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74938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文化局关于“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课题研究报告是民族文化的富集之地,有 4 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境内有 22 个民族,其中有9 个世居民族、2 个独有民族,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民族文化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使的民族文化免遭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很好地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使民族文化的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十分显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创新力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随着我

2、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植根于大峡谷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文化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成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只有注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 推动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真正成功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基地。一、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一)民族传统文化概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州各族人民不仅共

3、同开发、保卫祖国的疆土,还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诗歌、音乐、舞蹈、神话、传说、民俗、民居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内容包含了创世、天文、地理、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等。由于地处边境一线,自然环境特殊、交通闭塞等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缓慢,形成了同内地及其它边疆民族地区许多不同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保存比较完整。由于各民族都没有文字(傈僳文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种外国传教为传教需要侧创立的拉丁字母文字,历史仅百余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宗教和非宗教文化的渗透,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

4、展,民间老艺人的过逝而逐步消亡。再加上外来的非教堂文化冲击,网络文化的红火,各种版本的音像资料进入寻常百姓家,又紧靠缅甸,傈僳、独龙、景颇等民跨境而居,边民往来频繁,为外来文化的传入和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地方边民吃的是进口米、穿的是西装、唱的跳的是外来歌舞、听的看的是外来的广播和电视,迫使很多地方传统文化被冷落,民族传统文化消亡速度日益加快。(二)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现状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我们组织专门的工作组,搜集整理了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十大集成,并先后出版了傈僳族创世纪 、 傈僳族民间故事 、 普米族民间舞蹈集成 、 怒族民间故事集成

5、等书,做了大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21998 年2002 年开展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艺人调查及命名,对全州 300 多名民间艺人作了调查,撰写了调查材料 70 余份。向省里申报美术艺人 8 人,被命名 6 人;申报音乐舞蹈艺人 13 人,被命名 9 人。32004 年至 2005 年 5 月,根据全国全省的统一要求和布署,对全州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 249 个项目列为县级保护名录( 其中贡山 70 项、福贡 42 项、泸水 77 项、兰坪 60 项), 229 项公布州级保护名录,推荐申报了省级保护名录 135 项,批准列入云南省非物

6、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 17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0 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3 人。4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傈僳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20072008 年由州文化馆牵头,采访了全州四县傈僳族聚居区的傈僳族老艺人 60 余人次,其中高龄艺人 20 余人次,收集各类傈僳族民歌 170 余首,录音 1170 分钟,录相 1068 分钟,拍摄图片 1600 多张,形成了傈僳族民歌手稿 87 份,傈僳族民歌成品 87 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 130 单曲(带唱词字幕 ),艺人小传 42 份,搜集傈僳族民间乐器 14 件。在此

7、基础上出版了 650 页的傈僳族民歌集 ,为我州科学化、规范化、永久化的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5从 1990 年开始,我们每年在一个乡镇举办一届旨在展示和发掘当地民族文化的乡级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至今已在 18 个乡镇举办了 18 届。乡级农民业余文化汇演的举办,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为专业文艺团队提供了一批进一步提升并搬上舞台的艺术创作素材,也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骨干,激发了当地群众承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当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的自觉意识。6大力组建和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目前,全州 260 个行政村和社区,共建立了

8、168 支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他们立足当地自编自创自演,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为当地村民演出,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7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团。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都很重视民间艺术团的发展,特别是传承民间技艺、民间绝技并进行市场化动作的艺术团,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泸峰艺术团(传承上刀山下火海绝技) 、大南茂民间艺术团(传承傈僳族多声部合唱和傈僳民间三大调) ,为他们创造对外展示和演出的机会。8充分利用社会名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努力探索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的途径。著名词作家陈哲先生出于对普米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在兰坪他办了普米文化传承点,培养了一批年轻

9、的普米族民间艺人,并在兰坪县城开办了一个以宣传、展示普米文化为主的土风茶楼,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展示、弘扬并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对此州县文化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予以积极地支持。9积极利用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这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省级的“三个一”展演、新剧节目展出演的机会,州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创作编排了诸如峡谷神韵 、 母亲河 、 傈僳人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参加省里的展学演和赛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还有如哦得得 、 大小调 、 傈僳欢歌等一批优秀作品被传唱到国内国外和港台地区,傈僳、普米、那玛民歌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盛典”展示后被录入“中国民歌博物馆”

10、。普米族的跳龙在国际旅游节中跳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傈僳的多声部合唱多次登上了国家级的电影节和国际合唱的艺术殿堂,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惊叹和高度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各种场合的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在国际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提高了声誉。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先后到日本、泰国进行交流和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几千年来,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澜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等艺术和技术以及各种礼仪、风俗、民族体育活动等,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成为各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加凝聚力的

11、纽带,而且成为各民族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桥梁。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日益增强,随着科技手段和文化传媒的日新月异,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投入没有一定的合理比例,业务经费得不到保障;二是一些干部缺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重视自然资源开发,忽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民族民间文化损毁、消亡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在消亡,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民居建筑群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

12、人,一些传统技艺由于依靠口传心授而长久流传,由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年事已高,这些民间技艺往往因老艺人的离逝逐渐消亡;四是缤纷浩瀚的民族民问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留传于民间,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专门人才、管理手段和经费,文化资源的流失情况更加严重,收购、倒卖、盗卖民族民间文物珍品,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各种商业操作,使这些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使某些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发生严重变异,甚至出现一些损害民族感情和尊严的事情;五是大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保护经费不足;六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在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第一,文化产业

13、因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从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尚处于培育阶段。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是市场发育层次低、消费群体小、消费能力弱。由于我州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构建起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能够承载文化产品营销的消费需求市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经营项目和经营企业,但经营规模小、营销档次低,加之人才缺乏、制作成本高、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列化、规模化的文化艺术产品,家庭作坊式的经销方式占了很大比重,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难度相当大。第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文化事业的繁荣作为基础的,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制约,我州

14、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十分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部分几乎完全靠省里支持和补助,以至发展缓慢、依赖性强,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人才难举,特别缺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市场营销人才。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第三,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中央和省制定的相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难于兑现;二是没有形成适应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文化部门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社会供血严重不足,产业起步艰难;三是缺乏精品艺术产品、知名文艺人才、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三、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保护

15、与发展的相关对策在世界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已成为人类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之举。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尽管如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和浩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着破坏和毁灭,不少濒临绝境的民间艺术品种和文化表现形态正亟待抢救和保护。对此,我国政府自 1990 年以来,连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和管理办法。2003 年初,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与此同时,我省还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这些无疑

16、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得当、利用得好,则可造福于民;反之它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淡化直至湮灭。因此,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紧迫感,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时代步伐,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民族发展的现实服务。但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列,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我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采取利用民族节日、宣传车、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各级人民政府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给人员、给编制、给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