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91914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为明确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实现自我发展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整体战略相结合,制定本规划。一、 “十一五”实验室建设发展回顾“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武汉大学和四川测绘局成立的开放实验室,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下设有数字地图设计与开发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等六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均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的科学研究群

2、体组成,具备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科学研究的精良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全数字化地图生产与更新、地理信息智能化综合与融合、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挖掘以及国土信息工程与网络服务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 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973”计划项目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3 项,国家及部委攻关或支撑计划项目2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13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际奖2项。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团结合作、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固定人员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2人

3、,珞珈特聘教授2人,海外归国博士。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在读博士生150人,硕士生450人。实验室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荷兰ITC、日本武藏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中心、联合课程及人才交流计划等。实验室拥有Barco SIM 6 大型虚拟现实系统、海德堡全数字地图印刷系统、大型图形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环境以及相应的数字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具备了国际水准的研究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实验室得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部985建

4、设项目、211建设项目和武汉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在2010年国家测绘局组织的评估中获评优秀重点实验室。二、 “十二五”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一)(一)总总体体发发展目展目标标实验室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问题,建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的研究基地; 通过技术平台与应用服务模式的搭建,建成产品输出和技术支持服务基地; 通过人才培养与输出,使实验室成为多层次人才的培训基地;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与自我发展,构筑地理信息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在十二五期间,本实验室将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配合国家在201

5、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以及地理国情监测战略,加快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分布式高性能计算及网络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开展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标准体系和应用模式的广泛探索。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863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的研究进程,在高性能地学分布式计算、网络信息获取与动态制图、三维地籍、城市地址编码、应急制图、灾情监测、基础地理信息维护与级联更新及城市制图等领域重点开展研究;继续开始理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研究。(二)人才(二)人才队队伍伍规规划划把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实验室发展的优先课题。要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新模

6、式,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培养现有人才,形成实验室发展良好的人才队伍结构和水平支撑。十二五期间,要力争引进或培养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特聘教授1-2名,1名,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培养“楚天学者”、 “珞珈学者”等高水平拔尖人才3-5名,增加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学位固定研究人员3-5名,接纳海内外优秀访问学者5-8名。通过国家和学校各类引智计划,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建实验中心,通过定期人才交流机制,采用外籍、珞珈特聘教授、珞珈讲座教授等形式,吸引国际知名院士和学科带头人来华短期讲学或工作,吸引更多的海外中青年研究骨干来实验室从事合作项目申请和研究,同时培养实验室现有人才的国际观

7、,提高研究水平。与四川测绘局紧密合作,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方面的人才提升计划,建立合作科学研究框架下的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学校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发展,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双赢局面。(三)基(三)基础础条件建条件建设规设规划划在国家985和211三期项目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支持下,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实验室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配套机制建设,使实验室基础条件实现较大改观。1、抢抓机遇,从战略上提升实验室发展格局结合国家实验室建设和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建设,通过积极参与、共谋发展,规划实验室在武汉大学乃至武汉地区现有国家级平台中的合理定位,在国家地理

8、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大格局下发展本实验室的各项基础条件。2、改善实验室发展空间结合武汉大学信息大楼建设以及现有实验室办公环境的挖潜,改变实验室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大型设备的配置及外聘人才的引进预留或提供空间,力争使办公空间增加1000平方米。3、扩展实验室硬软件平台随着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需对现有软硬件平台进行扩展,通过先进的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加入,更好地保障实验室大型科研项目的完成。所规划的硬软件扩展计划包括:建设分布式、高性能并行地学计算服务器群集系统,为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提供计算资源保障。建设SOS大型球面投影、大型电子墙以及全息成像设备等高端显示设备,以及头盔

9、、电子纸等移动显示设备,为空间信息可视化及地理信息系统输出提供硬件保障。扩展现有全数字出版印刷设备配套,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和设计保障水平,促进电子出版的网络化和实时化。建设眼动仪、穿戴式计算机、智能体导航及物联网终端等形成的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开展空间认知及智能导航研究。建设以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硬应用为目标的野外环境监测网设备,开展生态环境信息获取与分析利用,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在农业、土地、水文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4、完善实验室软件及数据基础通过自我开发和购买引进相结合,大力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制图和国土应用相关的软件系统建设,实现软件的网络化和云端化,着力打造大型地理计算中心所需的核

10、心软件服务体系和机制。其次与四川测绘局合作,配合西部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建设西部地学综合省情基础数据库及服务系统,开展灾后重建及灾区综合应急反应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础地理信息及遥感信息、物联网为基础,承载西部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空间化信息,为数字区域框架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保障。配合高校和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在应急反应、快速制图及地理国情信息挖掘与发布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形成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四)科研方向(四)科研方向规规划划通过积极争取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际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重大国际合作和横向项目支持,紧密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

11、息行业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力争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领域国际前沿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突破,重视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取得,为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学科方向开展研究工作:1、从科学的认知观念探求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地理信息科学的本质是从信息流的角度来揭示地球系统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宏观调控。作为其理论核心的地理信息机理,包括地理信息的本体特征、认知表达、可视化与传输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地理信息的结构、性质、分类与表达;研究地球圈层间信息传输机制、物理过程及其增益与衰减以及信息流的形成机理,地球信息的空间认

12、知和数据挖掘及其不确定性与可预见性,地球信息模拟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相互作用关系的时空转换特征。在该领域,重点研究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地理信息的认知、概念体系中的理论作用,通过空间认知实验和地理本体工程的技术实践将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同数字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应用结合起来。以数字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地图语言与地图概括、多维动态可视化与智能化综合制图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符号学和语言学理论在地理信息表达中的理论作用,结合现代信息传播途径日新月异的发展,寻求将数字地图与地理信息融合到与人类发展和公众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的交流通道中,提高地理信息对社会公众的曝光率和显

13、示度,进而推动整个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动力和持续力。研究数字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和人文属性,将理论研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现在信息科技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重点进行跨历史、跨文化和跨领域的地理信息概念系统和信息整合研究,特别是地理信息与其他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化集成,将地理信息上升到智慧地球、感知地球的综合信息平台的高度,将更多人类的活动过程、模型和知识集成到地理信息中来。2、在计算机技术发展驱动下寻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GIS技术也得

14、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更广泛应用,并日趋与主流IT技术融合,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GIS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对GIS不断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GIS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许多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三维技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可直接应用到GIS中。同时,由于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地球空间环境中不同时相的数据,使GIS的作用日渐突出,GIS不断升级并能提供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地理数据的环境。基于网络服务框架的GIS技术的发展,使之可以与其它计算机信息系统无缝集成、跨语言使用,并提供了无限扩展的数据可视化表达

15、形式。 要加强计算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应用研究,研究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分布式并行地理计算机制,研究大型计算机图形设备和科学可视化技术的结合,研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最新计算技术与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技术集成,研究普适计算和移动计算技术与移动地理计算的技术结合,形成基于现代计算技术的高水准地理计算技术平台体系。要加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研究发展,积极推进面向领域问题的数字制图与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发、集成和应用。特别是在高性能地理计算系统、地理信息综合、多维动态制图与可视化、新型国土信息应用、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基于位置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保障方面要形成有市场规模的技术产品。3、应

16、对数字环境下新的挑战,研究GIS动态、多源、多维化的趋势特征最新GIS技术将逐渐摆脱先前的主要处理静态的、二维的、数字式的地图技术的约束,而从传统的静态地图、电子地图发展到能对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和动态分析、动态模拟,支持动态、可视化、交互的环境来处理、分析、显示多维和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其中,可视化仿真技术,能使人们在三维图形世界中直接对具有形态的信息进行实时交互操作。虚拟现实技术以三维图形为主,结合网络、多媒体、立体视觉、新型传感技术,能创造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数字地球或数字城市。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互操作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都为GIS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面对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研究传统地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研究空间信息从快速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分析直至输出全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研究其与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通道的无缝融合,研究新型空间信息可视化机制,研究新型媒体和新型图类和图种,研究开放适合公众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多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