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经历铸就坚韧人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754368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0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艰难经历铸就坚韧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艰难经历铸就坚韧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艰难经历铸就坚韧人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12月1日星期日责编:毛文卓视觉设计:贺学宁ZHONGSHAN DAILY 海外版6人物E-mail:CharactersText translationTang WenLook back to passionate moment一张入伍通知书开启激情 岁月中山知青李国钧的抽屉里, 至今 存放着一张红色通知书。 那是中山县 革命委员会在 1970 年 9 月 7 日正式通 知他, 被光荣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正是因为 这张红色证书, 开启了他在广州军区 生产建设兵团 (海南中瑞农场) 6 年 的下乡经历。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 报 传达了

2、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 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 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的热潮。“文化大革命” 期 间,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近 3000 万, 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 100 亿元。 据 中国共产党中山历史大事记 记 载, 至当年年底, 中山县就组织了下 乡知识青年 15309 人, 其中大部分落 户到县内农村, 但有 2830 人到外地落 户。 据了解, 这些外派知青大部分都 去了当时仍属于广东的海南岛。 一时间, 大批中学刚毕业, 年仅 16、 17 岁的青年响应着毛主席的号 召, 满腔热情地登上了中山往广州的 客船,

3、转乘广州往海口的红卫轮直奔 海南, 投身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革 命大熔炉接受锻炼和考验。 在出发前, 有关部门还组织了送行队伍并敲锣打 鼓为知青壮行。 李国钧记得, 当时每 位知青胸前都佩戴着大红花, 身上背 着背包, 含着热泪惜别前来送行的亲 朋好友, 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向荒山要胶要粮的奋斗当时的中山, 生活条件远远胜于 千里之外的海南岛。 前往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 五团的中山知青们, 抵达后的第一感 觉就是农场太荒凉。“开门见山、 出 门行山、 开工爬山。” 这是李国钧对当 地环境的总结。 条件好的连队知青可 住石头垒的瓦房, 条件差些的连队知 青被安排住茅草房, 天冷的时候房子

4、漏风非常难受, 自制的木板床更是凹 凸不平。 然而, 凭借着满腔革命热情, 加 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中山知青在海 南开始了这段难忘的人生。 劳作的艰辛, 生活条件的艰苦, 是知青们所不曾料想到的, 然而知青 们也用事实证明着自己的誓言: 战天 斗地, 刻苦耐劳, 英勇顽强, 永不言 败。 当时知青在海南劳作主要是种植 橡胶, 为国家生产和储备战略物资, 同时在海南的荒地上开垦出一片广阔 的天地。 于是向山要胶、 向山要粮成 了知青们每日劳作的根本。 中山女知 青谢展平清楚记得, 每个连队之间都 在 “争上游”, 谁都不愿意工作比其他 连队差, 于是大家都在暗暗鼓劲争取 多干活、 争先进。 位

5、于低纬度的海南, 天亮得早, 为了能干更多的活, 知青们早上 2、 3 点钟就开始挑桶上山割胶, 7 点左右 收胶水, 8、 9 点钟, 就转去挖坑、 种树。“基本不用人监督, 也不会停。” 知青曾立德回忆说, 那时大家都不懂 得偷懒, 只是知道自己是在为国家作 贡献, 没有橡胶, 飞机、 大炮就没有 轮胎, 国家就没有了工业用品, 国际 战略地位就无法保障, 进而国家和个 人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大家都是拼了 命的干。 当年, 机械设备稀缺, 知青劳作 主要是依靠双手, 然而双手的工作量, 却丝毫不比机器差。“你知道一个人 一天最多能挖多少个树坑吗?” 曾立德 卖了个关子说,“15 个, 还是

6、一米见 方的, 每个间隔 3、 4 米, 丝毫不差。” 无论是石头坡还是泥土坡, 知青们用 一把锄头一把镐就能挖好。 高强度的劳动, 知青们最初每个 月的收入只有 22 元, 而这些钱大部分 也用于生活所需, 却没有一个人有过 一句埋怨。 曾立德说, 当时感觉到最 大的保障是饭管饱。 由于农场实行的 是大锅饭制度, 粮食比较充裕, 只是 菜就简单得很, 一般都是只有一个青 菜, 大多数时候都是椰菜和萝卜干。 遇上台风袭击只能盐水泡饭。苦中作乐的青春岁月知青的生活虽然艰苦, 但作为当 时社会上有知识、 有文化的一群人, 知青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找到属于自己 的快乐。 而这段快乐时光主要出现在 傍晚

7、6 点晚饭过后。 在多数知青的记忆当中, 兵团实 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 外出办亊 、 探 亲都要报告, 但知青们可以申请外出 购物, 在每天晚饭后也可以自行安排 活动。 在一师五团各连队, 经常会有篮 球赛、 下象棋、 样板戏、 革命歌曲演 唱等文艺表演,到农村去、 到边疆 去 就是当时较为流行的知青歌曲。 而农场里组织的两个月一次的电影, 则成为了整个农场的小型嘉年华。 在活动之外, 知青们还会千方百计 赋予活动更多的乐趣, 包括围绕 “吃”。 李国钧印象最深的是, 逢节日或连队有 活动, 伙房最忙, 大家总能分到满满一 碗猪肉, 足有 4 两重, 美餐一顿。 女知 青谢展平还记得, 每次活

8、动过后, 女知 青们总会合伙 “上街”, 步行 4 小时到 山外面的一个农村小摊档, 买回一些猪 肉, 回来之后几个人围着石头堆砌的炉 灶, 煮一锅肉汤, 当时她感觉到这是 人生最美的享受。高考点燃回家梦想开始于 1968 年的知青大规模上山 下乡, 中间也曾陆陆续续出现过有人 病退、 顶职, 甚至有人冒着被扣上 “逃兵” 帽子的危险而逃回了家。 1977 年恢复高考的信号传来, 激发了广大 知青的回家愿望。 最早一批赴海南岛的知青林嘉利 回忆说, 许多知青得知能通过高考回 家的信息后, 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开始了发奋学习, 农场里经常可以看 到挑灯夜战的人。 其实在那之前, 许 多知青都

9、有了要回家的想法, 却没有正当的渠道。 当时想要强行回家也是 可以的, 却没有人愿意做 “逃兵”, 考 大学被看做是最名正言顺可以回家的 路, 大家也就都抱着放手一搏的心理, 准备考试。 知青们回家的愿望被点燃之后, 一发不可收拾, 一时走不了的人, 也 变得心急如焚。 谢展平写给家人的信, 也从每月一封开始慢慢增加到每月两 三封, 信中的话题每次也都离不开要 回家。 谢展平说, 看着一个一个回去, 我真的感觉到看不到前景, 更不用说 人生的规划了, 当时只有一个希望, 就是要回城。 最终, 因为母亲的退休, 获得顶退回城的机会, 谢展平最终回 到了中山。 随着国家知青政策的调整, 这股 知青

10、返城潮一直持续到 1978 年前后。 之后没有返回家乡的知青, 大多数或 因婚姻、 或因工作留在了当地。艰难经历造就坚韧人生光阴荏苒, 转眼 40 余载。 当年日 夜奋战在一起、 后来却来不及说一句 再见的革命伙伴, 如今相约在中山共 叙当年。 当战友联谊会发出“相聚 伟人故里、 讴歌激情岁月 广州军区 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 (海南中瑞农 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5 周年纪念暨 战友联谊会” 的通知后, 五团知青战 友踊跃报名, 原本计划 200 人的聚会, 报名达到 549 人。 有的知青正巧腿伤 坐轮椅也来, 有的刚大病手术后需卧 床休息的也坚持到会, 有髙血压、 腰 腿疼的也硬挺参会。

11、 当晚的联谊会上, 阔别多年的知 青相遇时总是一愕, 继而拥抱、 喜极 而泣, 无数话语在心头, 却不知从何 说起。 演出时, 晚会第一个节目重温 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区 的知青怀旧 经典曲目。 当代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 兵团一师五团 36 个连队和单位的 36 面旗帜登场、 中山知青编排的大型舞 蹈“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 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 再现当年知青的激 情画面时, 台上台下近 600 知青的大 合唱, 将晚会推上第一个髙潮。 到场 的老知青们有向开场式敬礼的, 有热 泪盈眶的, 有使劲鼓掌的, 全体自动 起立, 场面壮观感人。 当晚, 一师五团知青自编自演的大 型歌舞晚会持续近 3

12、小时, 相聚伟人故 里、 共叙 45 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精彩演出、 难忘的战友, 让到会知青在 美丽的中山, 留下永恒的记忆。 曾经的青春不再, 在老知青们身 上留下的更多是诚实、 坚韧、 吃苦耐 劳的高贵品格。“有人曾问我, 这段 青春是有悔还是无悔, 我相信, 更多 应算是有得有失。” 如今已抱孙的谢展 平回想起人生的这段经历, 显得十分 坦然, 她认为用人生最美好时光, 去 承受这一段艰辛的经历, 失去的是青 春, 收获的是犹如兄弟姐妹般亲密、 情同手足般的革命战友情谊, 以及受 用终身的不怕苦、 不服输的坚强意志 和品质。 在她看来, 这就是一个永远坚强 前行的群体, 他们的名

13、字叫知青!当 代 表 广 州 军 区 生 产 建 设 兵 团 一 师 五 团 各 连 队 和 单 位的36面 旗 帜 登 场 时,到场的 老 知 青 们 有的敬礼, 有 的 热 泪 盈眶。记者 梁东麒 赵学民知青的文艺表演。宝峰四队谢展平在割胶。凌晨2点上山割胶,早晨7点收胶水。大家都在暗暗鼓劲争取多干活。艰难经历铸就坚韧人生海南中瑞农场中山知青追忆激情岁月核心提示He Xin Ti Shi前段时间,央视热播一部名为知青的电视剧,完整记录1969年至1979年间,全国近3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许多真实故事,这当中,也包括了从中山走出去的数千名下乡知识青年。曾经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

14、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当年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海南定安县母瑞山中瑞农场的549名知青,11月9日,相聚中山,共同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5周年。知青们在叙旧的同时,共同缅怀那逝去的青春年华。Lookk backk tok passionatek momentkNotk longk ago,k Thek Sent-downw youth,k ak hotk broadcastedk TVw playw onw CCTVw thoroughlyw documentedw truew storiesw ofw 30w millionw educatedw youthw fromw 1969w tow 197

15、9. w Afterw thewPeopleswRepublicRofwChinawwasw established,w inw orderw tow resolvew employmentw problemsw inw thew cities,w startingw inw thew 1950sw youthw fromw urbanw areasw werew organizedw tow movew tow thew ruralw countryside,w especiallyw inw remotew townsw tow establishw farms.w 549w educat

16、edw youthw reorganizedw inw thew 5thw Regiment, w 1stw Division, w Guangzhouw PLAw Productionw andw Constructionw Corps, w whow respondedw tow thew nationsw callw andw wentw tow Zhongruiw Farmw inw Muruiw Mountainw ofw Ding anw Countyw inw Hainanw Provincew forw contributionw gatheredw togetherw tow celebratew thew45wanniversarywandwcherishedwthew memoryw ofw lostw youthw onw Novemberw 9, w Zhongshan.Anw enlistmentw noticew leadsw tow passionatew daysAw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