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761460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统筹: 孙友文 编辑: 胡田野 美编: 宋笑娟 校对: 彩华A09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读报告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 社会治理。 习近平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检 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让改 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他说,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 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 而行,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 接着一年干。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 展, 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办好学前教 育、 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 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 系,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加快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 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使绝大 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 育、 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 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倡导全社会尊师 重教。办好继续教育, 加快建设学习型 社会

3、, 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 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 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 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解决结构 性就业矛盾,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 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 等青年群体、 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破除妨碍劳动力、 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 制机制弊端, 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 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 工 会、 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 构 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促进收入 分配更合理、 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 富,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增加低收入者 收入, 调节过高收

4、入, 取缔非法收入。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 同步增长、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 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 再分配调节职能,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 面建成覆盖全民、 城乡统筹、 权责清晰、 保障适度、 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 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 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 工伤保 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 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完

5、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 本国策,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慈善事业、 优抚安 置等制度,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 老 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 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加快建立多主体 供给、 多渠道保障、 租购并举的住房制 度,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 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 坚持精准扶贫、 精 准脱贫,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 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 责的责任制, 坚持大扶贫格局, 注重扶贫 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 深入实施东西部扶 贫协作,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

6、地区脱贫任 务, 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 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做到脱真贫、 真脱贫。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 国民健康政策, 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 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 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 面取消以药养医,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 度。坚持预防为主,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预防控制重大 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让人民吃得放 心。坚持中西医并重,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

7、 业。支持社会办医, 发展健康产业。促进 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 构建养老、 孝老、 敬老政策体系和社 会环境, 推进医养结合, 加快老龄事业和产 业发展。 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 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 公众参 与、 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 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 智能化、 专业化 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建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公 共安全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 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提升防灾减灾 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 设

8、, 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 法犯罪活动, 保护人民人身权、 财产权、 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的 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推 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发挥社会 组织作用,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 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要完善 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 坚决维 护国家政治安全, 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 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加强国家安全 法治保障, 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 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 破坏活动、 暴力恐怖活动、 民族分裂活 动、 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增强全党全国人

9、民国家安全意识, 推动 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强调,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 事,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让 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带领人民不 断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 丽中国。 习近平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 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 自然。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 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既 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

10、生态环境需 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形成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还自然以宁静、 和谐、 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 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 策导向,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 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绿色金融, 壮大 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产业、 清洁能 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 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降低能耗、 物耗,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

11、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开展创 建节约型机关、 绿色家庭、 绿色学校、 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 题。坚持全民共治、 源头防治, 持续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打赢蓝天保 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 实施流域环 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 污染管控和修复,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 污染排放标准, 强化排污者责任, 健 全环保信用评价、 信息强制性披露、 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 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 环境治理, 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

12、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 大工程,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构建 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提 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 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 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 化行动, 推进荒漠化、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 度,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 地, 扩大轮作休耕试点, 健全耕地草原 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建立市 场化、 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 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 计和组织领导,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 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完善生 态环境管理制度,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 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统一行使 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 修复职责, 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 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 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 配套政策,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 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功 在当代、 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观,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保护生态环境 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新华社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