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7060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专题强化:专题(3)实验与探究题ppt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实验与探究题 第二部分 专题综合强化 中考命题 导向 纵观陕西省近几年的中考真题 , 第 30题的设置往往是以基础小实验为主 , 其中包括仪器的读数及使用方法 (如温度计 、 天平 、 量筒 、 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和光 、 电 、 力的小型实验 解答这类实验首先要记清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 、 产生电磁感应电流的条件等 第 31题往往是间接测量型实验 , 解决间接测量型实验就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熟悉的器材 , 将不能直接测量出的物理量转化为若干个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所进行的实验 对于这类实验 , 必须理解实验所依据的原理 , 明确实验的

2、条件 、 步骤和过程 , 最好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测量 即要熟练掌握各实验的原理 , 正确的实验方法 , 从中推出用什么测量器材 , 设计什么实验步骤 , 特别是一些关键步骤顺序 , 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等 , 总结出实验过程中各种做法的目的和作用;总结设计思路 , 在测量工具不够的情况下 , 如何解决未知物理量的测量思路 第 32题基本上是一道新情景探究实验 , 注重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七要素的理解 , 重视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 ,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表格数据以及实验归纳出实验结论 , 并能应用结论或规律来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现象 解答新情景探究实验需要: 1 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提

3、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 交流与合作 2 明确本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作出哪些猜想 3 学会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来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还有等效法 、 模型法 、 类比法 、 转换法 、 实验和推理法 、 比较法 、 综合法等等 ) 4 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 , 得出实验结论 会使用初中各种物理实验测量仪器 , 了解它们的使用要求和操作要领 ,能设计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5 得出结论:一是要求探究教材未涉及的知识规律得出结论 , 二是要求探究教材隐性知识规律得出结论 一般要运用到分析法 、 比较法 、 综

4、合法 、 推理法得出结论 . 6 评估:一是对设计方案的评估;二是对实验操作的评估;三是对分析与论证及得出结论的评估 要求能对探究行为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 、 可靠性进行评价;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 并对这种差异及引起这种差异的规律进行分析 , 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 提出改进探究方案的具体方法 中考热点 精讲 【 例 1】 (1)如图 1所示 , 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 ,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 ,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像 (2)如图 2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 (3)如图 3所示 ,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 小球被弹开 , 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_产生的 (4)如图

5、 4所示线框的底边 _ 教材小实验组合 【 解题思路 】 (1)光屏能承接到实像 , 承接不到虚像 ,因为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 , 故可断定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在盛水的烧杯中滴一滴红墨水 , 一会儿烧杯里的水都变红了 , 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 发现小球被多次弹起 , 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 便于观察 , 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图 4所示线框的底边 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 , 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 所以会产生感应电流 【 答案 】 (1)虚 (2)无规则运动 (3)

6、振动 (4)感应电流 【 例 2】 (2015扬州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 、 圆柱体 、 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 , 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 , 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 , 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力学重点实验 (1) 分 析 图 甲 、 乙 、 丙 , 说 明 浮 力 的 大 小 与_有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 , 可选用 _图的装置来进行操作 (3)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_N, 圆柱体的体积是 _g取 ) (4)用图示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 _kg/【 解题思路 】 (1)由图甲 、 乙 、 丙所示实验可知 , 物体排开液

7、体的密度相同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 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 , 由此可知 ,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 应控制液体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 由图示实验可知 , 图丙 、 丁所示实验中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 、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 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 故可以选用图丙 、 丁所示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 (3) 由图甲、丙所示实验可知,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 浮 G F 5 N 1 N 4 N ; F 浮 水 得,圆柱体的体积: V V 排 F 浮 水 g

8、4 103k g /10 N/ 4 10 44 ) 由图甲、戊所示实验可知,圆柱体浸没在盐水中所受浮力: F 浮盐水 G F 5 N , F 浮盐水 盐水 ,盐水的密度: 盐水 F 浮盐水10 N/k g 4 10 4 103k g / 【答案】 (1)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 丙、丁 (3)4 4 10 4 ( 4) 10 3 【 例 3】 (2015荆州 )康康进行 “ 测定小灯泡的电阻 ”的实验时 , 他已连接好了部分电路 , 如图甲所示 已知电源电压为 3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 请你接着完成下列步骤: 电学重点实验 (1)电路中只缺少一根导线 , 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 将图甲

9、中电路连接完整 (要求:滑片向右滑动时 ,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 (2)实验前 , 连接电路时开关 _状态;实验中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 为了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 应将滑片 _(填 “ 左 ” 或 “ 右 ” )端移动; (3)当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时 , 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 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小为 _A, 此时小灯泡的电阻是 _. 【解题思路】 (1) 由图知,电压表两个接线柱分别连接了灯泡右侧和开关右侧,所以不可能与灯泡并联,因此是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根据 “ 滑片向右滑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 的要求,需要将滑动变阻器的左下接线柱连接

10、灯泡的 右接线柱如答图所示; (2) 在实验前,连接电路时开关 S 应当处于断开状态;已知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 ,而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 ,所以需要减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因此将滑片向左滑,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 (3) 灯泡两端电压为 U 3 V ,由图丙知此时电路电流为 I 0 ,此时灯泡的电阻为 R . 【答案】 (1) 如答图所示 (2) 断开 左 (3) 【 例 4】 小芳同学观察到许多建筑材料的截面多是 形 , 这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 】 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 创新探究型实验 【 猜想与假设 】 猜想一: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

11、: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于是小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 选取了纸条 、 细绳 、 火柴盒和若干火柴棒 , 对猜想一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选取材料和长 、 宽 、 厚相同的纸条若干 (2)将一张纸条折成 放在装置上 , 在纸条两端距中点 (支点 )相同距离处 , 各挂一相同的火柴盒 在两火柴盒中逐渐增加数量 _的火柴棒 , 直到纸条被压弯折为止 ,记录一端火柴盒中火柴棒的根数 (3)将纸条分别折成 圆弧形 , 重复步骤 (2) (4)更换纸条 , 将以上实验再做两次 【 分析与论证 】 (1)分析实验数据 ,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写出一条即可 ) 生产 、 生活

12、和建筑中利用物体形状影响其承受压力的事例很多 , 如巨大的铁桥中多处使用了 请你举出一个利用 _ (2)若要探究猜想二 , 实验中应使所选物体的 _和_相同 【 解题思路 】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 (2)由杠杆的平衡条件 如果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 那么只有动力等于阻力时 , 杠杆才会平衡 由题意已知杠杆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 所以要使它们平衡 , 应该在两端加相同的火柴根数; 【 分析与论证 】 (1)由表格数据可知 , 在材料相同时 , 圆弧形的纸条承担的火柴数最多 , 所以完全相同的纸条 , 圆弧形承受的压力最大;生活生产中的头盔 、 角钢 、 形形状 , 这样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2)在验证物体承受的压力与物体的材料的关系时 , 应该利用控制变量法让材料的形状和材料的长 、 宽 、 厚相同 【 答案 】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 (2)相同 【 分析与论证 】 (1)完全相同的纸条 , 圆弧形承受的压力最大 角钢 (2)形状 长 、 宽 、 厚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