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城区武术文化该如何发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20435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7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西城区武术文化该如何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西城区武术文化该如何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西城区武术文化该如何发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邮箱:责编: 焦烈美编: 苑佳2万言堂文化专刊北京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 史、 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 城,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 传统。首都北京作为国家政治和文 化中心,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形式, 只要立足于北京, 便可以取得长足 的发展。武术也是如此, 据上世纪 八十年代官方统计全国129个拳种, 北京拳种流派就有61个。 从历史上看, 西城区可以说是 传统武术的摇篮, 清末至民国期间, 西城镖局、 武馆林立, 传统武术名家 云集, 创建于 1900 年的四民武术 社, 是历史上北京第一家武术社。 其他拳种、 馆社众多, 形成了西城人 习武健身的根基。

2、众多拳种当中, 通背拳可以说 是历史悠久, 扎根西城并极具地方 回族特色的拳种。白猿通背拳, 据 老拳谱记载, 此拳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历经数朝, 至清代道光 年间, 由鲁云清传拳于北京西城彰 义门 (现广安门) 玉顺成皮货店, 并 逐步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通 背拳, 至今已有一百七八十年的历 史, 七、 八代人的传承, 广泛传播于 京南地区。 牛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尚武之风浓郁, 牛街武术在北京乃 至全国都颇负盛名。牛街流传的武 术流派很多, 除了目前武术界众所 周知白猿通背拳、 摔跤外, 六合拳也 曾兴盛一时。 牛街回族前辈马晓合先师, 经 刘子英先生胞兄刘子杰介绍向石鸿 胜

3、拜师学艺。由于马晓合先师是牛 街回族, 自此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 街地区传承, 此拳法在牛街地区经 历了马晓合以后几代的传承, 同时 由于牛街一直盛行摔跤技艺, 摔跤名家众多, 老前辈通背、 摔跤同习同 练, 在极大的提高自身功夫的同时, 也逐渐形成了 “打摔结合” 的牛街白 猿通背拳的特有风格, 俗称 “把式 跤” , 更有 “把式加跤, 越练越高” 之 美誉。 通背拳效猿之长臂为形, 仿猿 之灵快为意, 内外兼修, 身法灵动快 捷, 手法精妙多变, 刚柔相济。动作 舒展大方, 松活自然, 探背松肩, 通 梁换背, 达到周身运转、 气血贯通的 效果, 健身技击效果极佳。 时至今日, 牛街白猿通

4、背拳已 经传承六代, 在全国范围内已享有 很高的声望和荣誉。同时众多传人 以前辈成立的武术社为平台, 大力 发展传承白猿通背拳。如开办网 站、 开办武术社微信公众号、 组织培 训班及少儿武术队, 参加各种武术 比赛、 走访前辈进行挖掘整理等等。通背拳是我们的国粹, 是中华 民族祖先遗留给后辈最宝贵的遗 产, 每一个习武之人都应有责任和 义务继承和发展好这份中华文明, 把通背拳的历史继承和发展总结出 来, 奉献给世界, 成为一份具有民族 特色和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的瑰 宝。继承和发展武术运动, 就是发 展中华民族的文化。 未来通背拳也应该跟随时代的 步伐, 结合当下的文化环境, 在网络 平台和媒体

5、平台更好的推广和证明 自己。把自己推到更高的舞台, 让 广大群众和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 同时以通背拳成功申报纳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西城区申 报全国 “武术之乡” 为契机, 众多的 后辈传人在继承的同时, 努力更好 的将牛街白猿通背拳发扬光大。 记者唐茉整理朝鲜姑娘小伙 放歌长白山长白山下果树成行, 海蓝江畔稻花 香。6月17日, 天桥剧场隆重上演大型 中国朝鲜族原创歌舞 放歌长白山 。 这是吉林省代表团在第四届少数民族 文艺汇演的参赛演出。 党的光辉照边疆, 延边人民用勤劳 和汗水建设繁荣昌盛的家园, 用心灵和 智慧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朝鲜族文化。 放歌长白山 是一台体现朝鲜族歌舞 艺

6、术最高水平, 真实呈现朝鲜族文化内 涵, 集民族性、 艺术性、 观赏性、 时代性 于一体的大型原创歌舞剧目。全剧共 分5个部分, 16个节目。古老的民谣 、 美丽的传说 、丰饶的家乡 、幸福的 民族 、美好的未来 五部分分别代表 着民族的象征、 源泉、 富强、 精神和未 来。演出在序曲 古老的民谣 桔 梗谣 中拉开帷幕。数十位朝鲜族姑娘 身着清新淡雅的舞裙, 翩翩起舞, 恰似 淳朴、 谦和、 顽强的桔梗花。“桔梗谣” 也 成为中国朝鲜族传递真诚的咏叹调。 舞蹈 尔西古 显示了朝鲜族小伙子兴 奋、 激动的心境和向上的情怀。弹唱 我心爱的伽倻琴 , 拨揉琴弦, 如泉水 叮咚, 似鹤啼鸟鸣。优美的音

7、乐, 极具 朝鲜族特色的曲调, 演员精湛的表演, 惟妙惟肖的舞台背景, 烘托出立体新颖 的视觉效果, 整台歌舞始终贯穿着欢乐 和谐、 积极向上的主线。演出加入象 帽、 长鼓、 扇子、 牙拍等典型的朝鲜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使观众领略了一幅 幅精美的长白山水画卷和民族风情画 卷, 神秘悠远的朝鲜族文化犹如一块闪 耀的瑰宝镶嵌在祖国东北边疆。延边歌舞团倾力打造 放歌长白山 的演出团队由吉林省延边歌舞团一手包办。延边歌舞团 成立于1946年3月, 是我国唯一传承、 研 究发展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的综合性 表演团体。早在1950年, 延边歌舞团就 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文艺汇演活动, 在中南海受到毛泽

8、东、 周恩来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迄今, 建团60 多年的延边歌舞团创作编排了1000多 部艺术作品, 舞剧 春香传 、 歌剧 阿里 郎 或文化部文化大奖、 舞蹈诗 长白 情 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在艺术 创新上,放歌长白山 在继承和发扬传 统文化的同时, 不拘泥于传统模式, 在 舞台展现方式上着力突出朝鲜族的民 族独特性、 地域特色性和文化多样性, 在编排上大小相间, 动静结合, 强弱对 比, 虚实变幻, 艺术技巧和艺术多样化 相辅相成。演出结束后, 一些观众表 示, 观看延边歌舞领略了朝鲜民族独具 魅力的风采, 延边歌舞充分展示了延边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 的

9、新成就。编织天府绚丽画卷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演出的节目 天地吉祥 , 获得全国舞 蹈比赛金、 银奖的精品力作 呼唤绿 荫 , 展现独特的民族风姿的节目 康巴 来了好弦子 6月29日, 参加第四届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四川省代表 团来到鑫融剧场为我区百姓奉上一场 极具四川各民族特色的慰问演出。整 台演出以民族歌舞元素突出个性文化 特点, 原汁原味, 特色鲜明, 尽显巴蜀丰 富色彩和唯美风格, 编织出一幅锦绣天 府的绚丽画卷。 四川代表团充分挖掘了四川省少 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 从彝、 藏、 羌三大民族中吸纳了优秀的文化元素和艺术 表演人才, 精选了近5年来四川民族舞 台艺术的精品,

10、 折射出的是四川民族文 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表现彝家新生活的 呼唤绿荫 、 再 现牧民新村幸福欢快的 阳光下的新 寨 、 还有专门为此次少数民族会演选 拔和创作 雪山的脚步 等等。这些节 目都代表了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 的较高水准, 展现了四川省民族文化建 设的丰硕成果。 据悉, 这台演出历时三个月集中编 排成形, 荟萃了四川省一流的编创、 表 演人员, 演出阵容实力雄厚。整台演出 突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表现 形式大胆创新, 既有四川各族同胞在优 美的自然环境、 和谐包容的社会中安居 乐业的艺术展现, 又有风格迥异、 细致 入微的民族个性解读。再现了四川各 民族团结互助、 互促互进

11、的良好氛围。 通过舞台艺术再现民族地区发展新貌, 凸显了四川各民族文化的优美内涵, 展 现出一个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进四川。 不少观众看过演出后表示, 节目气 势恢宏、 特色突出、 亮点频出。呈现出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贴近生 活、 贴近群众, 集中反映了四川民族地 区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 特征, 凸显了民族地区人民昂扬奋进的 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记者杨娜 唐茉文 于志强摄浅谈西城区武术文化该如何发展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李秀仁泱泱中国, 首善之区, 古老西城, 焕发新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的号召下, 西城区率先吹 响了创建 “全国武术之乡” 的号角, 全

12、 面细致地规划出建设 “全国武术之 乡” 的五年蓝图, 并正向着这一既定 目标努力前行。 西城区作为首都北京政治、 经 济、 金融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 从 古至今都在中华大地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武术文化在西城更是根 基雄厚, 渊远流长。作为诸多武术拳 种及项目的聚集和推广弘扬之地。 西城区武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浑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自金、 元、 明、 清朝在北京 建都以来, 为了保护皇权, 当时的侍 卫军、 护卫军曾在西城区的新街口、 阜成门、 护国寺等多地设立军中校 场。军队在城中习练武术, 自然促进 了京城的尚武之风。 另外, 在明清两朝, 京城又是武 科殿试之地, 这些进京应

13、试的武科举 子, 落脚于京城各大会馆, 会馆又成 为武林人士切磋交流的场所, 这样也 使诸多武术拳种及武林豪杰落户于 西城, 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历史上, 在西城有八处镖局, 镖 师均为武林高手, 所以以镖局为依托 的各类武术拳种和功法也得到不断 的传承和发展。 清朝末年, 传统武术相当普及, 尚武之风也渐渐走进上流阶层, 一些 王宫贵族也崇尚武艺 , 如杨氏太极 拳始祖杨露禅曾在端王府执教, 八卦 掌先师董海川也在肃王府任护卫统 领并始传八卦掌。 太极拳、 八卦掌、 三皇炮锤等享 誉华夏的诸多拳种也均从西城名声 大振并广泛传播, 风声水起的传统武 术造就了一批武术宗师和奇才, 因此 也使

14、得这些优秀的拳种得以传承。但是, 任何一种武术和体育形式 的壮大发展, 都离不开民间。明清时 期, 西城民间就有护国寺、 白塔寺、 白 云观庙会。除此之外, 还有鼓楼、 什 刹海等杂耍场和游乐场, 这些庙会及 聚集地是各拳种普及传播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月坛、 北京 展览馆、 北海公园、 天坛、 什刹海、 官 园等地, 也是西城传统武术习练和传 承的场所,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坚守, 直至今日, 枝繁叶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 历朝历 代传统武术文化的普及发展都离不 开民间。今天, 我们创建武术之乡更 应该有点有面, 因为没有面、 没有基 层群众武术基础, 何以成 “乡” 呢? 198

15、2 年, 全国第一个单拳种研 究会 “北京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 研究会” 在西城区率先成立, 这个研 究会的成立在当时带动了全国传统 武术的复兴发展, 一年之内, 就有十 几个拳种研究会相继成立, 现在北京 市共有六十多个单拳种研究会, 而在 西城区扎根的有一半之多。由此我 们可以看到以点带面的重要性。所 以民间的力量不可小觑, 打好基层坚 实的武术文化基础, 才不会形成一阵 风的现象, 才会使西城武术文化绽放 新机, 万花齐放。 西城区有着如此浑厚的武术文 化资源, 应当怎样实之有效的去保护 挖掘是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认为凡事要成功, 上层应有 良策有支持, 中间应有中流砥柱有实干 家, 下

16、面还需万众配合。再大的事再好 的事要成功, 都需具备天时、 地利、 人 和。西城区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正应国 家创新发展文化兴国, 保护振兴传统文 化的大好时机, 这是天时、 地利就是西 城区本身具备文化、 历史、 地域和人才 的优势, 而人和, 就是西城干部群众, 从 上至下, 万众一心, 合力共进。因此, 西城区建设 “全国武术之 乡” 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大, 使之深入人 心, 成为西城区居民共同的期盼与意 愿。可以充分利用展览、 报纸、 刊物、 广播、 微信、 互联网、 电视等多种媒体 形式, 集中持续的大力宣传, 让西城的 居民都能了解自己所居区域的武术文 化, 了解历史, 增加所居区域的集体荣 誉感和历史责任感。只有大众理解 了, 支持了, 才能形成万众一心的气 势, 才能把这一宏大目标做扎实。 宣传教育应从西城区人员集中 的企事业单位开始, 特别是大、 中、 小 学入手, 不仅仅局限于请几个会武术 的老师去教几趟拳, 而是全方位的武 术文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