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77032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七论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孔隙结构与脉管结构的关系孔隙结构与脉管结构的关系摘自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一书作者:唐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孔隙结构与脉管结构形态学的差异。在解剖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掌握血管和淋巴管的脉管构造,而孔隙结构形成的通道,在解剖过程中随着富集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剥离,孔隙结构形成的通道也就遭到破坏而消失了。有一个大医院的外科主任,怀着对经络的求证精神,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我几十年来,解剖了近 60 多具尸体,至今没有发现经络通道的存在。”在此,我对他的科学探索精神表示由衷地敬佩,但也说明一个问题,科研

2、探讨、课题选择、主导思想及科研手段等将直接影响最后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主导思想的确定。具体到经络通道的探研,若以脉管结构的形态学依据去寻找孔隙结构的经络通道,则难以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于经络通道不能在解剖过程中得到求证,因此在经络研究的各学派中有一种很有市场的理论,认为经络实际上就是人体现存的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的集合。2上述观点有其正确的地方,因为在经络实质中,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的部分。没有这三个系统的配合和辅助,经络系统根本完不成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起到的作用。因此,没有这三个系统的存在和配合,经络系统也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为了求证孔隙结构的通道(

3、经络通道)与血管、淋巴系统之间的关系,我们先看看经典的西医解剖学怎么说,人体解剖学下册是这样描述的:“ 组织液是指组织间隙中的液体。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壁非常薄,通透性较大,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自由弥散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而回流到血液中。通过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而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弥散到组织间隙,供细胞利用,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则通过组织液返回血流,被运送到排泄器官排泄体外。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内外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与毛细血管的血压和组织液的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

4、压等四个因素有关系。在这四个因素中,对于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重要意义的是毛细血管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前者是促使毛细血管内的液体3向组织间隙渗出的力量。而后者是促使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的主要因素。这两个作用相反的力量构成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了毛细血管内外液体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毛细血管压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促使毛细血管内液体外移而形成组织液。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毛细血管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而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中。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比回流入毛细血管的液体量多,超过部分的液体即进入淋巴毛细管,而成为淋巴,再经淋巴系返回血流,此即构成淋巴循环。在

5、组织间隙中,分布有许多淋巴毛细管,它们的管壁薄,通透性好,而管内的压力低于组织液压,这些特性是淋巴生成的重要因素。组织液中的部分代谢产物、小肠吸收的脂肪和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均通过淋巴毛细管和各级淋巴管运回血液。在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经常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以保证体液的正常分布。在异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任何一方发生紊乱,都可以破坏这种动态平衡而出现病理现象。例如,当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和毛细血管血压均增高。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增多,可引起水肿。营养不良、慢性肾炎或严重肝脏疾病等引起血浆蛋白量减少,血浆胶4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回流量少于毛细血管渗出量,可产生全身水肿。此外

6、如果淋巴循环途径受阻(如肿瘤压迫或寄生虫阻塞),也可产生局部淋巴水肿。”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组织液、淋巴液、血液之间是相互流动变换的。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解释,即这些液体流动变换过程的途径是什么?从宏观上看,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遍布全身,但从微观上分析,人体组织内并不是所有细胞周围都分布有毛细血管,很多细胞与毛细血管有一些距离。脉管系统渗出的组织液又是如何进入到这些细胞周围呢?其实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有毛细血管联接,部分动脉血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中。另外,毛细血管渗出的部分组织液,因压差的作用从毛细血管向毛细淋巴管流动,这个流动的途径就是细胞间质孔隙通道。在组织液的流动过程中人

7、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浸泡其中(即组织液充溢在细胞间隙的孔隙结构及孔隙结构形成的通道中)。因此可以说,从动脉血管渗透出来的营养物质、氧气等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又途经孔隙结构形成的通道,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周围,供细胞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及坏死细胞的残片又溶入组织液,通过孔隙结构的通道,输送到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毛细管,形成了静脉血和淋巴液,并通过相关脏器又回到动脉血管中,以此形成物质的循环交换。5因此,我们看到的细胞间的孔隙结构及形成的通道是这种物质循环交换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孔隙结构及形成的通道,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循环交换是不可能完成的。这种细胞间质的孔隙结构形成的通

8、道,又逐级、逐片汇总交集,最后形成流动全身的主流通道。这个组织液流动的通道就是祝总骧、张维波等在实体实验及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反复验证过的有低声阻、低电阻等特性的通道,而且是长距离连续不断的低流阻通道。在物质的循环交换过程中,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经络系统是互相关联相互配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系统负责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生的废物并提供动力,淋巴系统配合多余的组织液输送回血循环系统,并对其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进行免疫清理,而经络系统则完成了对细胞组织最终的转运工作。这几个系统是以谁为首而其它则是为辅配合呢?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分析,分不清谁主谁次,但从生命的进化过程来看,却能将此分析清楚。数十亿

9、年前,在生命的早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团阶段(凌冶萍.细胞生物学.),生命体的周围环境就是海洋。我们从细胞团阶段分析:那时细胞个体之间尚无复杂的间质结构,也没有血循环、淋巴循环等系统,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通道和废物排出的通道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通道。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位于细胞团中间部位的个体细胞不可能蠕动到细胞团的边6缘,完成了新陈代谢程序后又回到细胞团中部,其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排泄,就全靠这细胞间隙形成的通道来完成。这些物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海洋中水流冲击与海水的流动。但随着生命漫长的自组织的进化过程,生命从早期的原始状态,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高级生命。一些细胞特异成了细胞的间质

10、结构,出现了孔隙通道,而另一些细胞则特异发展成了血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吸纳、排泄的器官,直至人体各部分形成现今这样的生命体。血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的逐步成熟完善,为确保组织液在全身的流动提供了必须的动力,更好地完成了细胞间孔隙结构通道的物质交流,确保了细胞体的新陈代谢。正如张维波所比喻的,经络系统就是公路系统,是县级公路、村镇公路,以及通到各家各户门前的土路,是客户(细胞)的终端联接系统。而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是铁路、航空,虽然铁路和航空在交通运输方面有无比优越的特质,但仍不能离开和取代公路系统的终端服务,铁路和航空是公路运输的帮助和补充。因此可以说血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的脉管结

11、构是经络系统(孔隙结构)最大的帮助和补充,这三者谁的作用都不能缺少。但经络系统在营养物质输送过程中是最本质、最原始、最初级的系统,是营养物质输送的终端体系。当然经络系统绝不仅有7单纯物质输送的作用,它还有很多直接影响生命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各种功能,这将在以后各部分章节中逐步分析。在此需要多说几句,将人体内现存的脉管结构指定为经络系统的学者,依据的是中医学古训及经络与血管位置重叠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经络研究学派中有很大的市场。而经络通道论的学者,却在执几十年之信念,不断地探寻经络通道的物理特性和经络形态学依据。这些学者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实际这两派学者讲的都是经络实质的一些部分,要说清楚经络脉管论

12、和经络通道论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点,我们需从经络的某些功能进行分析:经络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输送生命营养物质和转运代谢产物的通道(终端服务的通道)。“气”(组织液)在全身的细胞间质的孔隙通道(经络)内流动是需要动力的,我们知道人体内的脉管通道,除了要为全身输送生命的营养物质和转运代谢产物,还要给“气”(组织液)在经络孔隙通道内的流动提供动力,没有脉管系统提供动力,经络系统就不能完成对细胞组织的终端连接。同样,没有经络系统的终端连接功能,脉管系统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在经络理论这一大体系中,经络通道与脉管通道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共同存在,完成了经络通道的作用和输送8功能。因此我们将人体的脉管结构归到经络体系当中,将其认为是经络实质的组成部分,更接近人体生命科学的实际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