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园始丰溪南岸的司空故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766464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莪园始丰溪南岸的司空故里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莪园始丰溪南岸的司空故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莪园始丰溪南岸的司空故里(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4 年 7 月 2 日 星期三 第 4 2 8 期 责任编辑陈 翥 E ma i l : mi d i l e s l i e y a h o o . c o m. c n明崇祯初年, 张文郁辞官归里, 那年他已年过半百。 明 天启二年得中进士之后, 他任工部营缮司主事, 受命监修 故宫皇极、 中极和太极三殿, 之后升任都察院御史兼工部 左侍郎。在完成京城其它建筑的建造之后, 在一个月明星 稀的夜晚, 他想起了江南的故乡, 想起了天台莪园的那幢 老宅。 莪园村位于始丰溪南岸, 以前此处莪蒿丛生, 所以称 莪园, 张氏一族世代居住于此。清清的溪水和岸边青翠的 竹林, 让衣锦还乡的张文

2、郁感到格外亲切。 坐在老宅的院中, 张文郁扳指算来, 已是天台张氏第 十二世了, 他不禁想起四百多年前谦斋公从东阳迁居天台 的往事。张谦斋幼负奇姿, 过目成诵, 下笔千言立就, 博览 诸子百家。宋理宗时任广东廉州别驾, 别驾为幕僚性质的 官员。 回到故里东阳之后, 因雅慕天台山的灵秀, 于是束装 来游, 披华顶之云, 挹琼台之月, 俳徊不忍归, 最后迁居天 台城西。当年的城西有一棵大杏树, 一天, 有彩鸾集于树 上, 人们感到奇异, 就称此处为杏庄。 站在树下的张谦斋看 到五彩的鸾鸟, 听其发出五音, 认定神鸟聚集的地方必是 人居的佳处, 于是, 他在杏庄建楼造园, 隐居于此, 成为莪 园张氏

3、始祖。 至明成化年间, 张氏居杏庄已是第八世了, 明成化四 年, 宅院遭受火灾, 张若顷看着眼前的一片废墟, 心灰意 冷, 他决定举家迁往始丰溪南岸的莪园。 莪园背山面水, 半 城半郭, 族人张廷琛的 莪园赋 中有这样的描述: “ 玉案笔 擎, 金山宇彩, 乌岩之水盘旋后枕岭而巍巍, 前襟流而 浼浼。” 这其中的“ 玉案笔擎” 和“ 乌岩曲水” 被他列入莪园 小八景。张若顷开启了张氏世居莪园的历史。 追溯张氏的历史, 张文郁来到城西的杏庄, 这是先祖 选择居住的地方, 曾是楼阁林立, 而现在已废为瓦砾场。 站 在颓垣荒草前, 他感慨万千, 因不忍祖居废圮, 他决定在遗 址上重建楼宇, 重振祖上

4、伟业。 新建的宅院小桥流水, 一片 江南园林的诗意。让张文郁惊喜的是楼建成之时, 许多鸾 鸟栖于楼中。 他将新楼命名为集鸾楼, 并写下了 集鸾记 , 文中称: “ 因吾楼告成, 而以集鸾名之, 示不忘本也。” 从此 张文郁一家从莪园复迁杏庄,而其余族人仍然居住在莪 园。张文郁莪园故居还在村中,那是一个规模并不大 的四合院, 可惜院落中的房屋大多倒塌和改建, 但村民 还能确定西北角的那间空地是当年张文郁出生的地 方。张氏宗祠就建在村口, 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祠堂 中挂着的“ 崇祀忠孝” 匾额为张文郁所书, 以前曾挂有 “ 三代总宪” 、 “ 崇祀乡贤” 和“ 科甲统芳” 等匾额。 祠堂正 门朝

5、西, 门前有二石狮, 形态威武。门外右侧立有二块 石碑, 其一为禁钓石碑, 莪园处于始丰溪南岸, 禁钓石 碑是为了鱼在繁殖期的生长所设的禁令,碑中的字多 模糊不清。 另一块为“ 奉祖训劝禁条约” , 这是规范族人 行为的条约, 从中可读到这些内容: “ 劝后秀读书, 学业 有成。 劝谨言慎行, 孝顺双亲” 朴实的民风, 耕读的 传统, 来自于一代代张氏族人恪守家训。 祠堂的正厅称孝友堂, 取 诗经 “ 张仲孝友” 句而 得名, 张仲事父母孝顺、 对兄弟友爱, 张氏族人视张仲 为家族的先祖, 他的孝友品德成为了张氏后人的楷模。 祠堂的西边建有文昌阁, 为过街楼形式, 下层为通 往村中的街道, 二

6、层为文昌阁。楼前镶嵌有石匾, 上刻 “ 司空故里” 四字, 司空为张文郁的官名, 表明莪园为张 文郁故乡。 楼的后面挂“ 文昌阁” 木匾, 文昌阁始建于清 乾隆年间。 文昌阁中间祀文昌帝君, 左边祀太平乡主, 右边 祀招宝财神, 所以村民也称它为乡主殿和财神楼, 虽然多 位神灵共祀于一阁,在村民心中文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 位, 文昌主管文运, 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张廷琛的 文昌阁记 中记载了张文郁六岁进书堂读书, 他母亲梦见 文昌来家祝贺一事。张文郁深知读书在农耕社会的重要, 晴耕雨读是世代的生活方式。明天启二年, 在他得中进士 的那一年, 他在村中创建了聿修书塾, 让族人子弟来书塾 接受启

7、蒙。清咸丰二年书塾有过一次扩建, 至清末书塾改 为公立书种堂, 书种堂就在文昌阁的北边, 到民国元年改 为莪园初等小学校。因为有了乡间的书塾, 才有了读书明 理的理念, 书塾需小, 但担任着一方家园文脉的传承。 民国年间, 莪园村出了一位名人, 那就是张翅。张翅 ( ?) , 名修仪, 字惟容, 号羽生, 出身于书香门第。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 张翅从小勤奋好学, 弱冠即得 中秀才。 清光绪三十年, 东渡日本,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 日语, 不久考取中央大学法科。 清宣统元年毕业, 获法学学 士学位。归国后, 应部试取法政科举人, 俗称“ 洋举人” , 翌 年又在廷试中得七品京官。辛亥光复

8、后, 被选举为浙江省 议会议员, 民国六年, 任公立浙江政法专门学校校长, 历时 五年。 虽说人生中的许多经历都发生在异乡, 但家乡莪园总 是张翅的安心之所。在杭州期间, 他时常回到村中住上一 段时间。 民国十一年开始, 他闲居莪园家中三年。 张翅的祖 居是一幢四合院建筑, 宅院坐北朝南, 大门朝东, 面对莪园 街。 闲居在家的时候, 张翅想着建造一幢新居, 新居就建在 祖居西边百来米的空坦, 也是坐北朝南, 但那是风格全新 的宅院, 中西合璧, 村里人称它为小洋屋。 小洋屋门楼极为 洋气, 拱形的门框为民国建筑风格, 石门框中间刻有福绿 寿三星, 右边是蝙蝠, 左边为仙鹤图案, 石柱与半圆拱

9、形的 连接处左右各有倒挂狮子的石雕, 门楣原题有文字, 只是 现已无法辨认了, 八字形门楼两侧为菱形的砖墙。进入大 门可见一个宽敞的院子, 院内主楼为一幢二层五开间的建 筑, 二楼栏杆为菱形木栏。 主楼之后, 另建有一排一层的房 子, 此为厨房。在两幢楼之间, 建有一座廊亭, 连接前后两幢房子, 廊亭为方形, 此亭称为凉亭。 主楼的楼梯建在左右 两侧, 过主楼中间的客厅, 经凉亭, 可至两侧的木楼梯。二 楼的走廊极为宽敞, 中间客厅门窗木雕非常精致, 主楼的 后窗为木质百叶窗, 十分洋气。 在新建的小洋屋中, 张翅读书会友, 过着文人悠闲的 生活。清乡人齐周华在吕留良反清一案中, 其他人都避之

10、 不及, 他却为与他无关的吕留良上书, 为其抗辩, 最终难逃 一劫。耿直的性格深受张翅欣赏, 他的 名山藏副本 文采 飞扬, 是张翅的案头书。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 决 定重印 名山藏副本 , 他提供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版本, 出 资付梓,并为此书的重印写了一篇序言, “ 而究之文以人 重, 人以道重, 道屈而后人屈, 人屈而后文屈。 ” 是序言中的 几句话, 说出了文与道之间的关系。不屈的人写出的文字 也是坦荡而硬朗, 张翅从齐周华的文字中读到了他高尚的 品德, 只有遵循自然之道, 才能安之若素。 “ 天下万变, 而吾 心不变。 心之所安, 道之所在也。 吾以不变者应之。 心之所 不安,

11、 非道之所在也。吾仍以不变者应之。” 这是张翅读此 书之后的感悟, 是齐周华给予他的启迪。在家乡的这幢小 洋屋中, 张翅反复翻读的还是这本 名山藏副本 , 或许在 家乡读这本书, 更容易靠近齐周华。 闲居乡间, 时有家乡的名绅登门拜访, 与他们品茶闲 聊之外, 也关注家乡的教育, 他曾建议在书种堂增授现代 新知识, 以适应时代潮流。 为了能让人们读到更多的书籍, 他将珍藏的一部 二十四史 捐赠给天台县县立图书馆。 每 有外乡的名士游览天台山,他以地方名绅的身份出面接 待。? 年初春,康有为应临海屈映光和雁荡蒋叔南邀 请, 在一些政界名人陪同下来到台州, 遍游了天台和雁荡 山水。 当他来到天台时, 张翅亲自到村外接官亭去迎接, 康 有为来到莪园村中小憩。他走进了乡间这幢小洋屋, 喝着 绿茶, 谈起了天台山的佛道文化。 在张翅的陪同下, 游览了 国清寺和高明寺,同时也游览了石梁飞瀑和琼台等名胜。 在琼台, 康有为留下了“ 琼台” 和“ 双阙” 二方摩崖石刻, “ 双 阙” 二字的落款就有“ 张翅、 袁祥兰、 张锦文同游” 数字。 ? 年, 张翅病逝于家乡的这幢小洋屋中, 那年他只 有四十九岁。 民国年间这幢小洋屋曾留下了无数名流的身 影, 在时光过去百年之后, 小洋屋依然有着一分大家之气。 楼虽寂寞了, 但故事还在村中传说。莪园: 始丰溪南岸的司空故里闲云人文天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