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81594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理解百年中国转型本质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a century Chinas transformation 胡正豪胡正豪1911-2011 的百年中国,是中华民族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一个被边缘 化的落后大国向和平崛起、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中心的新兴大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 历史片段。总结思索和科学分析百年中国的历史足迹,对于中华民族继续未完成的现代性 方案、基本实现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毕竟百年中国不等于

2、是中国现代化发展 的全过程,中国现代化迄今为止的结果也只是阶段性成果。因此如果说, “对人类生活形式 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总是从事后开 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那么我们今天对未完成现代化结果 的百年中国的理解,不能不受到自身的实践需要、现实利益的制约,不得不被我们对自己 时代的解释和对自己行为的宣言等一系列自我心理意识所局限。所幸的是,如同马克思认 为 1843 年的德国制度相当于 1789 年以前的法国年代一样,20-21 世纪百年中国所处的历 史方位同 18-19 世纪欧洲所处的历史方位,从现代化发展的阶段而言是一样的

3、。因此我们 不难发现,诞生于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可以解释百年中国之谜的许多线索。由于马 克思主义建立在对欧洲现代化发展的思索和分析之上,他的思想被普遍视为一种关于社会 变迁和发展的理论。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摆脱历史幻象、避免 马克思所说的“时代错乱” ,深刻理解百年中国转型的本质。一、以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为依据的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至少包括(一)判断社会发展的根据不是那些法律、政治 的意识形态而是物质生活的矛盾,生产力与交往形式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决定性标准;(二) 伴随生产力提高和交往形式扩大而产生的社会重新改组或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4、 “反映 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三)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 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进化过程,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3马克思不但在和其他 社会形态的比较中,才完成了对他所生活在其中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科学解剖,而且也 根据唯物史观原理和人类历史知识,对社会不同经济形态或社会形态的演进作出了不同角 度的概括。 一是从所有制或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五形态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中,马恩从所有制的角度分别提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形态:“部落所有制” 、 “古

5、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4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92 页。2 安东尼吉登斯指出,马克思著作是注意社会变迁或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的分析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现代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 (参见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07 页。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25-27 页。2序言(1859)中,马克思沿袭前说,从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总和”角度提出了社会 “四形态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

6、、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 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1社会“四形态说”如果加上马克思语境中暗含 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便成为社会“五形态说” 。2 二是从人的生产能力及其生活状态的角度,提出了社会的“三形态说” 。在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 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 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 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

7、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 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3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界一直奉社会“五形态说”为正统和经典,不仅仅在于我们 对斯大林 1938 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谓经典性表述的全盘接受,更在于社会“五 形态说”所隐含的历史进化论和“生产关系总和” (经济)决定论,对于被“历史循环论” 和“帝王将相决定论”等虚幻意识遮蔽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尽管“五形态说”的考察依据是基于客观生产力的所有制和占有主体等“生产关系总和” , 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直接显示“生产力”客观标准,与“三形态说”所考察的人的生产能力 和生活状态等生产力

8、和交往形式等客观标准相比,更容易产生所有制、占有主体或生产关 系决定社会形态的主观误解。 在中国,正是这种主观误解,导致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目标设定中,重视所有 制、占有主体或生产关系的变革胜过重视物质基础、谋生方式和生产力的变革;使得百年 中国的历史进程因为这种主观误解而发生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幻象。例如,早期中共领导 曾经把占有主体的变迁当成社会性质变化的标志,把辛亥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中 国视为资本主义社会,误以为中国最需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而不是建立独立、统一 民族国家的政治革命。又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高潮中,我们又把所有制改造当成社会形 态变迁的标志,把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

9、上的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和为发展重工业、军事 工业而实行的国家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占有当作社会主义,误以为中国最需要的是通 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向消除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共产主义过渡而不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去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从而奠定现代社会的基础。要纠正理论和实践上的幻象,必须恢复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客观 标准的绝对权威性,恢复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说”在百年中国社会转型本质认识中的指 导地位。 “三形态说”不仅是对“五形态说”的本质抽象,而且比“五形态说”更具备对人 的生产能力和人的生活状态等“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4客观可能性。例

10、如所谓 人的依赖性形态即自然经济形态或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渔猎农业为谋生方式,手工劳 动,工具使用再生性、生物性能源(人力与畜力) ,相当于常识中的传统农业社会;所谓物 的依赖性形态即商品(市场)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工业制造为主导产业,机 器生产,工具使用非再生性、非生物性能源(煤、石油及其转化的热能、电能等) ,相当于 常识中的现代工业社会;而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态即产品经济形态或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相当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的第一阶段) 。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3 页。2 俞吾今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

11、发展道路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4 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83 页。3依据“三形态说” ,我们可以确定百年中国的转型本质是中华民族从维持了几千年的人 的依赖性形态阶段开始向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阶段的历史变迁。1在这个从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家长制的、古 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 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其中的现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包

12、括从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农 业国向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国、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市场经济、从封闭、半 封闭的地域性交往向统一的全国性市场和开放的世界市场、从血缘性等级和狭隘的乡村熟 人社会向绩效性分工和独立平等的城市生人社会的迅速发育成长。一个世纪以来,为适应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转型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权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其根本的趋势就是现代化,其主要矛盾就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非现代性之间的冲突。百 年中国所经历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前后相继的法 律、政治和意识形态形式的斗争不外是这个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前提。 脱离了中国从传统农

13、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本质,我们对百年中国理解只剩下 了抽象的阶级、所有制和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更替。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早已超脱了资本主义 的各种关系,从封建的、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后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直到 1978 年以后, 我们才意识到只是一种表面化的肤浅认识而已。其实,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 主义社会乃至于 1956 年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其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等方面尚未完全 达到现代工业社会形态的条件,因此仍处于现代化转型和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国社 会现代化转型本质的自我觉醒,打破了关于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幻象。 首先起来破除幻象的就是邓小平。早在“四人帮”大肆鼓吹限

14、制商品、货币、按劳分 配等“资产阶级法权”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1975 年,邓小平就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很穷, 很落后,按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是一个小国;和欧洲、日本相比落后五十年,实现现代化 就是中国的中心议题。后来他进一步从经济事实和逻辑推理上揭示中国社会的真相:在第 三世界里,中国算是穷的,将来再发展一个时期,中国还是不发达的国家。2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中国虽说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3 邓小平对百年中国社会转型本质的自我觉醒,源自他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 “一个真正聪明的政

15、治家,应该懂得中国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地 位” , “对自己有清醒的估计” 。要“说老实话,吹不得牛” 、 “不行就是不行,再吹也不行” 、 “本来长得很丑,为什么要装美人呢?苏联就吃这样的亏,自以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好,其 实农业、技术都很落后,结果是自己骗自己” 。总之,我们的框框太多了,要解放思想, “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4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把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最终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 进程“设计”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尽管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发展 阶段前面还冠以“社会主义”的前缀,并不符合马恩关于

16、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 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的科学理论6,只能解释为一种特殊的政5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0-91 页。1 吴兆雪、杨耕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在自觉地进入痛苦的“物化”过程。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一期。2 邓小平年谱 (上、下) ,第 16 页、30 页、553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4 邓小平年谱 (上、下) ,第 287、217、429、620 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5 1987 年 3 月 25 日,邓小平审阅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 ,对其提出的“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 ,作出批示:“这个设计好” 。参见邓小平年谱 (上、下) ,中央文 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73 页。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