人对自身的生命问题。人生的三大问题决定了生活的三种态度, 由!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此产生了西方以理智, 中国以伦理, 印度以宗教为特色的三种文化类

36、型。#可以认为, 人的自身和谐既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同时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因为和谐社会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没有人的自身和谐, 大家心不畅, 气不顺, 就必然导致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的身心不和谐。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看, 最终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的身心和谐。因此, 我们应该把人的自身和谐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中。还有必要指出, 中国传统哲学中儒、 道、 佛三者的统一, 为中国人的自身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和心理基础。儒, 催人在入世中积极进取; 道,使人身处逆境时仍能逍遥洒脱; 佛, 把人的身前身后联系起来, 教导人们怎样

37、安顿自身的灵魂。当然, 要使全社会的人都达到自身和谐, 根本还在于社会有机体内经济、 政治、 文化的整体结构的和谐。! ! 三、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看, 应该认为, 改革、 发展、 稳定三者囊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所有重大关系, 涵盖了社会总体、 生产力、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因此, 这三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总揽全局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 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全局及其构建。所以, 我们必须总揽全局, 精心谋划, 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 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使其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有力地推

38、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动力, 是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各种矛盾的正确、 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构建和谐社会才具有动力和基础。当前, 我国改革的重点主要是迅速实现两个带全局性的根本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迅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或者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工业化或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地发展。同时, 对所有制、 分配制度、 财政、 金融、 投资、 外贸、 科技、 教育、 政府机构等体制, 都要深化改革,以全面适应构建和谐社

39、会的要求。#$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目的, 是硬道理,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发展, 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 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 只有发展,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如果离开了发展, 我们的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牢把握当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争取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 还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 把经济、 社会、 生态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系统, 构建一个经济、 社会、 生态相互适应、 结构优化和均衡发展的战略框

40、架;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 改革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会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以维护政治稳定;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确保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以维护政局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坚持从严治党, 坚决惩治腐败, 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确保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以奠定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总之, 只有稳定了, 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参考文献: ! 正蒙太和$ 转引自张岱年, 程宜山$ 中西文化与文化论

41、争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同 , #$) ! 陈独秀$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转引自张岱年,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论语尧曰四书五经 &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 尚书$ 舜典四书五经 &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 论语$ 雍也四书五经 &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中庸$ 四书五经 &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 %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名家专家论坛期五第年五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