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1温志华浅析二战后美国的青年文化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5页
文档ID:35702886
41温志华浅析二战后美国的青年文化_第1页
1/5

浅析二战后美国的青年文化摘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成为战后两极格局中的一极,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青少年中当中表现的尤为凸显青年文化的反叛性占据了这一时期文化特色的统治地位青少年作为可以独立的市场力量,更容易为自己找到认同的物质和文化象征,然而在这种认同的背后,却愈发凸显两代人之间的代际鸿沟,黄金时代的到来,扩大了这一鸿沟,使青少年文化具有很大的反叛性主要表现在牛仔裤,吸毒,摇滚,性解放等嬉皮士现象的出现上然而,青少年文化的反叛性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战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二战后 美国青少年文化 反叛性 嬉皮士 产生原因 走向衰落 正文:反主流文化一词是美国学者西奥多.西扎克在 70 年代创造的,它主要是指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背离,其主体是青年,所以又称为青年文化运动是指同资本主义美国的传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形式在一个工业高度发达号称“风雨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青年文化运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战后美国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历史合乎逻辑的反应。

反主流文化产生的背景一、经济上看,它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畸形发展的产物二战后,美国经济有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1950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2871亿美元,1960 年为 5090 亿美元,人民的平均收入也增加了,生活水平大大改善,1960 年人均收入近 2000 美元1但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再加上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深刻了,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变化1、 ,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危机周期缩短19 世纪平均每 10 年一次,二十世纪初到 1937 年平均 5-6 年一次2造成国1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66 年第一版,第 209 页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 1947 年-1953 年的 5.2%下降到 1953 到 1960 年的 2.4%这种危机给美国经济起着破坏作用,也给广大劳动群众带来危害,失业率逐年上升,50 年代为 3.4%,60 年代末已高达 6%32、职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中,非生产部门的比重上升,生产部门的比重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白领或服务行业截止 1970 年,约 75%从事服务性行业4。

从事蓝领和农业工作的人由于职业结构的变化,其地位大大下降由于白领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熟练程度也越来越强,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下降了由于教育的普及,广大青年学生毕业后,大多面临失业状况他们认为社会在排挤他们,捉弄他们,广大青年怀疑传统价值,从而产生怀疑现行体制的思想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脱节现象二战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1947 年—1953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3.9%,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6.6%60 年代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从 1961 年 2 月—1969 年 10 月,美国经济持续上升了 104 个月生产越发展,工业企业就越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和电动化不仅进入工厂,也进入家庭人与机器的联系代替了人与人的联系在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仅有的一点感情丧去殆尽许多美国人在工业社会中感到受压抑他们感到自己的个性和人类的道德伦理收到嘲弄和贬抑,因而抨击科技进步和盲目发展这正是 60 年代美国青年产生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二、政治背景1、美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对美国官僚政治不满随着工业的高度垄断和社会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国家很快被美国官僚政治所取代。

官僚政治早已成为现代国家中的传统力量5美国传统的人性被官僚政治组织的日常活动一点一滴地否认和取代,他们感觉到传统的信念受到了嘲弄2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66 年第一版,第 209 页3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230 页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230 页5 查尔斯.博哲斯《美国思想起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22,223 页2、对美国政府内外政策的不满美国内,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存在美国对古巴的军事干涉和侵越战争的升级,都使美国的青年加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所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虚假实质的认识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场死伤人数的不断增加,更加强了青年对美国侵略扩张政策的反抗三、心理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美国青年一代中产生了可怕的心理压力战争的残酷场面,灭绝人性的纳粹集中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随带来的几十万生灵涂炭,这一切都冲击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而新的信仰又渺无踪影青少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阶段,一旦这个时期发生了信仰危机,青年人就有可能陷入一种心里混乱的状态,产生一种盲目冲动的趋势。

在 50 年代麦卡锡主义的高压下,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到了 60 年代,随着麦卡锡主义的破灭,青年思想获得解放,并在社会大背景下走向反传统文化的道路从年龄结构看,战后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 1890 年到 1960 年的 70 年中,这一年龄组的人只增加了1250 万,可是 60 年代的十年就增加了 1380 万6年龄结构的这一变化,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青年意识,创造了一种独立的青年文化这些青年人,意识到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政府失去信心反主流文化的表现随着 60 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 年代所谓沉默的一代已被抗议的一代所取代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在美国风靡一时可以说,它是 60 年代美国青年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美国战后社会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青少年作为可以独立的市场力量,更容易为自己找到认同的物质和文化象征,然而在这种认同的背后,却愈发存在着两代人之间巨大的历史鸿沟由于代际隔阂以及美国青少年对过去历史的不甚了解,致使这时期的青年文化较之前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美国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不希望像父辈一样,故意学工人百姓,穿着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出现在周末和假期,在某6 布卢姆等, 《美国的历程》 ,下册,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第 615 页些创意性或新潮的职业里,甚至可以看到穿着牛仔裤的人,顶着一头灰发这些青年人大都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转而追求人的本能,感觉和意识他们既摒弃过去有无意于未来,关注的只有现在,即现在的自我这些青年人大都拒不接受西方基督教的教义,而信奉东方的佛教,印度平民的传奇和西藏的喇嘛教不过,最能反映青少年反正统文化的表现还是吸毒,摇滚和性解放1、吸毒吸毒成了这些厌恶现实,追求自我的青年丰富自己感觉,获得新的意识的手段1967 年,成群的离校生染上吸毒的恶习,使吸毒成为一种风气,广为蔓延据《新闻周刊》报道,1969 年底,美国 57 所的学生中,31.9%的人声称用过大麻在哈佛等名牌大学,吸毒学生高达 48%7据美国公共卫生署估计,60年代美国青少年中吸大麻人达 200 万81968 年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因暴力行动而受审的易比士领袖阿比.霍夫曼 1969 年写道:“打我出现在芝加哥的法庭上时,我希望不是因为我支持民族解放阵线而受审,而是因为我蓄长发,不是因为我支持民族解放阵线而受审,而是因为我吸毒。

9可见,吸毒已在美国社会青年中广泛传播2、摇滚60 年代的摇滚乐热主要是由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煽动起来的这两个队在美国巡回演出,一时间,一股摇滚乐热风靡全美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成为 60 年代美国青年中的一大奇观1969 年 8 月,在纽约州举行的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就是一次盛大的嬉皮士舞会,这次露天音乐会持续了 3 天特邀了 3 个乐队表演,听众达 30—40 万人次,被称为反主流文化史上最大的事件所有人都认为摇滚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且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3、性解放在耽迷于吸毒,摇滚的同时,一些美国青年还起而反对新教有关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他们或者实行同性恋或者实行双重性恋,或者过群居混交生活7 霍奇森《当代美国》 ,1976 年版,第 330 页8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第 4 册,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 1564 页9 戈佛雷.霍奇森《当代美国》1976 年版,第 308 页他们组织了所谓的“公在会” “共爱会” ,建立了群居村,这些群居村名曰公社或部落几十人或几百人住在一起,实行财产,性爱,子女公有制到 1970 年全美各地已建立起了 200 多个群居村,大约有 4000 多成员。

这些人,对美国社会道德的冲击力量相当大反主流文化的衰落反主流文化运动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以后走向衰落1968 年 8 月伍德斯托克音乐会是嬉皮士的最大一次集会,也是最后一次集会101973 年以后除了少数流散的嬉皮士流落街头或聚集于郊外,青年反叛活动已基本上沉寂下来一天,旧金山还举行了一次埋葬嬉皮士的模拟葬礼,嬉皮士们括去一口里面装有十字架,桔子皮和孔雀毛的棺材,然后把它付之一炬,送葬的人一边看着燃烧的熊熊的大火,一边高喊,嬉皮士死了” 11至此,反主流文化运动已走向衰亡10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28 页11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2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