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581683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训练(集体教案)一、高考趋向解读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篇目。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

2、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二、传记常识提示1、定义和类型: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

3、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2、传记的特点: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1)如何快速疏理?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

4、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2)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J2三、传记解题提示 :其主要考查目标有:(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或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

5、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的方法: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二)鉴赏分析形象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方法:A、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B、联系社会。(三)理解分析重要句子含义。涉及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等)。重要的句

6、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紧扣语境,明确位置。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

7、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五)领会把握结构安排。J3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B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

8、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

9、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不朽的贝多芬: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答:(1) 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如袁隆平: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

10、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七)标题作用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J4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等(八)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11、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12、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总-分- 总)。观点:明白无误地亮出。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论述: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形成答案时要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基本要求:(1)语言通

13、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2)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3)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四、答题误区1、归纳失分原因:A、不会审题,表现为所答非所问,不会分点作答;B、不明确对应的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C、筛选信息后简要概括能力弱;D、表述混乱,答题不规范。2、针对以上失分情况,我们有哪些对策:A、认真审题,审出答题思路和答题区间;B、就算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当分值较大时,注意分点作答;C、筛选信息后,多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有时也要抽象概括;D、平时要养成“问什么答什么” 的规范答题的

14、习惯。J5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一):筛选整合信息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莫言自述1957 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

15、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 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

16、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 18 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 。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 。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