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民营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749415 上传时间:2018-03-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利贷-民营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利贷-民营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利贷-民营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利贷-民营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利贷高利贷- -民营民营地下地下钱庄的危险现象钱庄的危险现象今天若到浙江温州、广东东莞和佛山去调研,你会看到十分惊恐的景象:激流之中,一群 又一群的“溺水者”百般挣扎,呼号连天。而在岸上,又有数群人围观,他们有的在激烈 地争论是否要施以援手,有人则拿出各种款式的“救生圈”,做出援救的种种姿态。关于要不要救的声音,基本上来自长江以北的政学两界。他们认为,这是高利贷者们 咎由自取的末日,凭什么要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他们?而且,即便是救了,也没有一分钱会 落到实业者的手中。持这一观点的人真应该到现场去看一看。据我的观察是:资金危机从根本上来讲是实 业的危机,高利贷只是“岸床变窄,水位抬高”的结果呈现。

2、试以温州为例。在这一地区,高利贷的历史几乎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一样悠久。此地是 中国个体私营经济最早的萌芽地,早在 1984 年就出现了第一家民营钱庄,它的木牌子只挂 出一天,就被当地政府以“不符合中央政策”为由给强行摘下了,从此,钱庄转入地下。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民营企业在信贷上所遭遇的窘境可以用三个百分之七十来形容:他们 解决了百分之七十的就业人口,可是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企业得到过银行的贷款,而这些贷 款中有百分之七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贷。所以,长久以来,“非法借贷”和“短贷长投” 是一个普遍而危险的现象。温州高利贷第一次爆发重大危机是在 1986 年,发生了死人和逃亡的“抬会事件”, 最终政府以

3、抓人和处决“会头”的方式进行了弹压。1993 年的通货膨胀时期,又出现过一 次。其后十四年时间,高利贷一直存在却未出现重大危机,而浙粤等地民营企业能够迅速 壮大,与这里有一个活跃的民间金融环境有很大干系,一个最显著的事实是:在 1990 年代 后期到 2004 年的历次宏观调控中,浙江和广东的民营企业比其他地方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抗 风险能力。你只要走进温州就会发现,此地民众对高利贷者并非象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咬 牙切齿”,相反,其游戏规则一直比较规范在中国历史上,民间信用从来高于政府信 用从干部到教员,很多人及家庭都有参与民间借贷的传统。高利贷再一次拉响危机的警报,是在 2007 年。原因是:民营

4、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地下钱庄市场的规模已经与之不能匹配,所以,当经济环境过热,政府以信贷控制的方 式进行调控时,资金需求量在极短的时间内猛然增加,导致地下信贷市场的利息水涨船高, 而各企业为了获得“救命钱”,不得不饮鸠止渴,甚至进行了极其危险的“信贷互保”, 这就发生了“倒一家,垮一片”的可怕景象。2007 年到 2008 年,在浙江的温州、绍兴地区相继发生了大型民营企业连环倒闭风波, “飞跃事件”和“纵横事件”轰动全国,当时政府参与解困的办法是:以土地注入的方式, 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帮助企业进行重组。幸运的事情随即发生,进入 2009 年之后,房产 市场反弹火爆,最终,政府、银团和企业

5、通过土地性质的改变及出售转让,集体解套。那么,今天,我们的手里是否还有这样的“救生圈”?先说中央政府。温总理日前相继亲赴温州、广东两地,表明了支持和援助的态度,甚 至传出央行通过再贷款 600 亿元的方式“火急救温”这一消息后来被否认。10 月 12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推出了减半征收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中央政府的积极姿 态当然是让人欣慰的。不过,我们从改革史的角度看来,三十余年以降,历次民营企业发生危机,从来没有一次是靠中央政府的政策获得解救的,此次,恐怕也难例外。所以, “放松银根”难以立见成效况且,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与“银根”无关。再说地方政府,要象 2007 年那次一样,用

6、土地来解决问题,难度也在增加,其一,地方债 务平台已从三年前的 2 万亿元增加到了十万亿元,宏观持续吃紧,很多县市政府已“自身 难保”;其二,连续 20 多个月的房产打压已让土地价值大幅缩水,内需转旺谁能预测?三说商业银行。用行政性手段和窗口指导的方式“逼迫”银行给溺水者发“救生圈”, 显然是不可靠的,银行从来只干“锦上添花”的事情,从本质上,他们确乎没有这样的义 务。而且,银行如果完全听从政府,那么“商业”两字已可以直接去掉。四说企业自救。溺水企业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是外贸依赖度需要下降,这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而且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最好 的时间点是在

7、产销两旺的上升时期。还有人提出两招。一是利用这次危机,全面整肃东南沿海的高利贷市场,多抓几个 “吴英”出来“杀一儆百”,这招不是不能用,不过它最终的结果将是“杀百儆百”。二 是让那些劳动密集型和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在风暴中“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之手”来 完成转型的任务,这招也不是不能用,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谁来消化数以百万计的失 业者?难道再让中西部承担东部转型的代价吗?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溺水的是民营企业,受伤的是整个中国经济。对于正在激流中挣扎的溺水者来说,在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化创新的宏观目标迟 迟不能启动的大前提下,他们的命运很可能是非常可悲的,岸上的人手中,其实并没有 “救生圈”。眼下,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八个字是可靠的,那就是抓住现金,听天由 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