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4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770149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概论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播电视概论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播电视概论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播电视概论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播电视概论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概论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概论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一 基本概念: 无线广播 声音广播 狭义广播 有线广播 广义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共济 二 广播的发展简史: 1 自然科学基础:电磁波理论、无线电通讯的试验 2 简要发展:1921 年 11 月 2 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 台开始播音,呼号为 KDKA,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3 年,英国 广播公司(BBC)成立。 30 到 70 年代,广播开始发展成熟。 1970 年后,面对电视的冲击,广播发展进入竞争时代。(注重时效性、服务性 和对外广播) 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出现,广播的技术日益发展,而来自 电视的竞争将长期存在。

2、三 电视的发展简史: 1 简要发展:1927 年,英国人白尔德成功试验了电视图像的传送。 1930 年,英国 BBC 电视开始试验广播。播出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这 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 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国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 的电视台,是电视史上的里程牌。 50 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开办彩色电视, 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80 年代以后到 90 年代,高清晰 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发展。 四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1 无线电波的主要类别: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 无线电广播主要运用中波、中短波和超短波三个频段;电视广播主要使

3、用微波 频段。 2 广播调幅与调频的区别:调频波段的声音质量和抗干扰性要优于调幅波段 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地波传播:无线电广播的中波、中短波主要依靠地波传播 天波传播:无线电广播中的短波主要依靠天波传播 直接传播:电视信号一般采用直接传播。 4 除了无线电传播,广播电视还可以采用有线电缆、卫星等方式传播。 五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和制式: 1 主要制度:1 国营制度,2 公共制度,3 商业制度。 现在的广播电视制度一般多为复合制 2 电视传播的主要制式: a NTSC 制:起于美国,特点是成本低,兼容性能好,缺点是彩色不稳定。 b PAL 制:起于德国,是性能最佳,收看效果最好的制式,但成

4、本最高。 c SECAM 制:起于法国,效果比 NTSC 好,但不及 PAL,缺点是成本较高。 我国电视使用 PALD 制。 三种制式将不能适应卫星和电缆所提供的新的传播方式而被淘汰。 辅导 659 76674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一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 美洲: a 概况: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商业广播系统强大,公共广播系统有所发展,中 南美洲的广播事业比较发达。其中,多数国家采用 NTSC 制,仅有少数国家采用 PAL 制。 b 美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梗概: 广播:1920 年 11 月 2 日,美国 KDKA 电台正式播音,这是世界无线电广播史的 开端美国首次联播的电台

5、的是 WGY 和 WJZ 电台1926 年美国成立“全国广播 公司”(NBC),成立了蓝色(WJ2)和红色(WEAF)两个网1927 年,“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向 NBC 挑战1943 年,NBC 出售 WJ2 蓝色广播网, 该网后来成为美国广播公司(ABC),至此,美国广播业三大网鼎立的局面形成。电视:1941 年,美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 WNB 电视台成立二战后美国的电视业 迅猛发展,50 年代美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1980 年,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成立,对传统的三大网构成了巨大冲击 2)美国的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 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于 1926 年,总部设在纽

6、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于 1927 年,总部设在纽约。 美国广播公司(ABC):1943 年从 NBC 中分离,总部设在纽约。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立于 1980 年,从属于时代华纳公司 3)美国的公共电视:1968 年建立公共广播公司(CPB),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 款和民间基金会捐赠。 作者:221.204.246.* document.write(“ “); 2008-7-12 17:02 回复此发言 32008 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 三 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 1958 年。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成立,这是我 国

7、一座电视台。1977 年我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1978 年,北京电视台开办新 闻联播节目,新闻联播的出现,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 的初步形成。同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的国家 电视台。我国的有线电视始于 60 年代中期,卫星电视事业始于 80 年代。 四 台湾、香港的广播电视概况: 1 台湾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自由中国之声”。电视以商业制为主。主要的电视 公司有三家(称为“三大台”),分别是,台湾电视公司(台视)、中国电视 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视)、中华电视公司(华视)。另外存在利用录放像设 备播放录相带节目,由电线将信号输入邻近订户家庭,供订户收看并

8、收费的组 织,称为“第四台” 2 香港的主要电视机构有: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视 ATV)、电视广播有限 公司(无线 TVB)、卫星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传讯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 华侨娱乐电视 kaoyangj 200092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 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1 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起先导作用: 2 广播电视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 3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A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作为广播电视产品消费者的受众, 从而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B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意味着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4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广播

9、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A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广播电视是重装备,高消耗的产业。 建立电台、电视台的投资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日常运作如节目制作等又需要可 观的费用,直接与国民经济实力相关。 B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国家发展广 播电视,需要居民拥有一定数量的接收装置。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力发展 所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 C 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广告的规模。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广告是支撑广播电视 传媒运转的重要经济力量。 二 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1 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

10、精神 文化。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即狭义文化,是指个人或群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 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知识素养和层次、文学艺术修养。 2 狭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公民文化素质是影响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因素: 1)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和品味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 B 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 3 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 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所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 B 先进的、发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

11、对优越性的文化, 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优势文化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亦然。广播电视的发展 必须依托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C 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1 第一层面的竞争: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包括与书籍杂志、电影、报纸等的竞争。 2 第二层面的竞争: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竞争。包括频道、节目、技术、经营 管理和人才方面的竞争。 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竞争 四 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1 受众的地位: A 受众是广播电视提供的信息节目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广播电视最终在受众那 里实现节目价值,从而实现其发展所需要的

12、资金。 B 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使船舶的目的地和归宿,是一个完整 的传播模式中绝不可或缺的信宿。 C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 作者:221.204.246.* document.write(“ “); 2008-7-12 17:02 回复此发言 42008 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 D 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反馈者。 2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B 混杂性;C 自主性;D 隐匿性;E 稳定中的流动性 3 受众的心理: A 需要和动机 B 受众的心理效应: 1)威信效应:指可靠和有威望的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信息来源能使受众产生信 任感,更有利于

13、受众的接受。 2)名片效应:指先把受众认同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然后在受众认同其传播,毫 无戒备的心理状态下,向受众传播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3)自己人效应:指当传播者和受众在信仰、理想、个性、背景等方面相近时, 往往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这样的传播者传出的信息,受众容易接受。 4)晕轮效应:指传播者给受众留下的某种印象,往往可以扩散到传播内容的接 受中去。 5)从众效应:指受众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和大多数人一起采取一致的行为取 向的心理。 C 受众的心理倾向:包括求新重快、求知重趣、求真重美、求富重乐、求深重 活。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一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

14、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三 电视传播与“地球村”: 1 “地球村”的概念最早由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2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C 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但同时也混沌了社会风气 1)但前电视台播出的儿童节目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2)暴力电视节目对青 少年

15、以至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D 电视台进入市场经济,又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E 电视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电视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A 电视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 离不开人际的传播和沟通。人类的繁衍和继承,同一文化圈内核心地区对边缘 地区的辐射式传播和双向传播,不同文化圈的相互双向文化交流,都有赖于传 播。 B 文化对电视传播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节目水 平,都受到制作者文化素养的影响。电视对社会文化进行加工,形成新的文化。 电视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没有土壤为他提供水分和肥料,它不可能成长, 更

16、不可能繁荣。 四 广播传播的永恒魅力: 广播保持其竞争力的对策: 1 坚持新闻传播,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2 重新定位文艺传播模式,把音乐节目作为收复失地的重要对策; 3 广播节目的广告化趋向必须防止; 4 必须进行广播改革,实行专业台战略; 5 实现传播观念的转变,为听众提供“视听”并茂的信息; 6 利用高科技,提高广播节目的传播质量 第五章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一 广播电视节目的四大系统:新闻、文艺、社教、服务 二 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 1 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中的地位: A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先导 B 新闻节目是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 C 新闻节目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