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77362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私和隐私权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隐私和隐私权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2能力目标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隐私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的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隐私权的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人有隐私,隐私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调查法、情景设置法、谈话法。【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方法一:播放动画:小红的烦恼提问:你怎样看待小红

2、和其他同学的做法?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小红在和其他同学不熟悉的情况下,不愿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她维护自己隐私权的表现;而【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其他同学的做法是一种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表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问题。方法二:(备选)教师发调查表:1你有不愿告诉他人的个人秘密吗? 2你的个人秘密被他人传播出去过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3你随意传播过他人的小秘密吗?你有没有想到传播他人私事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要求学生以匿名的形式在两分钟内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然后迅速收回,随意抽出10份进行统计,并在黑板上显示统计结果。教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点评、归纳、导入

3、新课。【新课教学新课教学】隐私和隐私权隐私和隐私权(板书)一、人人有隐私一、人人有隐私(板书)1 1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为人所侵扰的秘密;总有一些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纯个人的私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隐私。2 2隐私的内容隐私的内容比一比:你知道哪些个人私事属于个人隐私吗?(1)每个同学把自己认为是个人隐私的方面写在一张纸条上,时间一分钟。(2)每个组请一【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 】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在黑板上记下每个组回答的情况,最后看哪个组说得最多,给予表扬或小小物质奖励。教师归纳:(1)私人信息:姓名、性别、

4、年龄、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及密码、网上交易账号及密码、网上炒股账号及密码、QQ 号及密码、网络游戏账号及密码等个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2)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日记(3)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衣柜、书柜辩一辩:“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请同意和不同意上述观点的同学进行简单辩论。教师进行点评、归纳:隐私不一定就是丑事。因为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为人所侵扰的秘密;总有一些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其内容很丰富,也许

5、有丑事,但不一定全是丑事。3 3为什么人们要维护自己的隐私?为什么人们要维护自己的隐私?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下面两则资料:资料一:日记被妈妈发现之后(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朗读。 )如果正常的话,我现在应该是大一的学生了。但,我现在飘着上高三时,整个人好像都快憋死了。同学间竞争激烈,有的同学恋爱了,别人戏称他们是“减压药” 。我心里【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 】明白,恋爱如果顺利,会是两个人的力量相加,提高成绩。但大多数恋爱的人经常闹矛盾,影响情绪。于是,我为自己勾画了一个白马王子的虚拟形象。每天学习累了、孤独了,就打开日记和“他”倾诉, “他”会安慰我,逗我开心,我感到自己的情感有了寄托

6、,而“他”会不断鼓励我,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等候我, “我们”很浪漫、很稳定地享受着感情周围人的恋情再也影响不了我了,我的情绪稳定而舒畅,成绩也提高了许多。可没过一个月,出了天大的事。一进家门,妈妈就铁青着脸,问我“他”是谁,我知道她是偷看我日记了,心底最隐秘的东西被她这样无情地抛在阳光下,一团怒火升腾起来,为什么不尊重我?为什么将我的一切剥开?我气坏了,回答:“是一个朋友。请你克服自己低俗的好奇心。 ”妈妈大发脾气,说我不懂事,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出了这种事,我开始了被监视的生活,妈妈总是不停逼问我,我告诉她实话,说那是我自己的虚构,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她无论如何也不信,不断地变换方式追查。在一无所

7、获的情况下,她去了学校,向班主任询问我的情况。这下更糟了,班主任正愁抓不着学生恋爱的把柄,难得有家长如此配合老师,送上门来从此,班主任总爱把我找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劝说,软硬兼施让我“招供”后来,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倒是相信这是假的,但说我编造白日梦、变态,有精神病。一个女生的自尊就这样被无情地践踏我失去了安静念书的心情,真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不真的谈一次恋爱,要真是那样也值了。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时,我曾离家出走,连高考都没有参加。飘在外面的日子很艰难,没想到被妈妈揭穿隐私之后,我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提问:“我”的隐私被妈妈揭穿之前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8、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略) 。 教师归纳:“我”的隐私被妈妈揭穿之前, “我”的情绪稳定而舒畅,成绩也提高了许多。被妈妈揭穿之后,受到了妈妈的监视、老师的怀疑、同学的不理解,自尊被无情地践踏,难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无心学习、离家出走、放弃高考,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真让人痛心!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做那种随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人!这一事例说明了:【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 】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资料二:我国一家报社进行的关于隐私保护的调查中,55.8%的受访者认为在

9、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了,而认为越来越容易的仅占11.7%。提问:读了这一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就越迫切。如果人人的隐私都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两则资料共同说明了: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出示图片:女生宿舍楼的楼道里安装摄像头摄像头还正对着楼道大厅的穿衣

10、镜,每个女生在穿衣镜前整装或者修容都会被拍到。“心里面挺别扭的,感觉自己干什么都被人看着。 ”小刘说, “我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了监视,隐私受到了侵犯。 ”出示图片:网站可查询个人信息被指侵犯隐私权2007年9月24日中午,省供销社小区的李先生给记者打去电话,原来李先生无意间登录到一个名叫“身份网”的网站,上面说只要输入被查询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看到对方的照片。开物律师集团北京事务所段建国律师认为,如果仅仅作为核查身份用,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人输入别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还有自己的手机号就能查询别人的身份信息,万一有人利用这个搞敲诈勒索活动,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11、这有悖于民法通则中关于隐私权的有关规定,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教师提问:(1)如果你是住在那栋女生宿舍楼里的一员,你会有什么感觉?(2)为什么李先生要把“身份网”网站的事情告知记者?在“身份网”网站查询个人身份信息的方式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略) 。 教师归纳:(1)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私人生活得不到安宁,失去了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的感觉。(2)任何人输入别【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 】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还有自己的手机号就能查询别人的身份信息,就会使私人信息得不到保密,万一有人利用这个搞敲诈勒索活动,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由上面两个事例我们可以归纳出:1

12、 1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2隐私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隐私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对个人: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对社会: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3 3隐私权的内容隐私权的内容教师出示:(1)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2)家是私人生活的载体和隐私权的象征。(3)每个人的家就像是自己的一座城堡。(4)居住自由权承载了更多人文的意义。(5)公共权力触角不得深入公民的隐私。提问:这几句话说明了哪些道理?学生回答(略)

13、。 教师出示:(1)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和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1)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的周长鹏律师指出,如果说有谁可以合法地侵入公民的私人空间,那一定是国家公权。但它的侵入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公民在从事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聚众赌博、交易毒品、暴力侵害等活动。而且,进入公民私人住宅进行搜查,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执法人员必须穿着制服,要出示证件,亮明身份,如果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物品、住宅进行搜查,还得有搜查证 。司法重在证据,事先没有获得相关证据,嫌疑对象又不是正在实施犯罪活动,仅凭“形迹可疑”的主观臆断和“

14、我是警察”的权威而随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提问:以上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 教师归纳:家是私人生活的载【本文由 搜集整理,小学资源 】体,是公民最安全、最隐秘、最独立的“私家天地” ,也是公民隐私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和自由的象征。因此,公民的住宅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案例分析:播放动画:民警的行为合法吗?教师提问: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中警察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案例中警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们没有依照法定程序执法,没有穿着制服、出示证件、

15、亮明身份,搜查张某的住宅时没有搜查证 ,仅凭群众举报和“我是警察”的权威而随意搜查张某的住宅和限制张某的人身自由,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判断:下列行为是什么行为?(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非法传播私人信息)(2)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非法搜集并传播私人信息)(3)个人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传播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授权截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未经授权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或进入私人网上信息领域收集、窃取他人信息资料。 (非法搜集并传播私人信息)(4)某些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商业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记录工具,浏览、定时跟踪、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下载、复制用户网上活动的内容,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建立用户信息资料库,并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如:个人的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等)转让、出卖给其他公司以谋利,或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非法搜集并传播、利用私人信息) (5)上海市某医院一台心脏手术在电视上进行了现场直播。患者的病情、面孔、家庭情况等,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 (非法传播私人信息) (6)北京某医院的赵先生为重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士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单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