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81290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地质学课程论文0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 赵会娟)摘摘 要:要:文章通过对陕北窑洞现状的分析,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开发窑洞建筑及其发展与之相关的旅游活动,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关键词:窑洞 保留和发展 潜在价值一一 窑洞的形成窑洞的形成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 78 米,高 3 米多,宽 3 米左右,最深的可达 20 米。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

2、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

3、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二二 窑洞的现状窑洞的现状21 世纪以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在陕北地区窑洞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 。 2006 年延安市杨家岭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杨家岭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区购买商品房,其中年轻一代占绝大多数。施工粗糙、品质低下、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屋在黄土高原村镇已随处可见,缺乏个性的、形体过于简单的高层住宅在陕北延安等中等城市里也比比皆是,一方面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另一方面,越

4、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把陕北的城镇装扮的相当都市化、时尚化,让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旅游地质学课程论文1情文化游” ) ,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三三 窑洞的保留原因及措施窑洞的保留原因及措施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窑洞的发展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当然不是,原因有以下 4 点:1 1、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 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

5、地节能、生态环保。2006 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说,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 27.5%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 倍,因此建设部正在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技派建筑技术,此举不仅会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继承与窑洞相关的节能技术。2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在陕北地区,应用当地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黄土,青石) ,运用挖掘加固方式建造新型窑洞建筑是一条切合可行的途径。3 3、国际上研究未

6、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近年来都在建筑改良使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地探索,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的白崖山区的现代化新型岩洞住宅,就沿用了当地传统的方法创建,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4 4、陕北既是落后的地区,又是面临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地区,种种现象表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也无奈地迷失了自身的定位。若想解决此问题,除在城市规划上因借地形,还要寻找地域建筑文化做支撑,才能更好地完

7、成城市定位。窑洞作为陕北传统的地域建筑符号,其作用不容忽视,它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分析看,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的更深更远。 据了解,普通的陕北群众都很认同窑洞这个文化符号,保留和发展窑洞在陕北地区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窑洞建筑又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到底如何发展窑洞?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窑洞改良设计的时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陕北延安宝塔区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的建造。此新窑洞示范区由大队统一规划,北京某建筑师提供设计方案,村民自筹资金统

8、一建设。建成之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旅游地质学课程论文2社会效益。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石窑拱形结构相结合,既能保留其冬暖夏凉的特色,又能进一步加强窑洞结构的稳定性。 整个空间功能分区比较清晰。地下室存储杂物;一层为客厅、客卧和厨房公共空间;二层为主卧(内设有传统土炕和土灶) 、次卧、起居室 私密空间,保证了动静分离,保留了当地民居特点。 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天然气、锅炉、道路和排水沟) 。 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既保留了陕北地区的地域性,考虑了陕北人的生活习惯,又运用了现代技术对窑洞进行改良,部分设施达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作为一个窑洞建筑的示范点,为发展窑洞提供了积极思路。陕北窑洞的保留和

9、发展除了因借以上的思路,还应该注意以下 5 个方面: 1、合理、系统的科学规划窑洞建筑群。传统的较为零散的窑洞建筑布局必将得以改变,代之而起的应是以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为单位(如一村或村小组) 、合理选址、统一规划、一次建成的居住区。以建设窑洞居住小区为目标,将总体的水、电、暖等供、排系统集中于一个体系,并将室外环境及配套设施统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样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为新型窑洞建筑总体功能的升级创造条件。另外,因山就势地规划窑洞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坡之下,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这样也不会影响黄土高原村镇特有的景观意象。2、在建筑设计方

10、面,应使用建筑语言抽象表达窑洞醇厚朴实的气质和冬暖夏凉生态的特点,不加分析地完全模仿照搬现代符号语言,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得陕北城镇千城一面、千楼一面,从而失去了陕北的地域特色,模糊了革命圣地的身份。3、在建筑功能方面,过去陕北窑洞主要用作居住功能,今后要拓宽其使用功能,窑洞要扮演多类型建筑的角色。除保留修葺老窑洞发展红色旅游和农家乐之外,还可以修建窑洞办公建筑、窑洞疗养院、窑洞银行(国内国际已有许多成功范例,如延安市杨家岭窑洞宾馆,俄罗斯创建的“山洞医院” ) 。改变窑洞平面形状的单一,适当扩大单体跨度,设置必要的防护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对窑洞建筑再设计,完全可以增加其使用功能。 4、窑

11、洞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应加强窑洞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陕北曾以其沟沟坎坎养育了整个中国革命,但也因为那时的过度开垦,如今的陕北出现了相关的后遗症水土流失现象,沙尘暴天气,甚至山体滑坡。因此相关部门制定环境工程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和投资,对保护发展窑洞有重要意义。 5、使用简易成熟的现代技术克服传统窑洞阴暗、潮湿、通风差等缺点,整合旅游地质学课程论文3古老窑洞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等优点,建造新型窑洞。 a、采用简易成熟的技术,对窑洞内部进行通风、防潮除湿、采光的技术改造。如靠崖式窑洞,可以在靠崖那一侧设天井通风除湿,或者建造“前大后小”喇叭口的靠崖式窑

12、洞改善采光问题。b、结合陕北地区太阳辐射资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加强太阳能多种利用(建造阳光玻璃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种植向日葵,提炼葵花油) ,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c、建造屋顶花园。在窑洞的屋顶上保持至少 1m 厚的黄土层,种植耐干旱乔、灌、草,合理栽植当地浅根的经济作物,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既降低屋面的室外综合辐射温度,又美化室外环境增加收入。 d、尽量采用石材、黄土等当地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能耗和成本,避免产生建筑垃圾和建筑污染。 e、结合陕北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在院内、在窑顶收集雨水作为中水之用,污水也尽量回收利用,在缺水的陕北

13、地区,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f、集中资金,统一规划设计沼气池,在房前屋后种植菜地,运用生态循环原理,改善局部环境。陕北吴起县正在推广相关的项目,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生态效益。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富有时代感的居住建筑之外,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雷同的情况下,目前在陕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窑洞是必要的,而且应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留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 有效的保留和发展陕北窑洞,除了合理系统的规划窑洞建筑群,尊重陕北的地域文化和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吸收窑洞尊重环境、节能生态的优点,以及探寻先进的现代技术解决窑洞现存的不足,关键还需要政府

14、、建筑师和群众三者的配合。四四、窑洞的潜在价值开发窑洞的潜在价值开发应对气候变化、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必须做出的选择。建筑物的能耗占人类所有能源消耗的 40。所以要求减少人类活动的碳排放,就需要在建筑物上做文章。再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逐渐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也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充裕,而更加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舒适、休闲、美食、养生,也就成为了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窑洞的价值再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a a、节能功效节能功效在这方面,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地典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域内,距乾陵 14 公里,福银高速及 312 国道直径圆区

15、) 。在旅游地质学课程论文4黄土地生态园,一个采暖季其采暖所节省的能源比燃煤采暖可减排二氧化碳 700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5 吨,一氧化碳 0.5 吨,粉尘 4 吨。夏季由于维护结构的作用,绿色自循环空调使其冬暖夏凉,不需要使用带氟的“阳离子”空调,至少可减少碳排量达 900 吨。综合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达 5000 吨以上。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83 千克,如果以此计算,在黄土地生态园,每年等于种植了 273224 棵树。窑洞地下建筑体系除了冬暖夏凉,人力和资源上的节省,不破坏自然不占据农田,是生长在土地中的可呼吸建筑,是“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的典范被称为“土地零支出

16、有生命的建筑” 。这种原生态的绿色建筑思想,正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根” ,是人类 “住文化”的渊源。人类生活应融于自然。窑洞建筑正是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可以呼吸的生命建筑。针对窑洞地下建筑的关键部位设计出 “绿色空调系统” ,是通过把地表新鲜富氧空气流,引到地下项经差温度层,空气经过充分的热交换后,将富氧空气导入室内,再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完全物理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温控和除湿。同时,加强土地的立体利用,在院中种果树,窑顶种蔬菜,结合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中水利用及滴灌系统等,充分创造出一个绿色的,可以呼吸,自体循环,能够自给自足,完全闭合型聚居生态环境。窑洞建筑体系符合了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这个前提,创造出更适于现代人居住的新型地下建筑,伴随着人类对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可持续发展聚居环境认识的提高,人类必然转向亲和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创造“天人合一、物我相应、与大地谐和共生”的美好家园。b b、生态养生生态养生黄土有着隔热、隔音、防火、防辐射等优良的性能,久居窑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