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742328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及用途。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和健康;重点:分布及影响因素;目的:控 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 研究特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预防的观点,多因论的观点,多概率的观点。 研究方法:1)按设计分类:观察性研究(描述性: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 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眼睛,队列研究。 )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2)按任务分 类:个案调查,爆发调查,专题调查。 用途:探究病因或影响因素,预防疾病与评价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疾病的监测,揭示疾病 的自然史,卫生行政卫生决策和保健工作。2.偏倚的分类,控制及应用。 分类:1)选择偏

2、倚,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研 究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分为:入院率偏倚;患病率发病率偏倚;检出征候偏倚;无应答 偏倚;志愿者偏倚 2)信息偏倚,在收集研究人群的暴露和结局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 其结果是歪曲暴露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分为:互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 露怀疑偏倚;归类错误偏倚。3)混合偏倚,研究某种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由于某个既 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者苦啊发了所研究 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控制:1)选择:选择论据强度大的设计方案,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 多重对照,随机化的原

3、则 2)尽可能采用盲法,采用客观指标的资料,采用调查技巧避免 回忆性偏倚,严格质量控制 3)限制,配比,随机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标准化的 分析。3.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比较。 (定义,特点,优缺点,选择)类型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概念将特定的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与某可疑 因素或者按照暴露的程度不同分为两 组或者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 较两组或者多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 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和发病率有 无因果联系及联系的大小的一种观察 性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的有无分为两组, 或有研究疾病人群作为病例组,不患 有该病的对象对位对照组,回顾调查 两组人群过去某个因素的暴露情况, 比较两

4、组人群在疾病发生之前有关可 疑危险因素的暴露差异。特点1.属于观察法 2.设置对照组 3.由因到果 4.研究暴露因素疾病的因果关系1.属于回顾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2.设置 对照组和病例组 3.由果溯因 4.结果分 析选择暴露组:特殊暴露组(职业人群和特 殊暴露人群) ;一个地区的全部人群或 者其样本;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组:内对照(选择一对象人群, 将其中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的对象分 出,称为暴露组,其余的为非暴露组) ; 外对照(职业人群和特殊暴露的人群 常需要在该人群之外去寻找) ;多重对 照病例组(诊断可靠;病例要有暴露因 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一般人群(被研究的总体人群

5、中的 全部病例或者随机样本人群中的全部 病例)医疗单位(门诊和住院的病理, 基于医院的病人研究) 对照组(候选对象来自产生病例的总 体,若发现疾病,则作为合格病例组 研究对象):研究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病例;医院中的 其他疾病的病人;亲戚,邻居,同事, 同学等;对照不患有与所研究疾病相 同已知病因的疾病。优点1.资料可靠 2.可直接获得研究人群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3.有助于了解研究人群 疾病的自然史 4.可研究一种暴露因素 与多种疾病的关系1.省时省钱,易于实施 2.不需要从多研 究对象,往往罕见病并检查病因唯一 可行的研究方法 3.既可以检验有明确 假设的危险因素,又可以探知未

6、知危 险因素 4.对慢性病可很快的做到对危 险因素的判定。缺点1.不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的病因探究 2.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 各样的偏倚 3.研究费时费力费钱 4。准 备工作繁琐,设计工作要求严格,特 别是暴露人年的计算1.容易出现回忆偏倚 2.外部变量的控制 可能不完全,混杂因素不好控制 3.选 择对象时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 4.暴露 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难以判断 5.没办法 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发生率 6.不适于研究人群中的暴露比例很低的 因素,不容易计算暴露和无暴露人群 的发病率,只可以计算 OR4.三级预防的分类及各自的内容。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者初级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

7、之前,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 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加强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 的根本。包括:健康促进(基础,核心)和健康保护。 二级预防:疾病的潜伏期为了缓解疾病的发生采取的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核心) ,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在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防止病人的伤残和促 进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 疗。5.临床试验的内容,三项原则,三要素。 内容:是一种前瞻性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择一种药物或者疗法作为干预措施,选 择一定条件下的病人作为收拾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8、,干预组给与干预措施,对照组 不给与,最后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 三要素:研究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三原则:设置对照,受试对象的随机化分组,盲法。6.潜伏期的意义。 1.判定病人受感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者医学观察 期限,3.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7.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判断人群易感性的高度需要依赖人群中易感个体的易感状态,取决于这个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及集体的免疫程度。 升高: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的死亡。 降低;计

9、划免疫,传染病的流行,隐形感染。8.诊断试验和筛检的目的,评价,原则和常用指标。 目的: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病人 2.筛检疾病的危险因素,保护高危人群 3.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检测 原则:1.筛检的目的是当地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3.进 一步确诊的方法和条件 4.该病的自然史明确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5.预期有良好的筛检效 益。 评价:1.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一致性,似然比,预测值,约 登指数)2.可靠性(变异系数,观察一致率或符合率,卡帕值)3.真实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关 系9.传染病爆发的类型和环节。 爆发类型

10、:1)同源爆发:感染者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者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2)连续性爆发:致病性病原体从一个易感者传至另一个易感者体内,并不断形成新的感染 者的过程。3)混合性爆发:同源爆发和连续性流行的结合型,开始表现为同源爆发,而后 通过人与人接触而继续流行。 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0.病因的推论步骤与统计学的联系。 步骤: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因果推断 建立假设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类推法,排除法,共变法 联系:1)人为联系 2)间接的联系(间接虚假联系,间接病因联系)3)因果的联系(联 系的强度,联系的时间性,联系的重复性,联系的合理性,分布的一致性,剂量和反应关 系,实验证据,研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