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7275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语言连贯》ppt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专题三 语言连贯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课标与教材对句子排序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 : 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语段内容 , 在语段中正确地衔接上下文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 句子排序试题的主要题型依然是选择题和填写题 。 在一段文字中为上下文衔接选填恰当的句子 ; 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 , 使其通顺并前后衔接一致 ; 在一段文字的空白处插入与上下文相衔接的句子 ; 在语段中选填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 ; 在一段文字的末尾填写与前文相一致的句子 。 因此 , 解答句子排序试题 , 要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

2、系 , 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排列语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 , 由表及里 , 由浅入深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 , 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 从外到内 ; 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 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 在解答选择题或做表述题时 , 都要注意这些方法 , 根据语段内部的联系作出选择 , 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 安排语句的先后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0 温州 ) 结合语境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这个四合小院 , 家家

3、的窗户低矮 , 是老式对开的方格玻璃窗 。 屋里简朴干净 , 桌柜上摆着整齐的碗杯 , 小罐子里插着几双筷子 。 这俗常的景象 , 现在不得多见了 , 这小玻璃窗 , 叫人心生温暖 。 黑亮的老铁壶在炉子上吱吱唱着小曲 , 隔着窗户也听得清 。 从这家的窗玻璃望进去 , 开满碎花的窗帘并没拉上 。 A B C D 解析: 本题 考查句子衔接,重点在于语意的衔接。题目提供的句子从四合院 窗户 玻璃窗,那么下句应承接上文仍从 “ 窗 ” 写起,这样就确定第一句是 ;第 句写的是从窗中望进去,承接句意,应选 ;辨别 仍可以从内容上来区分, 仍是写室内景, 是对 句的总结,所以选 C 。 2017/1

4、/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0 曲靖 ) 给下列句子排序 , 最 恰当 的一项是 ( ) 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 道旁两侧 , 浓荫蔽空 , 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 那天秋雨连绵 , 驱车出城 , 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 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 。 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 A B C D 解析: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句子排序题,其说明对象是游醉翁亭。游记首先要写明时间,确定 是第一句,可排除 从句子内容上来分析,从 “ 琅琊古道 ” 接着写 “ 道长 ”“ 道旁 ”“ 亭台楼阁 ”“ 醉翁亭 ” 。这样确定答案选 C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

5、文公社】考点训练 5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语言连贯 (时间: 50分钟 分值: 36分)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 ( 2010 浙江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 , 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 2 分 )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 “ 情 ” 的,更别说 “ 智 ” 了。 _ _ 还有 , 我们常常把失去记忆 、 没有什么行为能力者称为 “ 植物人 ” 。 “ 人非草木 , 孰能无情 ? ” 这句话说的就是草木的无情 。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 , 许多植物为了生存 , 不仅能 “ 看 ” , 能 “ 睡 ” , 还能 “ 吃 ” 。 然而 , 随着

6、科学家植物研究的逐步深入 , 他们惊奇地发现植物不但有 “ 情 ” , 而且还有 “ 智 ” 呢 。 A B C D 【解析】 注意中心句与关联词。 【答案】 D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 ( 2010 自贡 )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 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 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 。 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 , 我本想重写 这本小说 。 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 。 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 。 A B C D 【解析】 注意句子中句意的前后关系。 【答案】 A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3

7、( 2010 眉山 ) 下面这段文字的正确顺序是 ( ) ( 2 分 ) 池沼里养着金鱼 ,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 又是入画的一景 。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 往往安排桥梁 。 至于池沼 , 大多引用活水 。 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 假山的堆叠 , 或者重峦叠嶂 , 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 A B C D 【解析】 找出中心句,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出是写假山与池沼,然后先假山,后池沼排列句子。 【答案】 B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4 ( 2010 北京 ) 结合语境 , 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 , 顺

8、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2 分 )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 _ _ _ _ 。 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要加快退耕还林 、 退耕还草 、 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要贯彻由 “ 救助式扶贫 ” 向 “ 开发式扶贫 ” 转变的工作方针 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 B C D 【解析】 要注意句子先分说后总说的关系。 【答案】 D 2017/1/26 该课件由

9、【语文公社】5 ( 2010 河南 )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 只填序号 ) ( 2 分 )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_ _ _ _ _ 。当 “ 拯救地球 ” 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 “ 天 ” 大问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 , 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 、 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 , 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 , 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解析】 联系上下文,先确立 是第一句,再说为什么是根本性转折,从而确立是 。 【答案】 201

10、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6 ( 2010 江西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 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 , 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 , 更将继续恶化 。 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 节能减排 , 适应低碳生活 。 这绝非危言耸听 。 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 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 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 、 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 科学研究表明 ,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 ,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 A B C D 【解析】 首先明确句群是

11、说环境问题,再找一找从什么入手引出话题,就可以找到 ,由人类的生活方式引出 ,表明作者 观点 ,最后点明现状与改变的方法即 。 【答案】 A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7 ( 2010 武汉 ) 将 “ 同时 , 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 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 , 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 ( 2 分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A ) 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 B ) “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 ” ,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 ( C ) 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

12、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 D ) 【解析】 原句中心词 “ 活着 ”“ 生命 ” 联系上下文,上句说 “ 生命 ” , 下句说 “ 活着 ” ,所以填在 B 处。 【答案】 B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8 ( 2 0 1 0 杭州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 , 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 3 分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_ _ _ _ _ _ _ _ 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远远望去 , 似绿云接天 , 如彩练当空 。 置身花丛 , 但见 “ 大红芙蓉 ” 花大质丽 ,灼灼照人 , 时而薄雾笼罩 , 若隐若现 , 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 , 别有一番情致 。 只见坡上坡下 , 花连花 , 树挨树 , 层层叠叠 , 红绿交替 , 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 、 高下相照的古 “ 锦城 ” 。 当秋阳普照 , 寒霜下的 “ 醉芙蓉 ” 闪闪烁烁 , 似朗星点点 , 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 , 进而转为大红 , 奇趣无穷 。 A B C D 【解析】 掌握写景顺序:由远到近,由上到下即可进行选择。 【答案】 C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