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9209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5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安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瑞安市渔业发展 “ 十一五 ” 规划瑞安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渔业历史悠久,水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渔区和水产品的主销区。2005年全市渔业第一产业产值6.7亿元, 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0% 强。瑞安渔业已具备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渔港经济、渔业商贸、渔业科教、渔业休闲组成的完整的现代渔业基本结构。 渔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资源衰退、环境制约的严峻考验。根据温州市“十一五” 渔业发展规划 以及瑞安市“十一五”经济总体规划 等规划文件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 特编制瑞安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一、“十五”渔业发展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广大

2、渔区努力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兴海和外向带动三大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 促进了和谐渔区的建设。(一)基本情况1、水产品总产量 200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61 万吨,比“九五”期末减少16.78 %。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78 万吨,比“九五”期末的 13.09 万吨减少 17.65 %;水产养殖产量 0.83 万吨,比 “九五”期末的 0.78 万吨增加 6.41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0.53 万吨,与“九五”期末基本持平; 淡水养殖

3、产量 0.3 万吨,比“九五”期末的 0.25 万吨增加 20.0%。2、渔业总产值 200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12.32 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 26.36% 。其中海洋捕捞产值5.42 亿元,比“九五”期末的 6.24 亿元减少 13.14 %; 水产养殖产值 1.28 亿元,比“九五”期末的 1.35 亿元减少 5.19% 。水产品加工产值(第二产业) 5.12 亿元, 比“九五”期末的3.82 亿元增长 34.03% 3、水产品出口创汇额 2005年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额4,080万美元,比“九五”期末的2,874 万美元增长 41.96 %。4、渔区人均收入 2005 年全市渔区人均收

4、入9,297 元,比“九五”期末的 12,067 元减少 22.96%(统计方法有所调整 ) 。渔民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24.0%。(二)基本特点1、海洋捕捞转产转业成效较大“十五”期间,全市捕捞作业结构调整较大, 作业方式有所改变,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外海捕捞产值居温州各县(市) 之首。 报废及减少渔船 62 艘, 总功率减少 6,000KW, 主要捕捞产量来自外海作业区。 全市转产转业渔民200 多人,海洋捕捞产量基本保持“零”增长,达到国家农业部下达的指标要求。2、水产养殖业提档升级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养殖基地4 个,总面积 0.5 万亩。其中省级以上2 个,面积 0.2 万亩,新增

5、养殖品种10多种,通过对旧虾塘的全面改造, 现代养殖园区已初露端倪,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精养鱼虾新模式已初见成效,水产养殖业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3、水产加工业异军突起“十五”期间,总建筑面积65 万 m2,占地 400 亩的水产加工园区已基本建成,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40 余家,冷库 30 座,年加工产量 4 万余吨,销售额(产值)4.5 亿元,创汇额突破 4,000 万美元,占温州全市总量的40% 强。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 家,省级“百龙工程”企业2家,温州市级龙头企业5 家,瑞安市级龙头企业13 家;年加工产值逾亿元 2 家,5,000 万以上 3 家;7

6、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 , 并通过了欧盟、美国等卫生检查与国际食品注册。我市已拥有国家绿色水产品认证产品 2 个、省级著名商标 2 个,市级名牌产品 5 个、知名商标 2 个。4、水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十五”期间,总投资1.3 亿元,占地 103亩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 瑞安水产城竣工开业, 年水产品交易量 18 万吨,交易额突破20 亿元,2004 年被评为全国最佳水产批发市场。我市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农博会、渔博会、科交会等10余次;还通过建立连锁店, 送配中心、精品商场等形式在省内外设立销售窗口拓宽流通渠道,提高了我市水产品知名度。5、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十五”期间,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市以

7、港、河、岛、溪为据点,以海岸带为重点 , 近海、岛屿并重 ,先后建立或完善了铜盘山、林垟、桐溪、阁巷、上望等休闲渔业基地,许多新颖休闲项目深受游客欢迎。全市从事休闲渔业企业20 余家,从业人员 500 余人,年收入 2,000 多万元。6、科技兴海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开展科技兴海项目10多项,先后完成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软课题4 项。海洋微冻保鲜与船用节能器等新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美拉德反应和微囊生物工程食品工艺的引进开发及深海抗风浪网箱等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成功,大大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全市2家水产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科技型企业,瑞安水产加工园区被命名为浙

8、江省“科技兴海”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7、渔业执法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十五”期间,全市渔业执法机构不断健全与完善, 2003 年组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和渔业办证中心,实现海监、渔政、港督、船检等合署办公和综合执法。在执行伏季休渔新制度、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依法查处水域污染事件、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与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伏休”管理先进集体、 全国船管文明执法单位、 东海区渔政管理先进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0 多项。8、水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加强“十五”期间, 我市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食品卫生安全检验体系,成立水产品安全质量监测点,对上市交易的水产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测。先

9、后接受省、部级有关水产品药残安全检查10多次,样品测试合格率100% 。总之,经过五年发展,瑞安渔业经济在由生产型向管理型,经验型向科技型,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道路上, 正朝着产业规模化,生产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三)主要经验纵观我市渔业在“十五”期间的整个发展过程,主要经验有:1 、深化改革, 完善渔业经营管理体制在海洋捕捞业,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用法规的形式规范和完善股份合作制;在水产养殖业,鼓励养殖区域使用权合理流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 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水产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2、加强领导, 重视渔区基层

10、组织建设在各级党委、 政府的重视下,沿海各重点渔区乡 (镇)都有一位领导主管海洋开发和渔业渔区工作;配备乡镇渔业干部和科技特派员, 重视渔村“两委”建设,把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3、转变观念、调整工作重心增强服务意识 2001 年年初, 瑞安市撤销水产局,组建海洋与渔业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突出管理、强化服务上来,围绕渔业生产难点、 焦点与热点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扶渔力度, 主动倾听与吸纳渔业企业和渔民的合理要求与愿望,热心提供行业信息服务,切实为渔民排忧解难。4、突破重点,加速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妥善安排

11、并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十五”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结合当地实际, 我市提出了通过建设渔港经济区等有效措施,带动水产加工业、特色养殖业与休闲旅游业、海洋运输业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 东山埠渔港已集聚了一大批水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渔港为龙头,以集镇为依托,集渔业、海洋旅游、城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龙头作用与辐射效应明显的渔港经济区。5、依靠科技,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大渔业科技攻关力度,围绕海洋渔业、 水产养殖及水产品精深加工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开发,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渔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 通过试验示范,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12、加强渔民技术培训力度, 实行渔科教结合, 造就一大批懂技术、 善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渔民。6、以人为本,切实减轻渔区渔民负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精神,我市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 严禁各种摊派行为,规范收费标准,建立税费减免审批制度,实行联合办公,建立渔民办证交费专用窗口, 切实减轻渔民负担, 方便渔民办事。(四)存在问题虽然我市渔业经济在“十五”期间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新旧矛盾交织,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我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链条较短,

13、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 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渔业相对薄弱,防范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2、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传统渔业增收难度加大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中日、 中韩渔业协定生效的双重影响,大批渔船退回近海渔场作业,船多鱼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受国际形势、市场供求关系及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影响, 水产品相对价格持续低位, 渔业生产成本则持续上扬,渔民增收难度加大。3、渔业用地逐渐减少 , 渔民转产转业形势紧迫一方面 ,根据农业部关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减船减员的要求,不少捕捞渔民走上转产转业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大批滩涂被规划围垦,大批鱼、虾塘转变功能变成城市建设用

14、地,不少养殖户因失海、失涂走进再就业队伍的行列中。许多渔民特别是“三无”渔民(无技能、无资金、无土地)的出路问题令人担忧。加上政府部门一些相关政策前后有所脱节,给后续的协调及处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容易引起群体纠纷,成为影响渔区安定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4、渔业科研基础薄弱, 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由于地域、 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渔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人才引进效果不够显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也难尽如人意, 致使不少研究工作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影响了我市渔业持续发展的后劲。5、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仍不完善,保障体系尚需健全影响渔业综合管理、经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三废” 综合管

15、理及治理力度的不足, 已导致我市沿海水域污染较为严重,不少水域已不符合渔业水质功能要求;海上的监测、监视、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更有待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尚未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涉外渔业管理难度较大。二、渔业发展新趋势渔业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渔业发展将呈现以下七大趋势:一是渔业生产更注重科学发展的趋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将进入实质性转型阶段。渔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势在必行,渔业

16、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强调平稳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海洋捕捞业稳步调整发展的趋势虽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明显,但近外海中上层鱼类及小宗经济鱼类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只要作业结构调整得当,捕捞业尚能维持一定规模。另一方面,远洋渔业特别是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潜力很大,各邻近县(市)也有远洋钩钓金枪鱼、鱿鱼等作业的成功经验可供我市借鉴。三是二、三产业促一产发展的趋势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即食食品、旅游食品、仿真食品、营养美容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社会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二、三产业促一产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加快精深加工发展速度,加快流通渠道拓展步伐,通过二、三产业提高捕捞产品或养殖产品附加值,是提升渔业产业,促进渔业增效、增加渔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四是水产养殖重要性不断增加的趋势随着我国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的深入实施,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来实现,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将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浅海养殖区利用率的增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五是渔业发展内容不断拓展的趋势最典型的就是休闲渔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