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705815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参考样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浙江省自然灾害时空特征描述概况: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省会杭州。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 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 ,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08 年底全省共有地级市11,市辖区32,县级市 22 ,县 36(其中自治县1) ,乡 446 ,镇 747 ,街道 318 个。 2009 年全省人口 _ ,人口数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回族、壮族、侗族。2009 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 亿元,比上年增长8.9% 。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该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

2、候区。浙江大陆总面积10.18 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浙江海岸线全长2253.7 公里,沿海共有2161 个岛屿,浅海大陆架22.27 万平方公里。受东亚季风影响,浙江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洪涝、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据浙江农业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影响浙江农业的几种自然灾害进行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洪涝灾害 台风灾害 旱灾。

3、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约为_元。主要灾种时空特征洪涝与暴雨灾害时空特征概述:浙江梅汛期每年都有暴雨与洪灾,洪涝灾害是浙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所造成的损失占浙江各类灾害损失的40%左右。 受两种类型的洪水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浙江洪涝灾害划分为梅雨型暴雨洪水、台风型暴雨洪水和过渡性洪水。时空分布:梅雨暴雨由西向东逐渐减少,而台风暴雨则逐渐增强。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在新安江、兰江、衙江流域雨涝灾害偏多。起源于天目山南北两侧的东、西若溪沿溪两岸及下游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时有雨涝灾害发生。途经浙西南山间谷地的瓯江流域,时常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重大危害,对其下游温州市的瓯海、瑞安等县市会带来

4、较重内涝灾害,故特别提醒有关方面注意。梅雨型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浙西地区,重点防范时段为56 月梅雨季,一般出现由56月的梅雨暴雨形成的单峰。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它的支流新安江、兰江、 衢江流域是浙江雨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其次是东、西曹溪及太湖流域。另外,浙西南的瓯江流域,因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下游的县市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台风型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浙东沿海地区,重点防范时段为89 月。出现由 56 月的梅雨暴雨和89 月的台风暴雨形成的双峰,但后峰大于前峰。浙江全省台风暴雨过程降雨量大于400mm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敖江上游、瓯江下游、椒江下游、天台山区、四明山区以及天目山

5、的部分地区等,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关注台风暴雨引发的山洪。过渡型洪水,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中和浙东南地区,因受梅雨与台风双重影响,重点防范时段为 56 月, 89 月,也出现由梅雨暴雨和台风暴雨形成的双峰,但后峰小于前峰。梅雨型与台风型洪涝空间上的叠加情况:浙东地区为台风暴雨主控区,各类型洪水遭遇的情况不甚严重;浙西地区为梅雨暴雨主控区,由于梅雨暴雨的特点是分布面广,历时长,雨量大,因此在浙西地区,干支流洪水容易发生遭遇,其中兰江洪水与新安江洪水遭遇的情况最为严重;2 浙北地区,由于苕溪注入太湖,而当太湖流域出现大洪水时,苕溪洪水不但不能排入太湖,反而还要受到太湖洪水倒灌的影响,因而容易出现严重的涝

6、灾。成因分析:一般而言, 每年的 6 月中旬到7 月中旬,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影响,浙江梅汛期暴雨成为夏季汛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浙江省的干支流大部分属于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汇流速度快,历时短暂,河流在水位上表现为暴涨暴落,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加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致雨作用,山麓盆地、沿江两岸极易引起雨涝灾害。而在东、西若溪流域,其下游地处太湖流域的水网平原河床水位高,从而对上游洪水可起顶托作用,东、西若溪及太湖流域是仅次于钱塘江中上游的发生雨涝灾害较频繁的地区。除此之外, 流域上游台风暴雨形成的洪水下泻与河口区暴潮的顶托,导致外淹内涝的灾害现象亦不容忽视。台风、风暴潮灾害

7、时空特征概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每年夏、秋季节浙江省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台风灾害以其突发性强、危害程度大、 影响范围广和灾害链长而成为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浙江沿岸地理条件又十分有利于风暴潮波幅的增大,诱发风暴潮灾, 因此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往往是由风暴潮引起的,浙江还是风暴潮灾害的“重灾区”。时空分布: 台风影响浙江时段上集中在5 11 月,其中 7-9 月是浙江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月份。其中直接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对浙江的影响最大。浙江省台风灾害主要影响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从台风灾害随地区分布的情况,降水主要影响温州、海门、临海、宁波等沿海城市;而大风则在大陈岛、嵊泗、

8、玉环、石浦等岛屿或紧邻东海的城市,而浙西北内陆地区受影响明显要小得多。台风灾害区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山脉走向性,即不同灾害程度的台风灾害区的区界走向与山脉走向相似。台风灾害的危害性也由沿海向内陆呈梯级而急剧减弱。沿海地区潮灾严重,风暴潮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农历的6、7、8月份,主要是由于台风(热带风暴)所引起。浙江省沿海属强潮区,沿海潮差大,是全国大潮差区。浙江风暴潮的灾害地域,浙北多集中于杭州湾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浙东则发生在宁波、舟山一带及象山港沿海;浙中、南的灾区主要是台州湾两岸的温黄平原及杭州湾沿海。成因分析: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临太平洋, 台风活动频繁,沿

9、海面临广阔的东海大陆架浅海动力学环境十分有利于天文潮波幅的增大,同样也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 在每年 710 月台风期,浙江沿海海堤时常遭受台风暴潮和巨浪的破坏。浙江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湾众多, 且多数港湾口宽顶窄, 是地形集能作用很大的强潮海湾。这种海岸地形和众多的港湾,十分有利于台风暴潮的增幅,诱发特大风暴潮。干旱灾害时空特征概述:干旱是浙江常见的气象灾害,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危害较大的是夏秋连旱。浙江省雨量分布不均,夏秋季节常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多夏秋干旱,正值作物的关键需水期,同时也是工矿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高峰期,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空分布: 以七到九月份的干旱最为突出

10、,浙江夏秋干旱以金衡盆地及周围丘陵地区和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及东部岛屿地区多而重,以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少而轻。夏秋干旱,以金衡盆地低丘部份最高,频率在约三年左右一遇。其次是在其周围的丘陵地区和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与东部岛屿地区,频率约三至五年一次。全省以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最少,频率在约十年一遇。其余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大部、浙西北丘陵山地、宁绍平原大部以及浙西南丘陵山地区,频率在五至十年一遇。但是全省各地都有可能遇到大旱、特大旱的危害。浙江夏秋干旱的平均起止3 日期与梅雨结束日期、秋雨开始期基本接近,其总的趋势是先南后北、从东到西逐步推迟。成因分析:金衢盆地深居内陆,不仅因受台风影响较其它地区少而

11、轻,而且还因为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热雷雨也相对较少,故是浙江夏秋干旱最多地区。相反在浙江东南沿海地区,受地形对气流的抬升致雨以及台风雨的作用,是浙江少旱区。 在浙江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和东部岛屿地区,由于地势平坦,特别是受其邻近周围的海水热效应的影响,不仅热雷雨较丘陵山地少,而且即使在台风外围影响下,由于缺乏地形的动力作用,其降水强度也较小,故也是夏秋干旱较多的地区。副高对浙江的水旱以及台风灾害的影响较大。其他灾害时空特征概述:除上述几种灾害外,浙江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主要有崩塌、 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几种。山地灾害的发生与分布,具有沿深(大)断裂的带状分布规律和受火山构造

12、影响的斑状分布规律,两大类构造可控制山地灾害发生总量的82.99% 。深 (大)断裂和火山构造对山地灾害的影响程度受新构造运动的深刻影响,在更高层次上控制着山地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使山地灾害的发生具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时空特征:从时间分布上来看, 浙江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 与暴雨的地域分布具有相似性,从空间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渐西、浙南丘陵山区,规模以中小型(土方量小于 20 万米 )为主。泥石流主要出现在浙西南的丽水、金华、衢州以及温州和杭州的山地、丘陵地带。浙江滑坡占全省地质灾害的80%以上 ,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比较集中分布的有丽水地区的庆元、青田、景宁,温州市的苍南

13、、永嘉、泰顺,台州市的临海、宁海,金华市的东阳、磐安,绍兴市的新昌、嵊州,杭州市的建德、临安、淳安县(市)。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二类。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杭州、湖州、江山、常山、绍兴等地覆盖型碳酸盐岩分布区; 非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矿山采空区。地面沉降是浙江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目前以嘉兴、宁波两地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杭嘉湖平原的地面沉降状况表现为以嘉兴城区为沉降中心, 嘉兴王江泾、桐乡崇福、屠甸、乌镇、濮院、海宁长安、平湖城关、海盐武原等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镇为次一级漏斗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宁波地区地面沉降继续得到基本控制。温黄平原地区地面沉降迹象明显;温瑞平原永强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地面沉降发展迅速。成因分析:由于浙江地形条件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强烈,土层厚度大,这些构成了浙江地质灾害形成于发生的基本条件,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强度大, 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灾害,占浙江地质灾害损失的80%以上。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破坏边坡的稳定性,导致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的发生。灾害链时空特点浙江诸多灾害中,以台风、暴雨、滑坡与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等所构成的灾害链对浙江的影响严重, 同时,还应注意多灾害类型在空间上的遭遇的可能,如梅汛期遭遇台风等情况,常常加重了浙江的灾害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