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季淮军系统表陈悦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51KB
约14页
文档ID:35728768
清季淮军系统表陈悦_第1页
1/14

清季淮军系统表陈悦清代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崛起的淮军,是此后30 余年中国国防上的重要支柱,由于淮军的编制独特,营头众多,为便于大家检索,现依据《晚清兵志》、《淮军志》、《淮系人物列传》等资料将其整理如下一、亲军亲军最早的构成分为两支:督标亲军、抚标亲军1、两江总督督标亲军淮军初创时,曾国藩出于加强淮军这支新生军队的战力期间,从自己湘军亲兵中抽调2 营,作为“赠嫁之资”拨入淮军两营营官分别为韩正国、周良才,由韩正国统领该2 营属于淮军赴援上海时的13 营骨干, 1862 年 9 月韩正国在七宝之战中与太平军奋力作战,伤重不治,所部由黄元良接统周良才所部后另立为淮军良字营,脱离亲兵序列1864 年 1 月 2 日,周良才所部良字军又改归程学启指挥,编入开字营序列黄中元管带的原韩正国营亲兵后扩编为正、副2 营,营官分别为黄中元(正营)、吴胜清(副营),参加了嘉定、四江口、江阴、无锡等战1865 年被李鸿章调拨归杨鼎勋部统带入闽,归入勋军序列2、江苏巡抚抚标亲军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以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的名义在安徽招募的2 营亲兵,也属于淮军早期赴援的13 营主力,营官分别为李鹤章、李胜。

1863 年,抚标亲军扩充至3 营,由李鹤章统领,营官分别为周盛传(由哨官提拔)、李胜、颜邦桂后李胜营单独列为胜字营,脱离亲军序列另增加张绍棠1 营,听李鸿章弟弟李昭庆指挥1864 年 3 月,抚标亲军扩充至5 营,仍由李鹤章总统其中张绍棠2 营随李昭庆攻打嘉兴,颜邦桂1营攻打宜兴,李鹤章自率周盛传、余思枢2 营攻打常州常州攻克后不久,李鹤章因受诸将排挤,以旧伤复发为由去职回籍1864 年 7 月,抚标亲军的周盛传、卫汝忠2 营改为传字营,后驻守江苏溧阳,列入盛军序列抚标亲军的余部扩编为6 营,由李昭庆统率,后李昭庆奉调剿捻,亲兵由张绍棠接统1866 年 10 月,吴殿元率抚标亲军1 营驻防徐州城外,张绍棠率剩余5 营仍驻守江宁1866 年 11 月 9 日,李鸿章随带亲兵3 营驻防徐州1867 年 11 月 12 日,李鸿章将亲兵马队周有材部编入唐仁廉部仁字军1868 年 12 月 23 日,李鸿章带亲兵2 营赴湖北出任湖广总督1870 年 8 月,李鸿章因出任直隶总督,将驻防各地的抚标亲军共计8 营全部调往直隶1870 年 11 月,李鸿章命亲军马队徐邦道部2 营赴陕,归入刘铭传部铭军序列。

另由叶志超率亲军马队 3 营驻扎保定1872 年 10 月,铭军将领刘盛藻赴陕接任铭军统帅,李鸿章拨给亲军2 营,列入铭军序列,亲军余下的 1 营驻守天津除了上述两支大系统外,亲军序列内还有下属一些分支:3、亲军护军营1863 年 6 月由李昭庆在安徽招募赴沪,负责拱卫淮军大营 后由郑海鳌统1 营驻防上海凤凰山, 1872年 7 月裁撤另 1 营由朱开泰统领驻守常熟,归入淮系树军序列剩余1 营由曹仁美统领,后赴闽随郭松林松军序列北洋海防建设开始后,由张文宣统带2 营驻防旅顺,后移防威海刘公岛4、亲军炮队共有 2 支其中开花炮队建于1863 年,由刘玉龙和洋员备雷统领,参见过常州、长兴等战,多随淮系开字营行动 1865 年以后驻防江宁下关, 1880 年归入吴长庆庆军序列亲军炮队另一支是洋炮队,1864 年 5 月常州之战后,常胜军解散,所余火炮及士兵600 余人被李鸿章编为洋炮队,由罗荣光统带,驻扎苏州城外浒关,1870 年调至天津驻防大沽炮台,扩编为1800 人5、亲军忠字营原为太平军, 1862 年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与董正勤归降李鹤章,所部编为忠字2 营,由 2 人分任营官 1866 年 7 月扩编为正、副、左、右4 营,剿灭捻军后裁撤。

6、亲军水师营1862 年建立 1 营,由周兴隆任管带剿捻时扩编为2 营,管带分别为符国华、郑国谟,剿捻胜利后裁撤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1880 年建直隶总督督标水师亲兵营,由徐耀廷管带二、开字营淮军初创时由湘军曾国荃部抽调2 营皖人军队所成,是淮军早期赴沪13 营主力之一,正营营官程学启,副营营官何安泰1862 年 8 月新桥之战时,新增王永胜营,扩编为3 营 9 月四江口之战时,扩编为6 营 1863 年由增加后营,共计7 营1864 年初,练开花炮队,由陈忠德统领后淮系介字营、良字营编入,全军扩编为9 营3 月攻打嘉兴时,程学启、何安泰阵亡,开字营由王永胜统帅5 月攻克常州后扩编至10 营1866 年,开字营 10 营北上剿捻1867 年 10 月,淮军整休,李鸿章将开字营军队一分为二,分别编入鼎军和勋军序列除开字营本身外,曾受开字营统领指挥或隶属于开字营系统的军队还有:1、奇字营又称奇军原为江苏巡抚薛焕在湖南招募的湘勇,由刘士奇(湖南凤凰人)统领,编为正、副2 营,用于驻防上海淮军抵达上海后,被李鸿章收编1863 年 2 月 14 日太仓之战时,奇军被派归程学启指挥,列为开字营系统。

攻打昆山时,奇军新增谭正武 1 营,变为 3 营1864 年 3 月攻打嘉兴时,奇军扩充至8 营1866 年,奇军北上剿捻1867 年,李鸿章亲率奇军8 营由徐州赴周家口, 6 月,由沈宏富(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祖父)接统奇军 8 营10 月 29 日,李鸿章将奇军8 营并入郭松林部,列入武毅军系统2、华字营淮军援沪时,吴毓芬(字伯华)在营务处经理钱粮,1862 年冬成立华字正营,加入战斗1863 年,华字营新增炮队1 营,扩编为 2 营,炮队营官(华字副营)吴兆楣遂并入开字营序列1864 年 1 月 7 日,收降太平军陈占榜、余嘉鳌部,编为华字左、右2营 3 月攻打嘉兴时,新建罗义胜水师 1营,扩军为 5 营1864 年 4 月华字营调往江苏溧阳驻守,7 月移扎长兴夹浦口, 9 月攻克湖州1865 年 4 月 17 日,华字正、副、左、右4 营赴扬州接防1867 年,由孔昭右统领华字3 营北上剿捻,余部仍驻守扬州1868 年,吴毓兰(吴毓芬之弟)部华字营擒获捻军首领赖文光同年,裁孔昭右部3 营、吴毓兰部 2营剩余的 2 营华字营仍驻守扬州,由吴育仁统带,又称仁字营1894 年朝鲜事起,华字2 营被派往朝鲜增援叶志超部,乘坐的“高升”号商轮在朝鲜丰岛海面被日本军舰击沉,士兵大多罹难。

3、良字营淮军亲军副营营官周良才率军入沪后,1862 年因故请假离队, 1863 年归队后自立良字营1864 年拨归程学启指挥,并入开字营4、垣(介)字营原为曾国藩所募湘军,淮军初创时拨入淮军,是淮军赴援上海的13 营之一 1862 年 9月统领马先槐去职,改由符信统领,更名为介字营1863 年 3月并入开字营三、铭军铭军的前身是刘铭传在合肥西乡所办的团练,由李元华统带1862 年 2 月被李鸿章招至安庆加入淮军,称铭字营,是为淮军最初的13 营之一 1862 年 4 月赴沪与太平军作战,当年底又由合肥新募2营,扩编为 3 营1863 年 8 月,淮军进攻江阴时,铭军已有正、副、左、右、前、后共6 营,另有水师2 营 9 月 20日攻打无锡时,铭军已扩充至9 营,由刘铭传、刘盛藻(刘铭传的族侄,曾为刘铭传的私塾老师)、唐殿魁分别统领,由赵宗道总理营务12 月 15 日,攻打常州时,并统骆国忠部忠字2 营、荣字 2 营、桂字 1 营1864 年 5 月 16 日,攻克常州后,铭军计有步队10 营,水师 2 营 12 月,铭军北上剿捻,李鸿章命唐殿魁新募 6 营,编为铭右军,刘盛藻统领原铭军步队5 营,称铭左军,刘铭传统剩余5 营,为铭中军。

1865 年,处于剿捻战争需要,铭军新募5 营马队,由陈振邦统领1867 年,铭军在湖北大败,唐殿魁等阵亡4 月,淮系树军统领张树珊阵亡,李鸿章拨树字军6 营归入铭军序列1868 年,铭军共有马队5 营、步队 24 营分为唐定奎(唐殿魁的5 弟,现代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是唐定奎 3 兄的后裔)右军6 营、刘克仁中军 5 营、刘盛藻左军5 营、亲兵 2营,兼树军 6营,另有水师2 营4 月,马队统领陈振邦阵亡,所部马队4营并入盛军,另1 营于 12 月 23 日裁撤步队 24 营由刘盛藻统领1870 年,铭军西调赴陕,共有马步28 营,李鸿章又调拨毅军步队10 营,亲军马队2 营归刘铭传指挥,并入铭军序列铭军成为淮系军队中兵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当年年底,刘铭传请假离队,由曹克忠接统铭军1872 年,唐定奎所部铭武军16 营回防徐州,分为铭军武毅左军和铭军武毅右军1874 年 6 月,因日本入侵台湾,驻扎徐州的唐定奎部铭武军抽调13 营步队赴台湾作战,留陈凤楼马队 3 营 1 哨继续巡抚徐州、宿迁一带7 月 22 日,调铭军刘盛藻部马步22 营由陕西回防济宁、徐州一带所余军队除由潘万才、徐邦道各统铭军马队2 营外,另有 1 营亲兵马队。

1875 年,刘盛藻回籍受制,铭军由刘盛休(刘盛藻的族侄)接统,拨吴宏洛部5 营赴上海驻防吴淞口 8 月,赴台之铭武军回归,驻扬州一带休整,后驻江阴1878 年,清廷裁军,铭军裁正勇2 成9 月,裁刘盛休部1 营、铭武军 3 营剩余铭军16 营、铭武军 10 营1880 年 4 月,铭军被调往直隶天津一带驻防,补足前裁2成正勇1883 年 8 月,淮系将领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调驻防吴淞之吴宏洛5 营赴两广,作为两广总督督标亲军1884 年 6 月,中法关系紧张,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事务,7 月调铭武军章高元、李世鸿2 营赴台,时驻江阴的铭武军剩余8 营1884 年 9 月,铭军步队 10 营,亲兵马队 1 营调赴台湾永平驻防 所余徐邦道部铭军另招募步队2 营,合原来的马队2 营共 4 营,单列为拱卫军,从铭军序列分出1885 年 1 月,李鸿章命令从铭、盛2 军中各抽 1 营,由聂士成统领带往台湾年底,调往两广的吴宏洛部 5营被从铭军中撤编,编制归于两广总督督标亲军1886 年 4 月,吴宏洛新募4 营,赴澎湖驻防1887 年 2 月,留在大陆的铭军马步11 营由刘盛休统领,开赴大连湾炮台驻防。

1891 年 11 月 23 日,铭军潘万才部马队2 营赴热河剿匪1894 年 9 月 12 日,刘盛休率驻防大连湾的铭军8 营赴大东沟登陆,支援朝鲜平壤后路,余部3 营由赵怀业统领,改称怀字军1894 年 11 月 6 日,大连湾失守,赵怀业部铭军归徐邦道兼统时铭军潘万才马队2 营驻防秦皇岛,扩充至 4营驻防江阴的铭武军扩编为8 营旅顺失守后,徐邦道、赵怀业所余铭军共计马步11 营由姜桂题统领是年,潘万才部4 营和铭武军8 营被全部裁撤除铭军本身外,曾受铭军指挥或被编入铭军的其他营头还有:1、忠字营原太平军骆国忠部,1863 年 1 月 17 日投降淮军后,编为忠字2 营,由骆国忠、骆国孝统带,后并入铭军2、荣字营原太平军常熟降军,投降后编为2 营,由骆国忠之子骆金荣统领,后并入铭军3、桂字营,为李鸿章在安徽老家办理的团练,由张桂芳统领1862 年 10 月攻打嘉定时归李鹤章指挥, 1863 年攻打常州时,归刘铭传指挥1865 年 10 月 27 日,桂字营扩充为3 营,随松字营北上剿捻,后改为李鸿章亲军剿捻结束后裁撤4、玉字营为太平军南汇守将刘玉林部降军,投降后编为2 营,刘玉林阵亡后编制取消,人员并入铭军。

5、升字营鲍超霆军部将覃联升1862 年 6 月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时成立升字营,改归淮军系统,驻扎奉贤覃联升阵亡后编制取消,所部人员并入铭军6、拱卫军 1884 年 9 月,李鸿章命令原铭军马队统领徐邦道在马队2 营基础上扩编步队2 营,单列为拱卫军,驻守天津军粮城中法战争结束后,拱卫军步队被裁撤,仅剩马队2 营、炮队 2 哨1894年,徐邦道新募步队2 营,炮队扩编为1 营,连原有马队2 营,驻防大连湾后路此后经历大连湾、旅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