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7151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 12篇 马 说 一 、 重点字词 (1)食 之不能尽其材 “ _”通 “ _”, 意思: _ (2)才美不外 见 “ _”通 “ _”, 意思: _ 食 饲 喂 见 现 表现 知识盘点 (3)食之不能尽其 材 “ _”通 “ _”, 意思: _ (4)其真无马 邪 “ _”通 “ _”, 意思: _ 材 才 才能 邪 耶 表示疑问 , 相当于 “ 吗 ” 2. 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 , 然后 有千里马 古义: _ 今义:连词 ,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故 虽 有名马 古义: _ 今义:虽然 这样之后 即使 (3)祇 (只

2、、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 _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4)是 马也 ( 古义: _ 今义:判断动词 仆役 这样 (5)一食 或 尽粟一石 ( 古义: _ 今义:或者 , 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6)安 求其能千里也 ( 古义: _ 今义:安定 有时 怎么 虽有千里之 能 _ 安求其 能 千里也 _ 食 之不能尽其材 _ 一 食 或尽粟一石 _ 策 之不以其道 _ 执 策 而临之 _ (1)能 (2)食 (3)策 才能 , 能力 能够 通 “ 饲 ” , 喂养 吃 ( 鞭打 , 驱使 鞭子 ( 3. 一词多义 4.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 尽 其材 原

3、意:完 , 没有了 , 在句中意思是: 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 尽 粟一石 原意:完 , 没有了 , 在句中意思是: _ 使 尽 吃尽 (3)名词用作动词 策 之不以其道 原意:鞭子 , 在句中意思是: _ 安求其能 千里 也 原意:一千里 , 在句中意思是: _ 鞭打;驱使 日行千里 5. 重点实词 (1)祇 (只 、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 _ (2)骈 死于 槽枥 之间 骈: _ 槽枥: _ _ 只是辱:受屈辱 两马并驾 槽和枥都指马槽 , 这里是同义 复用 , 指喂牲口的槽 (3)不以千里 称 也 称: _ (4)一食或 尽 粟 一石 一食: _ 或: _ 粟: _ 著称

4、 吃一顿 有时 本指小米 , 也泛指粮食 (5)且 欲与常马 等 不可得 且: _ 等: _ (6)安 求其能千里也 安: _ (7)策之不以其 道 道: _ 犹 , 尚且 等同 , 一样 ( 怎么 正确的方法 ( (8)鸣之而不能 通 其意 通: _ (9)执 策而临之 执: _ 临: _ 通晓 握 面对 ( ( 它 ) 跟前 ) 二 、 重点句子翻译 译文: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 2.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译文: 吃不饱 , 力气不足 , (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译文: 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 。 4.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 ” 译文: 拿着马鞭面对它 (千里马 )说: “ 天下没有千里马 ! ” 三 、 问题探究 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 ? ( 变式提问:有人认为 , 只要是 “ 千里马 ” ,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 , 千里马须遇伯乐 , 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 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 答: 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 , 受到重视 , 有机会展示才能而成名 。 但如今 , 我们不能坐等机遇 , 更不能错失良机 , “ 好酒不怕巷子深 ”的时代已经过去 。 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 , 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 要努力学习 , 增长才干 ,也要抢抓机

6、遇 , 这样才能增大成功的希望 。 千里马 ” 不遇 “ 伯乐 ” 的遭遇 ,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变式提问:课文通篇说的是马 , 其实论的是人事 。 想想看 ,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答: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 批判埋没 、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 3. 请从形象塑造 、 写作手法 、 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 , 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 答: 形象塑造:千里马 遭遇悲惨 , 怀才不遇;食马者 专横残暴 , 无知狂妄 。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 以马喻人 , 正反对比论证 , 论证环环相扣 。 阐明的道理: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

7、要善于识别人才 , 重用人才 。 4. 课文表面上说马 , 实际上喻人 。 熟读课文 , 谈谈作者为什么发出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呢 ? ( 答: 韩愈在 25岁中进士后 , 长期得不到重用 。 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 , 但结果是“ 待命 ” , 四十余日 , 而志不得通 “ 是及三门 ,而阍人辞焉 。 ” 仕途坎坷 , 加之当时奸佞当权 ,政治黑暗 , 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 这些都使他痛心明主难遇 , 在这种情况下写了 马说 。 5.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 , 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答: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 , 但由于没有人发现 、 善

8、待和重用 , 他们往往被埋没 。 (意思对即可 ) 二 、 ( 2015商丘一中二模改编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 完成 14题 。 ( 共 11分 ) ( 一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 称 也 。 金题演练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 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 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9、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 二 ) 冯异 定关中 , 自以久在外 , 不自安 。 有人上章 言: “ 异权威至重 , 百姓归心 ,号为 咸阳王 , 陛下应防其反之 。 ” 光武帝以此章示异 。 异上书谢 。 诏曰: “ 将军之于国家 , 恩犹父子 , 何嫌何疑 , 而有惧意 ? ” 及异大破敌军 , 诸将欲分其功 。 玺书 诮 大司马 以下 , 称异功若丘山 。 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 然非君之明 , 必图谗口矣 。 (节选自洪迈 容斋随笔 ) 注: 冯异:人名 , 汉代名将 。 章:奏章 。 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 秦以后 ,专指皇帝的诏书 。 诮: 责

10、备 。 大司马:官名 。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不以千里 称 也 先帝 称 之曰能 ( 出师表 ) 才美不外 见 于是入朝 见 威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安 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 安 ( 曹刿论战 ) 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略无慕艳 意 (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 B. 见 C. 安 D. 意 D 2. 把语段 ( 一 )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4分 ) ( 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 ,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特

11、点来喂养它 。 3. 语段 ( 一 )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 , 请你说说伯乐 、 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 ( 3分 ) “千里马 ” 比喻 “ 人才 ” , ( 1分 ) “ 伯乐 ”比喻 “ 慧眼识人才的人 ” , ( 1分 ) “ 食马者 ” 比喻 “ 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 。 ( 1分 )( 共 3分 ) 4. 语段 ( 一 ) 和语段 ( 二 ) 都谈到了统治者和人才的关系问题 , 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 ( 2分 ) 语段 ( 一 ) :埋没 、 摧残人才; ( 1分 ) 语段 ( 二 ) :信任 、 保护人才 。 ( 1分 )( 共 2分 ) 四 、 ( 2016预测

12、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 完成14题 。 ( 共 11分 ) ( 一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 , 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 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 , 一 食 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 马说 ) ( 二 ) 楚人和氏得玉璞 楚山中 , 奉而献之厉王 。 厉王使玉人相之 , 玉人曰: “ 石也 。 ”王以和为诳 , 而刖 其左足 。 及厉王薨 , 武王 即位 ,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 石也 。 ” 王又以和为诳 , 而刖其右足 。 武王薨 , 文王继位 , 和乃抱其璞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