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3581381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教科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例 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解析: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一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正确答案:(B) 。例 2. 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 分钟通过了 1200 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

2、A. 1200 米/秒 B. 20 米/秒 C. 60 米/秒 D. 0.5 米/秒解析: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 t=1 分钟=60 秒,通过的路程s=1200 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解:秒米秒 米 /0261tsv答:此题应选(B)例 3. 长 20 米的一列火车,以 36 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 980 米。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解析: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通过的路程 s 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v=36 千米/时=10 米/秒,即可求 t答案:已知:=36 千米/时 s

3、车 =20 米 s 桥= 980 米求: t解:列车过桥时间tsv=98021米 米米 秒/=100 秒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 100 秒。例 4.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铁轨为双轨。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火车站相向开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20 米/秒,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68.4 千米/时。开出后两列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经 90 分相遇。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用心 爱心 专心 2解析:在 90 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如果分别为s1和 s2。那么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 s 应等于 s1和 s2的和。答案:已知: 1=20 米/秒 2=68.4 千米/时 t=90 分求:

4、s解: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s1= 1t=20 米/秒9060 秒=108103米=108 千米另一列火车的路程s2= 2t=68.4 千米/时 609时=102.6 千米两个车站间的距离s=s1+s2=108 千米+102.6 千米=210.6 千米答: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 210.6 千米考点分析: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例 5. 从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千米,汽车以 30 千米/时的速度行驶 15 千米后,接着又以45 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解析: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 60 千米。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速度是 30 千米/时,由此可以求出汽车行

5、驶这 15 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 60 千米15 千米=45 千米。速度是 45 千米/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答案: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60 千米 s 1=15 千米 1=30 千米/时 2=45 千米/时求: v解: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时间1t时时千 米千 米 5.0/3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s2=ss 1=60 千米15 千米=45 千米,行驶的时间时时千 米千 米 /452vst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st12605千 米时 时.=40 千米/时用

6、心 爱心 专心 3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千米每小时。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例 6.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_汽车运动得最快。解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

7、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正确答案:丙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速度典型例题】例 1.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船 青山 B. 青山 船 C. 青山 水 D. 水 青山分析:本题是关于参照物的选择的问题,在选择参照物时我们首先要明白哪个物体是运动的,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又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解答:A说明:在研究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利用语文课上所学的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断哪个物体是运动的,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哪个物体是

8、参照物。(同类练习: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 和 船 江岸)例 2.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 A、 B、 C 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 1mm 的米尺紧靠直线, A B C 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 A B C 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 A B C 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 AB BC 和 AC 各段路

9、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 vBC_; vAC_。分析:这是一个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时出现在一起的题型,同时又考查了速度的公式应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来求出物体的长度,根据秒表的读数来计算时间,然后用公式 来计算用心 爱心 专心 4解答:(1)如图所示 AB 段的长度为 SAB30cm0.3m 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tAB10s 所以根据公式 (2)BC 段的长度是 SBC30cm0.3m 时间为 tBC15s,所以这段的速度为 ,(3)全程的长度是 SAC60cm0.6m,时间为 tAC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说明:如本题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利用已知的

10、公式来进行计算,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本题就是对这种能力的一种考查。例 3.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 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 72km/h,求:(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驶时间。分析: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提速可以节省时间,同时根据已知的时间可以求出路程等问题。正常的速度 1乘以正常的时间和 t1等于提速后的速度 2与提速后的时间的乘积 t2,即这段路程相等,本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解答:已知 160km/h 272km/h t15min0.25h求:(1)甲乙两地间

11、的距离 S;(2)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解:设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为 t,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 S则晚点后行驶的时间为 tt.根据题意 S 不变即 S 1tS 2(tt)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1t 2(tt)代入数据得60km/ht72km/h(t0.25)解得 t1.5h代入 S 1t601.5h90km答: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 90km,火车正常到达的时间应该是 1.5h。说明:本例是一个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题目,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还应该是对于这个现象的物理过程能够正确地理解。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解决问题。【声的典型例题】例题 1.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你如何证明发声的物

12、体在振动?分析与解答: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比如以音叉为例, (1)当音叉发出声音时,用手去摸叉股、手感觉到麻,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发声的音叉叉股放到装满水的烧杯中,有水花溅出,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3)将一用细线拴好的泡沫小球(或乒乓球)靠近音叉叉股,当敲响音叉后,发现泡沫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例题 2. 请说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声源分别是_,_,_。分析与解答: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用心 爱心 专心 5风声棗空气,雨声棗水,读书声棗声带。例题 3.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

13、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音会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声音又会变大。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但不能在_中传播。分析与解答:此题目的在考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摾硐牖 笛閿例题 4. 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与

14、解答: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靠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如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则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泡沫球也不会被弹起。例题 5.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即 v 固 v 液 v 气 ,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为_米/秒,那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 0.1 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 3 个有关的合理场景。分析与解答: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所以假设声音的速度变为 0.1 米/秒,就会有如下现象发生:(1)两个人对

15、面说话,也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阴雨天,闪电过后好半天才能听到雷声。(3)运动会上,发令枪响后好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起跑。例题 6. 1)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_次敲击声。2)甲、乙两同学分别位于一座铁桥的两端,甲同学用掷头敲一下铁桥栏杆,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两次敲击声,声音间隔时间为 0.5 秒,问该桥长多少米?用心 爱心 专心 6分析与解答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作为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最慢,即 v 固 v 液 v 气 ,可知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由水管传来的(固体传声) ,第二次由水传来的(液体传声) ,第三次由空气传来的。分析与解答 2):当甲同学敲打铁桥时,声音首先沿着铁桥传播,乙同学可以在桥的另一端听到第一声,敲打声还会通过空气传播,乙同学在桥的另一端听到第二声,两次时间相差 0.5 秒,依据速度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铁桥的长。解法一:声音在铁桥中传播的时间为 t 秒,桥长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