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7508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第20篇《湖心亭看雪》ppt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十篇 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 绝 绝 F : 。 (2)拥毳 衣炉火 拥 : 。 毳 : 。 (3)雾凇沆砀 雾 : 。 _ 淞 _ 沆砀 :_ (4)强 饮三大白而别 强 F : 。 (5)莫说相 公 痴 相公 : 。 知识梳理 消失 穿着 鸟兽的细毛 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 白气弥漫的样子 尽力,勉强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从湖面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2. 通假字 余 拏 一小舟 通 , 意思 。 拏 桡 撑 (船 ) 拿 撑、划 3.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是金陵人 ,客 此 原

2、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2)名词用作状语 与余舟一 芥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小草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客人 客居 5. 一词多义 是日 更 定矣 。 _ 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 。 上下一 白 。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 _ (1)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还 (2)白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二、关键句子翻译 1.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 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 (湖上 )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 3.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014南昌 )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 (和他们 )道别。 三、内容探究 1. 刘勰说 :“句有可削 ,足见其疏 ;字不得减 ,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炼 ,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2014长春 ) 答 :看雪的背景 :雪大 ;雪下得时间久 ;天气寒冷 ;环境寂静 (静谧 ;幽寂 ;肃杀 )。 2.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2014

4、南昌 ) 答 :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 ;天地一色 ;万物渺小。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3. 阅读课文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 ,说一说 “ 痕 ”“ 点 ”“ 芥 ”“ 粒 ” 四个词好在哪里 。 ( 答 :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 ,于微观中显出宏观 ,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 。“ 痕 ” 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 ,“ 点 ”“ 芥 ”“ 粒 ” 写出了亭子 、 舟 、 人的渺小 。 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 ,突出了视觉的移动 ,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 ,人物的渺小 。 4. 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借舟子之口

5、说“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里“痴”的含义是什么? ( 答 :作用 :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 分暖色 ,使文章富有波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含义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5.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一语 ,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试结合语境 ,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 ( 答 :与 “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相互映衬 。 前者借 “ 客 ” 偶遇知音的惊喜 ,赞美作者之 “ 痴 ” ;后者借舟子之口 ,说 “ 客 ” 之 “ 痴 ” ,为作者之 “ 痴 ” 找到 “ 同调 ” ,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6、 。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不但在 “ 客 ” 那里引起了共鸣 ,也通过他与 “ 客 ” 的 “ 合鸣 ” ,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 “ 痴 ”的精神的感染 ,让他若有所悟 ,若有所思 。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余音袅袅 ,令人回味无穷 。 四 、 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 江雪 描写的也是雪景 ,也写到人的活动 ,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 ( 答 :在描写手法上 , 湖心亭看雪 主要使用白描 ,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 江雪 主要使用烘托手法 ,景为人设 。 在表达的情感上 , 湖心亭看雪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 江雪 表达了作者

7、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金题演练 二、 (2016预测 )阅读 湖心亭看雪 ,完成 1 4题。 (15分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 (1)雾凇 沆砀 ( ) (2)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 ( ) (3)余 强 饮三大白而别 ( ) (4)莫说相公 痴 ( ) 白气弥漫的样子 还 尽力,勉强 痴迷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1)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上 (比较清晰的 )影子,只有 (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 (2)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情 (于山水 ),还有像您一样 (甚至比您更 )痴情 (于山水 )的人呢! 3. “湖上影子 ,惟

8、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联系文章写作背景 ,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表现了何种感情。 (4分 ) 【解析】 作者在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 “ 一痕 ”“ 一点 ”“ 一芥 ”“ 两三粒 ” 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一种 “ 渺沧海之一粟 ” 的人生情绪。宁静之中,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清高自赏、茫然无奈的愁绪。 【答案】 作用 :生动地表现了雪中西湖空旷寂寥的情景,突出了“上下一白”。感情 :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4. 作者写雪景 ,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 ,多余吗?为什么? (3分 ) 【解析】 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作者写这么一个镜头就是为了从侧面表达西湖的景色吸引人,而且使整个画面生动、开阔。当然,如果考生有自己 独到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但要用充足的理由进行论述。 【答案】 示例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西湖雪景的奇特和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