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754423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补(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1/30銀雀山漢簡銀雀山漢簡六韜六韜校補校補蕭旭蕭旭靖江市廣電台靖江市廣電台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出版。所收錄的古兵書六韜釋文偶有商榷之處,亟須補訂。本文以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為底本,校以傳世的宋武經七書本(簡稱為宋本)、敦煌唐寫本殘卷 1,復核以類書所引。本文尤其着力於名物訓詁,以期最大限度還原六韜舊貌,求得六韜正解。隨文標著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頁碼,以便覆覈。(1)貴觀其毋專也(P109)校記:宋本作“貴之而觀其無驕,付(

2、敦煌寫本作博)之而觀其無轉” 。天明本治要 “付之而觀其無轉”句上有校語曰:“轉作專。 ”可知其所據六韜亦作“專” ,與簡本同。按: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 3 引太公語同宋本。唐趙蕤長短經卷 1 引本篇下文:“付之而不轉者,忠也。 ”亦同宋本。簡本下文“付之而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2/30不剸者,忠” ,校記:“剸當讀為專或轉 。 ”宋本是也。轉,轉移也。 六韜龍韜論將:“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無轉移,即“無二心”之謂也。 說文:“付,與也。 ” “付”或作借字“傅” ,敦煌寫卷又形誤作“

3、博”字。(2)囗則囗囗囗(德) ,逆則之囗囗(P111)校記:宋本作“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按:,讀為刏,說文:“刏,一曰斷也。 ” 廣韻:“刏,斷切也。 ”字或作, 玉篇:“,斷也。 ”俗作刉。絕亦斷也。敦煌寫卷 P.3454 作“順者仁之以德,逆者化之以德力”2。王繼光曰:“仁為任之訛, 力前德字衍。 ”3邵鴻曰:“即扢,當假為訖,訓絕。寫本作化 ,亦以原本寫作訖形近而訛。 ”4“訖”訓絕亦借為刏,邵氏未得其本字。趙強曰:“為攻擊義,宋本絕與不同義。 ”5未達通假之誼。(3)物生;夏道長,囗囗囗;囗道實,萬物盛;冬大(藏) ,(P112)校記:宋本作“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

4、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尋(敦煌寫本作靜 ,與榮 、 成 、 盈等字為韻。宋本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3/30尋 ,似誤) ” 。按:韻補卷 1“靜”字條、 天中記卷 4、 喻林卷 73 引六韜並作“靜” ,宋本作“尋”字誤。生也長也是動,物之動極則收斂而歸藏,復於靜矣。 “囗道實,萬物盛” ,簡本“實”為“斂”之誤。敦煌寫卷 P.3454 作“秋道煞而萬物零”6,義別。盛,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錄作“盈”7,當是。(4)女(汝)嘗助予務謀,今我何如(P113)校記:宋本作“公尚助予

5、憂民如何” , 治要作“汝尚助余憂民,今我如何” 。按:長短經卷 7 同治要 ,惟“民”作“人” 。宋本脱“今我”二字。嘗,讀為尚,希冀兼命令之副詞。 說文:“尚,庶幾也。 ”字或作上, 詩陟岵:“夙夜無已,上愼旃哉。 ”魯詩、漢石經作“尚” 。蘇轍詩集傳:“上,猶尚也。 ”朱子詩經集傳說同。 逸周書大匡解:“二三子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 ” 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 ”孔傳:“汝庶幾輔成我。 ”8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曰:平公之靈,尚輔相余。 ”皆其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4/30

6、(5)對曰:“王其脩(修)身,下賢,惠民,以觀天道。 ” (P113)校記:宋本作“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 , 治要与簡本同。按:長短經卷 7 亦同簡本,惟“民”作“人” 。作“修身”義長。銀雀山漢簡第 729 簡六韜:“王姑脩(修)身下賢,囗須其時。 ” 晏子內篇問下:“昔吾先君桓公,變俗以政,下賢以身。 ”皆作“身”字之證。 “其”與“姑”用法相同,猶請也、且也,命令副詞 9。(6)必見其央(殃) ,有(又)見其(災) ,乃可以謀(P113)校記:宋本作“必見天殃,又見人災” 。按:淮南子繆稱篇:“今謂狐狸,則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王叔岷曰:“必與又相應,必猶既也。 ”10宋書謝

7、靈運傳 上書勸伐河北:“古人云:既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 ”所引即本篇,此尤為確證。下文三“必”字同義。(7)大兵無創,與鬼神通(P113)按: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大兵無創,與鬼神通。 ”11淮南子兵略篇:“是故大兵無創,與鬼神通。 ”皆本此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5/30(8)與民人同(德) ,囗利相死(P113-114)校記:宋本作“與人同病相救” , 治要作“與民同利,同病相救” 。簡本所缺一字當為“同”字。按:所補“同”字甚確。 長短經卷 7:“太公曰:與民同利,同利相救,同

8、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 ”即本此篇。 淮南子兵略篇:“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 ”又人間篇:“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 史記吳王濞傳:“(應)髙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 漢書作“同情相求” ,其餘相同。(9)同請(情)相成,同亞(惡)相助,同好相趨(P114)校記:宋本“請”作“情” , “亞”作“惡” 。按:逸周書大武解:“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遠宅不薄。 ” 文選贈秀才入軍李善註引六韜:“同好相趣。 ”又引薛綜西京賦注:“趣,猶意也。 ” 文選册魏公九錫文李善註引周書:“太公曰:同惡相助,同好相趨。 ” 呂氏

9、春秋察微篇:“同惡固相助。 ” 淮南子兵略篇:“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惡相助。 ”又人間篇:“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 史記吳王濞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並可互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6/30(10)毋(無)甲兵而勝,毋(無)衝龍(隆)而功(攻) ,毋(無)渠詹(幨)而守(P114)校記:宋本作“無衝機而攻,無溝壍而守” 。 治要 “溝壍”作“渠塹” 。簡文以“衝龍”與“渠詹”對舉。 淮南子氾論篇:“晩世之兵,隆衝以攻,渠幨以守。 ”以“隆

10、衝”與“渠幨”對舉。 “隆衝”為攻城之械,淮南子兵略稱為“衝隆” (“故攻不待衝隆、雲梯而城拔” ) ,即簡文之“衝龍” (“龍”、 “隆”音近) 。 “渠幨”為張於城上以防矢石之設備(參看孫臏兵法威王問注 26) ,亦即簡文之“渠詹” (“詹”讀為“幨” ) 。宋本之“溝壍”當是譌文,疑“渠詹(幨) ”先誤作治要之“渠塹” (“詹” 、 “塹”古音相近) ,又由“渠塹”誤作“溝壍” 。 尉繚子武議:“古人曰:無蒙衝而攻,無渠答而守。 ”此所謂古人語疑即引自六韜 , “渠答”即“渠幨”別名(參看孫臏兵法威王問注 26) ,亦可證作“渠塹” 、 “溝壍”者為誤文。 淮南子兵略:“晩世之兵,君雖無

11、道,莫不設渠壍,傅堞而守。 ”同書泰族:“故守不待渠壍而固,攻不待衝降(隆)而拔。 ” “渠壍”皆當為“渠幨”之誤。按:孫臏兵法威王問:“壁延不得者寒也。 ”注云:“寒疑與見於古書之渠答 、 渠幨為一物,乃城上防禦矢石的裝置。 墨子備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長十尺,辟(臂)長六尺。二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7/30一答,廣九尺,袤十二尺。 渠是直立的木架,其上張答,依靠彈力以折矢石之勢。 漢書晁錯傳: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 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其說恐非。 尉繚子攻權:

12、城險未設,渠答未張。 渠答而言張,可見是遮擋矢石之物,而非蒺藜。 備城門於總述城上守備之具時,又稱渠答為渠譫 。 淮南子氾論作渠幨:晩世之兵,隆衝以攻,渠幨以守。 髙注:幨,幰,所以禦矢也。 同書兵略:雖有薄縞之幨,腐荷之櫓,然猶不能獨穿也。 (據王念孫校)又戰國策齊策五:攻城之費,百姓理襜蔽,舉衝櫓。 譫 、 襜皆應讀為幨。答、幨二字古音相近,渠答疑即渠幨之音變。簡文寒之與渠通, 寒疑當讀幨幰之幰,或捍蔽之捍,也可能寒亦為渠幨之音變。 ”12二條注釋,張雙棣說同 13。然有未盡者,亦互有得失,補辨如下:(a) “衝龍”即“衝隆” ,亦倒言作“隆衝” ,為“臨衝”之音變,指臨車與衝車,二種攻城

13、之設施。 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輼、軒車。 ” 淮南子氾論:“隆衝以攻。 ” “隆衝”為攻城之設施,即墨子之“臨衝”也。孫詒讓曰:“臨,聲轉作隆。 ”14詩皇矣:“以爾臨衝。 ”毛傳:“臨,臨車也。衝,衝車也。 ” 釋文:“臨, 韓詩作隆。衝, 說文作。,陷陣車也。 ”馬瑞辰曰:“臨、隆二字雙聲,古通用。惠氏棟、武氏億、段氏玉裁並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 年 1 月 18 日發佈日期:2012 年 1 月 22 日頁碼:8/30隆衝為衝車之高大者,未若傳 、 疏訓為二車為確。 ”15胡承珙亦申傳 、疏之說 16,王先謙引宋綿初、陳喬樅說亦然 17。 淮南子氾論篇髙誘注:“隆,高也。衝,所以臨敵城衝突壞之。 ”此說為段氏所本,非也。宋本作“衝機”者,指衝車,單言一物,而未及隆車也 18。 六韜虎韜軍用:“大扶胥衝車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載,可以擊縱横,敗强敵。 ” 左傳定公八年:“主人焚衝。 ”杜注:“衝,戰車。 ”亦单言衝車,而未及隆車也。 後漢書袁紹傳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乃欲運螳蜋之斧,御隆車之隧。 ”此單言隆車,而未及衝車也。朱起鳳謂“車字乃衝字缺壞”19,非也。 文選 、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所載,並作“隆車” 。(b) “隆衝”又音轉為“蒙衝” 。 尉繚子 “無蒙衝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