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7142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 3篇 孟子 三则 鱼我所欲也 知识盘点 金题演练 富贵不能淫 知识盘点 金题演练 知识盘点 金题演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3篇 孟子 三则 鱼我所欲也 一 、 重点字词 (1)故患有所不 辟 也 “ _”通 “ _”, 意思: _ 辟 避 躲避 知识盘点 (2)万钟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 “ _”通 “ _”, 意思: _ (3)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_”2008河南 16( 2) 题 通 “ _”, 意思: _ “ _”通 “ _”, 意思: _ 辩 辨 辨别 得 德 恩惠 , 这里是 “ 感激 ” 的意思 与 欤 语气助词 (4)乡 为身

2、死而不受 “ _”通 “ _”, 意思: _ 乡 向 从前 2. 古今异义 (1)则凡 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_ 今义:表许可 (2)一箪食 , 一 豆 羹 古义: _ 今义:豆子 能够用来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万 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_ 今义:计时器具 (4)万钟于我何 加 焉 古义: 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代的一种量器 益处 3.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 生 而有不用也 原意:生存 , 在句中意思: _ 万钟于我何 加 焉 原意:增加 , 在句中意思: _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益处 (2)名词用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 得

3、我与 原意:通 “ 德 ” , 恩惠 , 在句中意思: _ 感激 4. 重点实词 (1)鱼 , 我所 欲 也 欲: _ (2)故不为 苟得 也 苟得: _ _ _ 喜欢、想要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故 患 有所不辟也 患: _ (4)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_ (5)贤者能勿 丧 耳 丧: _ 祸患 , 灾难 假如 , 假使 丢掉 ( 失 ) (6)蹴 尔而与之 蹴: _ (7)乞人 不屑 也 不屑: _ _ (8)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_ _ 用脚踢 ( 踏 )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为不值得 。这里是 “ 不愿意

4、接受 ” 的意思 ) 这里指高位厚禄 ( 厚的俸禄 , 钟 ,古代容量单位 ) (9)妻妾之 奉 奉: _ (10)是亦不可以 已 乎 已: _ _ (11)此之谓失其 本心 本心: _ 侍奉 停止 , 放弃 ( 。 这里是 “ 止而不为 ”的意思 ) 天性 , 天良 ( 来的思想 , 即 “ 义 ” ) 二 、 重点句子翻译 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译文: (如果生命和道义 )二个不能同时得到 ,(那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译文: 假如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 , 什么手段不用呢 ? 3.

5、 一箪食 , 一豆羹 , 得之则生 , 弗得则死 。 译文: 一碗饭 , 一碗汤 , 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就得饿死 。 4. 呼尔而与之 。 译文: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 5. 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 译文: 用脚踢着 (践踏或踩过 )(的东西 )来给别人(人家 )吃 , 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译 文: ( 是为了 )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7.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译文 : 先前 (有人 )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 , 现在 (有人 )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8. 乡为身死而不

6、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译文: 从前 (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 (施舍 ), 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 三 、 问题探究 有的说是 “ 舍生而取义 ” ;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 “ 义 ” , “ 舍生而取义 ” 是最高要求 。 你的看法呢 ? ( 答: 通过对本文结构的一番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 ,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 “ 本心 ” 和保有 “ 本心 ”的重要性 。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一段里 , 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 “ 舍生取义 ” 的观点 , 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 行文至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 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 。 紧

7、接着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 , 提出了新的命题:人 人 都有 “ 是心 ” ( 即本心 ) , 只是 “ 贤者 ” 能够保有它 。 第二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 。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 “ 嗟来之食 ” 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 “ 本心 ” , 用 “ 不辩礼义 ” 接受 “ 万钟 ”的故事概括失去 “ 本心 ” 的人的惯有行为 , 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 需要注意的是 , 作者举的失去“ 本心 ” 的事例 , 并不牵涉生死 , 而只是富贵与“ 义 ” 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 所以 , 它和 “ 舍生取义 ”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 。 从课文整体上看

8、 , 人应该保有 “ 本心 ” 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 “ 舍生取义 ” 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 “ 本心 ” 赋予人的极大力量 , 属正面论证; “ 不辩礼义 ” 接受 “ 万钟 ” 的故事讲的是失去“ 本心 ” 的人的可悲可耻 , 属反面论证 。 2. 孟子是怎样论述 “ 舍生取义 ” 这个观点的 ? 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 ( 答: 孟子以设喻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 “ 舍生取义 ” 这个观点 。 理解示例:孟子提倡的 “ 舍生取义 ” 的观点 ,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 , 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

9、国捐躯 , 慷慨赴难 。 “ 舍生取义 ” 不仅有其历史意义 , 也有其现实意义 , 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 3. 孟子认为 “ 行道之人 ” 不吃 “ 嗟来之食 ” 是 “ 不失本心 ” 的行为 , 但也有人不赞同 “ 行道之人 ” 这样的做法 。 请谈谈你的看法 。 ( 答: 示例: “ 嗟来之食 ” , 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究竟如何对待 “ 嗟来之食 ” ,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如果接受这种施舍 , 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 ,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对于这样的施舍 , 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 。 但有时接受“ 嗟来之食 ” , 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侵

10、害 , 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 4. 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 答: 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 “ 礼义 ” 。 5. 分析 “ 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这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答: 比喻论证 。 用 “ 鱼 ” 喻 “ 生 ” , 用 “ 熊掌 ”喻 “ 义 ” , 通过类比 , 形象生动地提出了 “ 舍生取义 ” 这一论点 。 ( 2016预测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 完成 14题 。( 共 11分 ) ( 一 ) 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

11、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生 , 亦我所欲也;义 ,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生亦我所欲 , 所欲有甚 于 生者 ,故不为 金题演练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故患有所不 辟 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恶有甚于死者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 (节选自 鱼我所欲也 ) ( 二 ) 文天祥至潮阳 , 见弘范 , 左右命之拜 , 不拜 ,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2、 , 与俱入崖山 , 使为书招张世杰 。 天祥曰: “ 吾不能捍父母 ,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 ” 索之固 , 乃书 过零丁洋 与之 。 其末二句云: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 弘范笑而置之 。 崖山破 , 军中置酒大会 , 弘范曰: “ 国亡 , 丞相忠孝尽矣 ,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 ” 天祥汪然出涕 。 曰: “ 国亡不能救 ,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 ” 弘范义之 。 (节选自 文天祥传 ) 注: 弘范:元军将领 。 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 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 兼:合并 。 B.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介词 , 表示比较 。 C.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 。 D.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 “ 避 ” , 躲避 。 A 2. 把语段 ( 一 )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4分 ) ( 1) 鱼 , 我所欲也;熊掌 , 亦我所欲也 。 (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人皆有之 , 贤者能勿丧耳 。 鱼 , 是我所喜爱的;熊掌 , 也是我所喜爱的 。 ( “ 欲 ”译对 , 判断句式 , 语句通顺即可 , 2分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 人人都有 , 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 ( 译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