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748869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中国古代的跨海桥是怎样建造的?(?(组图组图) )-A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处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它就是洛阳桥。这是一座千年古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风景图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 1053 年)至嘉佑四年(公元 1059 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 1400 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 360 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现桥长 731.29 米、宽 4.5 米、高 7.3 米,有 44 座船形桥墩、645 个扶

2、栏、104 只石狮、1 座石亭、7 座石塔。洛阳桥风景图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

3、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桥风景图“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 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解放后,洛阳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旧桥,60 年代于旧桥西面又 架了一座新桥,供机动车辆行驶以减少旧桥的压力。近年,政府又拨巨资重修洛阳 桥,气派非凡。如今新旧桥并驾江上,连同新建的铁路桥,如三虹卧波,连峰齐美 ,十分壮观。古代是怎么建造桥墩的呢古代是怎

4、么建造桥墩的呢? ?洛阳江入海口江海交汇,风高浪急,波涛汹涌。要在大海上建桥墩,谈何容易呀,尤其是在 100O 年前的古代中国。当时没有水泥,更没有钢筋水泥可用,古代的建桥者们到底是怎么建造桥墩的呢?造桥者们在水底铺设了一道石基,沿着桥的纵线抛下许多石块,筑成宽 20 多米、长达 1 千米的水下石头长堤。单块的石头容易被海潮冲走,构成石基后,就不易被海潮冲走了。可这些石基如何来凝固成一个整体呢?造桥者们想到了一种“生物建筑法”,他们巧妙地应用生物物质来解决海底桥墩的凝固难题。原来,工匠们早就发现,海洋里生长着许多贝壳类动物,它们张着两片壳,一片壳可以自由闭合,另一片壳则粘接在岩石上或别的贝壳上

5、。它们是通过分泌一种黏性物质,将自己的一侧贝壳粘连在岩石上的。一旦固定后,就不再会分离了。它们以此来固定自己,防止被海潮卷走,这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一种手段。贝类生长繁殖迅速,经过不断的堆积后会在桥基和桥墩周围形成密密麻麻、结结实实的“贝壳水泥”,不仅把桥墩和桥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也把海底的桥基凝结成一个整体。根据这种生物学原理,建桥者们在桥基周围放养牡蛎,让它们生长、繁殖,分泌黏结剂,以此来固定桥墩。这种非常科学的建桥方法,就是今天来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洛阳桥建成 100 多年后,我国古代的建桥者又在福建晋江海湾建造了一座更长、更雄伟的跨海大桥安平桥。安平桥比洛阳桥长得多,桥长是后者的 4 倍,桥墩达 300 多个。这个巨大的海上造桥工程,也应用了生物物质来建造桥墩。自 1053 年洛阳桥建成以来,近千年过去了,洛阳桥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海水腐蚀着它,海潮冲刷着它,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横跨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