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943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8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南三下乡实习报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魅力风情甘南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实践团姓名学院:专业:学号: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虽然参加的时间短!但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合理的走出课堂,接近社会, 我们当代大学生才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其实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到社会,同时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耐性等。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是否能被社会所用到,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存在处,因此,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选择所要做的事, 认真去完成。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大学生社会实践

2、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冶力关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冶力关区域古时为边塞之地。公元前1046 年前(西周前 )属雍州之域,为羌所居。公元 670 年,吐蕃占据筑城驻守,名曰“巩令城”。后再无建置, 地属洮州。1913(民国二年 )改洮州为临潭县属临潭县地。 冶力关,历史上曾是连结东西、 通衢南北

3、的重要关口, 也是古时进入藏区的重要门户,因地处边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一直就是多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同时,公元4 世纪末至 13 世纪(自北魏至宋 ) 时,还先后在此置水池县、萱川县、巩令城等,因而境内有许多史迹典故,也有许多特色浓郁的风土民俗, 还有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水池县古城、巩令城(寨子)、石关堡 (关街西 )、石峡堡 (窑岘村南)、惠家庄堡、洪家堡、石城堡(后山)、石庙堡 (石庙村 )、新城堡等古城堡和古城遗址, 积淀蕴藏了冶力关漫长的历史风雨,建于公元18 世纪的“安多小三寺”杓哇寺、康多寺和多玛寺,见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在该地的历史渊源, 这里又是甘

4、南农民起义的策源地,有起义烈士陵园及纪念碑、亭等可供游客瞻仰。同时,冶力关又是多民族杂居地,藏汉文化交融,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俗民情。这里的村民民风淳朴,热情豪爽,慷慨好客,家中来人,大块敬肉,大碗劝酒,醉饱方休。走入特区藏包,草原月夜,环围牛粪篝火,听悠悠羌笛,看胡舞婆娑,奶茶羊肉,把酒高歌,值民族节日,观跑马、射箭、摔跤,场面紧张激烈。冶力关民间庙会繁多,而以庙会上的“花儿”会最具特色。“洮州花儿”嘹亮激越,豪情奔放,野味浓郁,特色鲜明,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昧。 这里是“花儿”的故乡,也是“花儿”的海洋,境内男女老幼,皆好歌善唱,山岗河谷,田间草原,一年四季都能听见优美的“花儿”之声,或曲调

5、平稳,或旋律跌宕,或明快刚劲,或高亢宏亮,曲调内容丰富多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六月初六,境内先后在6 个不同的地方要举行6 次“花儿”会,四面八方观者如潮,场面壮观,人数最多时一次可达3 万之众。此外,冶力关镇的根雕、 奇石等民间艺术品在甘肃省内颇具影响。这些奇异的人文景观与静寂的山林、 草原交织辉映, 构成了冶力关具有浓郁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地理:冶力关镇位于临潭县东北部,北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6 0 公里,西南距自治州州府合作市90 公里,交通便利,是省内理想的度假避暑旅游胜地,风景区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海拔 2219-3926 米,年平均气温5.1-6.7之间,气候温暖湿润,凉爽

6、宜人,景区以山水秀美、风景如画,被誉为“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这里的自然带谱完整,山势险峻,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景色秀美的冶木峡、康多峡;风光旖旎的天池冶海;形态逼真的十里睡佛;峰峦叠嶂的石林风光;鬼斧神工的省级地质公园赤壁幽谷; 神奇绝伦的阴阳石; 绿涛茫茫的黄涧子国家级森林公园,构成了险、峻、奇、秀、幽的自然景观,成为典型的高原生态森林旅游胜地。回族简介 :临潭县回族是元、明、清3 代由外地逐渐迁来的,回族的迁入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元代;二是明朝初期;三是清朝同治年间;四是民国时期。元代回回大量入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民遍天下,居甘肃者尚

7、多”的局面。在洮州设有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并设有“哈智”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又有回回商人从邻近的河州 (今临夏)等地来临潭县经商留居,亦是回族来源之一。忽必烈南征、西征后将所俘的穆斯林工匠、炮手、商人等编“探马赤军”,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元十年( 1273) ,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 ,于是有部分回回军来到临潭, 屯聚养牧,融入回族之中,回族人数增多。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1379) ,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戍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顾颉刚在1938

8、 年考查洮州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勘乱来北,遂占田为吐蕃, 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贮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 “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 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这说明明朝迁移到洮州的人中即有不少回族。当时临潭回族的姓氏比较单纯,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祁、赵、高、海等,而丁、马、敏3 姓最多。清朝同治时期( 1862-1874) ,部分回族从今甘肃临洮、陇西一带迁入临潭。民国时期迁来的回族主要是从临夏、张家川经商,逃难到临潭的,他们在临潭县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

9、为临潭县回族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光绪五年( 1879) ,临潭县回族有 1250 户,10116人。光绪三十三年( 1907)回族, 1668 户,10653人,经过 1914年和 1929年两次劫难,到 1949 年,回族人口减少到1068 户,6545人。到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0740人,到 1990年,回族 21524人。回族的习俗文化(一)节庆吉令l 、大尔德节大尔德节又称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即“莱曼丹”斋月,下月初,历时 3 天以庆贺斋戒圆满结束。第一天早上,全体沐浴了的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在“ 开斋节”须得个人及全家所要缴纳的“天课”缴纳清(“天课”钱、粮均可,一

10、般以家收入每百元的2.5%,每百斤收入粮食的 10% ,按人头交纳)。结束后到坟院诵“古兰经” ,并替亡人祈祷,请阿訇念“苏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问好,家家宰羊宰鸡,做丰盛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2、小尔德节小尔德节即“古尔邦节” ,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 ,一般在“大尔德”节后70 天左右。此节期间,凡具备经济条件的伊斯兰教教民, 须赴麦加朝觐天房, (本文出自范文 . 先. 生网 www.fW )此项功课是为了完成“五桩天命”中的一项。并要进行富有民族宗教仪式的宰牲活动。未去朝觐天房的穆斯林男子, 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具备经济条件者须在3 天节日内宰牲(牛、羊、 驼均可)以施

11、散贫民、亲友、邻里。内脏骨骼掩埋入地,牲畜所得皮毛不得买卖,可做礼拜毡,或捐于清真寺,在“古尔邦节”也制作丰富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按国际伊斯兰教法学说,斋月后的“开斋节”为“小尔德节” ,而“古尔邦节”为“大尔德节” ,这里采用临潭县的过节习俗称谓之) 。3、圣纪节伊历 3 月 12 日,为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和归真日。纪念方式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 、赞圣的经文,并由开学阿訇讲述穆圣生平事迹和教义, 并自愿捐献钱粮为贫寒者施舍饮食,在清真寺供全体教民会餐,所支款项、牛羊均由众人捐献所得。也有在家中请客念“圣纪”者。4、阿舒拉节教历 1 月 10 日,传说,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古

12、代圣人都在这一天得到拯救。这一天,许多穆斯林都诵经赞主赞圣,并将五谷颗粒粉碎后都煮成粥施舍饮食,以纪念先圣。(二)生育、丧葬1、生育子出生后举行洗礼, 7 天内请阿訇起经名。 3 天、7 天时,婴母的娘家人要提送食品探望产妇,10 天时,所有亲友要携礼品“看月” 。婴儿出月时,婴母娘家人要带营养食品 “看满月”, 上学时再起学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男孩在幼时要举行割礼,俗称作“逊乃提”(遵圣行) 。2、丧葬回族人的丧葬虽然较为简单,其仪式确实非常讲究而隆重。 回族称“死”为“无常”,称“死人”为“亡人” ,人死了即称“咽气” 。忌说“死”、 “死人” 、 “死了”。 “认土为安”回民实行土葬反

13、对火葬,朴素、平等、还原、搭救、后世、复生。病危之际要交待后事。临终时要默诵“清真言”,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向安拉悔罪,并念古兰经雅辛章以驱恶魔的扰乱。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家要屏息一切嘈杂之事,并禁止走动,特别要紧的是除至亲肉外,任何人不得擅入病房。唯有深明教义的人,才静声旁待,以观昏醒,使病人专心向主,免有忧虑。 病人无常后,街坊邻居则主动向亡人在外家属、亲戚、朋友告仆,通知送“埋体”及遗体的时间。 无常(逝世)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 合嘴、顺手足,置于木板,盖上洁净的布单,如过夜,亲房家务众人前来坐草(守灵),然后由亲友清廉且能遵守教法的人把亡人安放在水床子上“抓水” (洗大净),

14、即洗尸体,抓水时必须有沐浴者两人,先替亡人撒衾取衣,然后由亡人移动沐床“水床子”上,拿块白布,自脐至膝,盖住下肢,不让外露,开始小净。小净时,由一人用汤瓶给亡人洒水,一人从右到左,浴亡人手臂。接着浴亡人下肢,洗亡人口、鼻、面、肩、全身及脚,即大净。特别在沐浴下肢时,决不能启开盖布,只能一手撑布,一手浴洗,同时,严禁男浴女尸,女浴男尸。浴毕,即在尸床上铺好大殓小殓,并在小殓的巾幅上铺上香末,加上衬衣,才移尸于上,掩衬加冠,缠布,进行“裹殓服”。回族给亡人的裹殓服“是一种古老习俗,纯用细棉白布大针角缝制,细不露发肤,白则取其清洁,布者谓之素静。男尸的殓服一般有三种,一是大殓,长短要等于身长,上下各

15、余寸,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也等于身长,上下无余,宽和大殓相同, 三是衬衣,长自肩膀至脚踝, 宽约一尺二寸, 肩上开缝,再加冠巾,长达九尺。”女尸的殓服大致有四种:大殓、小殓都和男殓相同,三是衬衣改为亵衣,宽长略同男尸衬衣,唯有胸前开缝;四是裹胸,长三尺,宽一尺二寸,用以裹周身,两端结在胸前,再加盖头,长达三尺,用以裹发,并用布袋子束着。现在比较简单, 只用“卡帆”这一习俗也是来自穆罕默德圣人说有一次朝觐的时候, 行走在阿拉法特山上, 一个教徒不慎从乘驼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无常了,穆圣令用亡者穿的戒衣即两块白布,作了他的“卡帆”尸衣。因阿拉伯半岛崇尚白色,穆圣曾对教徒说:“你的宜常穿白衣,因为

16、白衣最洁最美。你们宜用白布为亡人入殓。”从此这一习俗就被延续下来。再用“塔布提”(担架)将亡人抬到清真寺内,由阿訇及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教友一道“转经”站“者那则”(即殡礼,代亡人祈祷) ,后由教友抬到墓地安葬,墓穴一般深约6至 7 尺,长约 6 尺,宽约 3 尺,南北走向,墓内依西穿穴,掏一深约3 尺,长 6 至 7 尺,高约 2 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如弓弦的偏堂,置尸于内,头北脚南,面侧朝西,标示死者永远向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随时能起身礼拜。墓内不置任何随葬物品,后用土坯、毛竹等堵严偏堂,再用土填满直坑、冢起。由阿訇在冢前诵经,亡者家属(成年女子不去坟地送葬)送殡人环跪墓前,诵经毕,众做“都哇”为亡人祈祷。下葬时主人要给阿訇及前来送殡的人舍散“海提牙”(随量的钱财)意为给亡者的搭救祈祷。葬后按各教派习俗,要定期请阿訇走坟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走坟时间要连续四十天,以后每逢主麻日、大小“尔德节” ,亲友要上坟诵经祈祷。每逢周年,必须隆重诵经祈祷,或请客施舍以搭救亡人。 丧葬期间,亡人家中不动烟火,由亲友邻里提茶送饭,慰问帮忙,协助亡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