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749034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假日生活假日生活2017年 7月 29日 星期六7 7五百里建设中的六安茶谷,已经成为大别山中一道醉美 的风景!慕名来到了六安古城,我们走进了山水之间建修茶谷只为媒我们将探访“茶谷”的入口处,选在了其东大门舒 城县舒茶镇。1958 年 9 月 16 日,毛泽东亲临视察,并号召 “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 。舒茶之名由此传遍全国。而 最后一站为裕安区的独山镇, “六安瓜片” ,世界上最好的绿 茶,其主产区及核心区就在这里。 “所谓茶谷 ,当然首先指的是其自然属性。 ”六安市委 常委、政法委书记高斌,一边引领一边释疑, “六安地区是我 国重要的茶叶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 出一

2、批声名远播的茶中精品,被称为五朵金花的六安瓜 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等,就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这可是我们的一个大产业,相信通过这轮建设 与整治,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 “2014 年 5 月,时任六安市委书记、现任安徽省委常委 的孙云飞,提出建设六安茶谷项目,则是经过长期调研、思 考并集体讨论后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其目的就是要以此为 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战略! ”高 斌又补充说。 据六安市农委主任赵权介绍,茶谷规划面积 6000多平方 公里,人口160万;涉及5个县区、48个乡镇,两个风景区,6 座水库;主干线总长260公里。三年来,六安茶谷建设围

3、绕总 体目标,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00多个,投资近70亿元,早期收 获已非常可观。这里不仅是茶叶谷,而且是生态谷、旅游谷、 富民谷碧水清风绕翠微来到舒城县“河棚镇茶文化主题公园” ,眼前的风光令 我甚为吃惊。即便与城市里的某些公园相比,也毫不逊色! 客观地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在这样的地方是不稀奇 的;可是,公路两侧,大街小巷,村头庄尾能有如此干 净、整洁、清爽的环境,实在难能可贵。 依山势而建造的这一“主题公园” ,主要分为人文景观 和自然景观两部分。前者有茶文化展示区、休闲体验区、茶 叶制作加工区,后者为茶园观光采摘区。 河棚镇位于舒城西南山区,是“舒城小兰花”的主产区 之一。近年来为了改

4、善生态环境,他们植树造林,防治污 染,使脏、乱、差现象得到很大改善,山乡面貌焕然一新。更向游人添美景纵横数百里的六安茶谷,原本就是一方极为诱人的旅游 胜地。光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就有 16个,还有天堂寨和万 佛湖两个 5A级。 有趣的是,茶谷建设不但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 且有些项目自身也成了“旅游景点”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即是一大批“茶谷小镇” “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 。 霍山县的大化坪“茶谷小镇” ,镇上方为大别山第一高 峰海拔 1777 米的白马尖,下面不远处即是佛子岭和白 莲崖两大著名水库。 “霍山黄芽”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正好都 在这里。近年来,大化坪镇紧紧围绕“徽韵茶风

5、”的定位, 先后实施了沿河风景带、陆羽茶文化广场、茶香书屋、茶博 馆等工程,初步形成了面积达 2.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 6000 人的集镇格局。如今的大化坪镇茶香特色越来越浓, 茶文化已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为“旅游景点”的还有许多经过改造的茶园。金寨县 “西茶谷主题公园” ,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场所:蓝天之下, 绿水之间,随山就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望无际 境内有旅游码头,吊桥,亲水栈道,库钓浮台;环山步道, 休闲长廊,亭榭,山头林间观景平台及农家乐等。这是一个 集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谷 景点。该村年旅游观光人数也由此增加至约 1万人次,实现 旅游综合

6、收入300万元。农家借势好腾飞“茶谷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引 导和帮助农村人口增收、脱贫、致富。 ”三年前,六安市市 长毕小彬提出的这一目标,而今已初步实现。市茶谷办提供 的阶段性成果显示,茶谷区域内农民人均年增收 1000 多 元,近 3年来有 13万多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六安地区也是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截至 2013 年 底,仅农村贫困人口就超过 22 万。自从茶谷建设展开以 后,形势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其一,茶产业得到超常规发展。茶农人均茶叶收入从 2014年的 3000多元增至 2016年的 4000多元,增幅达 25%。 其二,就业渠道向二、三产业拓宽。有些农

7、户则利用 “茶谷小站” “茶谷小院”等场所,办起“农家乐” ,发展旅 游业。金寨全县有近 5万人在做此类工作。 其三,外界帮扶力度空前加大。制作“六安瓜片”的龙 头老大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农和扶 贫方面,每年支出累计超过 1000万元。 六安茶谷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 建修茶谷只为媒,碧水清风绕翠微; 更向游人添美景,农家借势好腾飞。 我们相信,六安今天的绿水青山,必定迎来明天的金山 银山。 上图:位于茶谷核心区的九月生态农业观光园。 资料图片革命老区安徽六安 茶图难写风光细沈兴耕“首长要给某个团发电报, 内容 是 明日到什么地方 , 那我就把这 个翻译成电文。明 是 2494,

8、日 是 2480,到 是 0451” 今年 95 岁高龄的老兵王宗如, 曾是八路军 120 师的一名战士, 一说起译电来, 立刻来了兴致。数字 就是语言王宗如老人站起身子, 缓缓地 从抽屉里寻出一本用布包的书来。 他小心翼翼地把布掀开, 一本边已 磨得起皱的泛黄书籍映入眼帘, 书 的正上方, 用楷体写着 “标准电码 本” 。“这书可不容易, 那会儿条件艰 苦, 不能铅印, 这书是用石头印出来 的。 ” 老人用手拭了拭书的封面, 如 同一位虔诚的信徒, 翻开了这段尘 封 80年的历史。 王宗如 1937 年在河北老家入 伍, 成了一名民兵。第二年, 他被调 入 八 路 军 司 令 部 , 随 后

9、 加 入 120 师。在那个年代,“识字” 可是一项 了不起的技能, 王宗如的命运就此 改变。 老人喝了一口水, 清清嗓子: “那会儿政治部让写墙报, 我就写 了一份墙报在院子里贴出来, 通过 这墙报, 领导觉得我 有文化 , 就 挑选我当了译电员。 ” 王宗如介绍, 在那个年代, 译电员除了要有文化 基础, 还得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保 密意识。“我们先学的是明码。一天规 定记 20 多个字, 反复地记, 反复地 背, 不允许有一丁点差错。因为你 记错一个数字, 那很有可能就影响 到战局。 ” 王宗如敲了敲桌子, 像是 在给学员上课:“跟小学生学写字一 样, 先得把自己的名字会写了, 我的 名

10、字 王 是 3769, 宗 是 1350, 如 是 1172, 先把名字背会, 再学 其他的。 ” 这些数字怎么在译电机上体现 呢?老人一手捧着译电书, 一手比 划着, 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一个字 儿 4 个码,1 是嘀嗒,2 是嘀嘀 嗒,3 是嘀嘀嗒嗒。 ” 王宗如 1981 年退休, 但直到现 在, 他依然能脱口说出大部分汉字 对应的电码。老人说:“在路上看到 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车牌, 脑海中马 上不自觉地浮现出相对应的汉字 来。只是现在有的车牌有了字母, 有的车牌成了三个数字了, 明码成 了密码了! ”抄写 如同信仰太原最近持续高温, 王宗如老 人却依然穿着长衣长裤。他指了指 空调说:“当

11、兵留下了不能吹风的毛 病, 这空调呀, 就是个摆设! ” 抗战时 期, 他随部队转移,“也不脱衣服睡 觉, 腿上就长了虱子。晚上还要急 行军, 腿上老是痒痒, 后来就流了黄 水, 出了问题。 ” 王宗如虽然精神矍铄、 说话利索, 他的腿却在抗战岁月 中落下了毛病。 在王宗如的屋子里, 记者目光 所及之处, 堆满了一摞摞书刊, 以及 他用来抄书的各种本子。老人有一 项特别的爱好: 抄书。有的书正面 抄完了, 他再反过来在背面抄, 甚至 连报纸也 “不放过” 。 这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 “毛 病” , 老人笑着说, 革命战争年代的书 很珍贵, 又很难保存下来, 敌人扫荡 的时候, 他就把书给了当

12、地老乡藏起 来, 扫荡过后, 再找老乡拿回来。 就这样, 很多珍贵的图书和资 料得以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 王宗如又把这些极具历史价值 的书籍, 捐献给了晋绥革命纪念馆。“退休后, 我就每天开始看报、 读书、 做笔记。看到报纸上哪句话 写得比较好, 哪篇文比较实用, 我都 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在废纸的背 面, 然后给邻居们看, 给孩子们看, 希望对他们有用” 。 王宗如老人抽出一本抄得密密 麻麻的本子, 翻开一页, 如数家珍: “这本是我抄的关于 笑 的, 教人掌 握好心情。 ” 还有关于健身的、 关于保健的。 王宗如抄完之后, 再把这些东西一一 分类, 或赠与他人, 或自己翻看。知足

13、 更是家风“经常想到在战争年代, 行军的时候哪有什么热水, 觉得渴了, 看见 个河沟就赶紧跑过去扒拉两口水。 ” 老人两只手往嘴巴方向比划着,“手 一甩, 赶紧就去追队伍, 再不追就落 下了。 ” 那个年代过来的人, 分外珍惜 今天的生活。王宗如说:“每天都觉 得自己活得像在蜜罐里那样甜, 喝 口热水都觉得是件幸福事。 ” 有过对 比, 方知当下的不易。“我知道现在 很多年轻人爱发牢骚, 这也不好, 那 也不好。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要 管住自己, 想办法克服。子女们说 我总是回忆过去, 但我这一步比一 步好, 一直好到现在, 心里很满足, 有啥脾气可发? ”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经历过 9

14、5 年风雨的王宗如老人, 如今正是 这样一位睿智的长者。跟他聊天, 总能让人在只言片语间感受到一种 平和的气场。 62 岁的冉鸿芬是王宗如的儿 媳, 她总说:“我嫁了一个好男人, 还 遇到了一个好公公。 ”“我的老公公, 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 不谋一点私 利。我那会儿在医院工作, 公公来 看病都是悄悄地来, 生怕给我带来 不方便。 ” 冉鸿芬说, 公公就是自己 的道德标杆。 “本本分分做人、 踏踏实实干 事, 这就是咱家的家风。我们家姊 妹三个都是工人出身, 一辈子都在 工厂, 觉得挺好, 也不会和人攀比。 父亲说, 学会知足, 才是人生最大的 财富。 ” 王宗如的儿子王振杰如是 说。去年,

15、王宗如家被社区评为 “最 美家庭” 。 傍晚, 王宗如推着轮椅, 又出 来溜达。他指着街边飞速开过的车 辆牌照号码, 自觉对应起相应的汉 字来。“上了年纪容易老年痴呆, 我 这样就当是锻炼大脑了! ” 老人开着 玩笑, 身后的那轮落日, 将余晖洒满 了他的肩膀。八路军译电老兵王宗如 心中的电波永不消逝本报记者乔栋电报是利用电信号来传输文字、 图表、 照片等 的通信方式。电报加快了信息的流通, 是工业社会 的一项重要发明。 中国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 是由福建巡抚丁日 昌在台湾所建, 1877 年 10 月完工, 连接台南及高 雄。1879 年,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 大沽及北塘 之间架设电报线

16、路, 用作军事通信。1880 年, 中俄 伊犁交涉, 两国关系紧张, 李鸿章再以 “用兵之道, 神 速为贵” 为由, 得以获准开办电报总局。小贴士R请观看 右侧图片后 回 答 : 图 片 反映的是什 么 历 史 事 件?发生地 在哪里?参 加该事件的 主要人物有 谁?识图答 案 见 下 期, 详细解析可 关注微信公众 号N度生活 (搜 索: nd-life或扫 描二维码) 。重温党史横 2: 反腐行 动 的 形 象 概 括 : 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又 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 和腐败问题。 横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 力点。 横 6: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治 理贫困的指导思想。 横 7: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改进文风 的要求。 横8: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 志, 曾在浙江日报专栏发表的短论合集。 竖A: 习近平同志就做好关心下一代 工作重要指示中提到的精神, 内涵是 “忠 诚敬业、 关爱后代、 务实创新、 无私奉献” 。竖 C: 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