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4422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综合治理技术报告项目编号: 2000-1-01 获奖等级:武威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单位:武威地区农技中心武威市农技中心天祝县农技站古浪县农技中心彭治云周永锋甘国福唐致宗徐生海王德卿李玉祥张俊洛唐峻岭李小泉祁志祥王爱民张天文刘生红专家鉴评 :本项目摸清了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种类分布,找出了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暴发原因, 查清了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明确了灌水是决定拔节孕穗期土壤湿度进而决定麦红吸浆虫发生程度及发生时期的关键因素, 根据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发生受灌水控制,化蛹、羽化率较高,成高峰期短,次数少,化学防治效果好的特点,

2、提出了麦红吸浆虫防治应分二个阶段进行的防治策略,二年挽回损失10388万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该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一、项目背景50 一 60 年代,以麦黄吸浆虫为主的小麦吸浆虫在我区武威、古浪、天祝高山区青稞上较重发生危害, 而小麦吸浆虫在河灌区的黄羊镇横沟村和金羊镇松涛村小面积发生成灾, 未引起人们重视, 吸浆虫在川区发生范围逐年扩大,种群密度迅速增加。1998 年吸浆虫发生条件适宜,麦红吸浆虫在武威川区大面积暴发成灾, 古浪川区普遍发生,天祝金强河流域造成危害。 1998年调查,全区受害乡镇38 个,受害面积 23 万亩,造成小麦减产业2000 多2 万公斤;其中绝

3、收3000 亩,涉及 4 个乡、8 个村、 34 个组,有 380 户农民口粮严重不足, 借此,我们申请承担了地区科技处下达的本课题,旨在搞好大面积防治的同时进行超前研究, 摸清我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范围、 分布区域、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开展发生规律的研究,探索综合治理关键技术, 提出综合治理的策略, 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为尽快控制小麦吸浆虫寻求依据,探明方向,找出路子。二、主要技术成果(一)武威地区小麦吸浆虫种类分布调查1、武威、古浪川区海拔1700 米以下麦田为麦红吸浆虫发生区;海拔1700米以上沿山灌区和天祝金强河川以麦红吸浆虫为主,偶有麦黄吸浆虫,比例很小。武威、古浪、天祝高山区以麦黄吸浆

4、虫为主,在河谷地带水地有少量麦红吸浆虫分布。2、麦红吸浆虫发生面积全区71.2 万亩,其中武威市辖区万亩, 平均虫口密度 27.1/ 样方,最高虫口密度322 头/ 样方;古浪县 4.2 万亩,平均出口密度 0.96 头,最高 15.7 头;密度 11.4 头/ 样方,最高 39 头/ 样方。麦黄吸浆虫发生面积全区11.9 万亩。其中:武威市面1.1 万亩;古浪县 3.4 万亩,平均虫口密度1.23 头/ 样方,最高 3.7 头/ 样方;天祝县 7.5 万亩,平均虫口密度 4.6 头/ 样方,最高 8 头/ 样方。( 二)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暴发原因研究1、麦红吸浆虫来源。 50 一

5、60 年代我区高山地带麦黄吸浆虫曾发生危害,其河谷地带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有麦红吸浆虫分布,沿祁连山北麓的冷凉灌区有吸浆虫分布,由于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发生轻,不成灾,未引起人们注意。这些区域的小麦吸浆虫顺着灌渠向下游灌溉条件良好、耕作水平较高的川区逐年扩散、蔓延,虫量逐年积累,一旦条件适宜而暴发成灾。2、麦黄吸浆虫不成灾的原因。麦黄吸浆虫50 一 60 年代主要在高山区3 青稞上危害。 70 年代以来,山区气候变暖,原来小麦不成熟的地方小麦能够成熟。以青稞为主的种植结构渐变为以小麦为景的种植结构,小麦生育期较青稞长 10 天以上,抽穗扬花期与吸浆虫高峰期相错,炎是麦黄吸浆虫不成灾的主要原因。其次

6、,70 年代以后,山区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白尖口、红矬子口紧、小穗稀疏,抗旱、抗吸浆虫,是麦黄吸浆虫自70 年代以来不成灾的另一原因。3、麦红吸浆虫在川区暴发原因。我区川区6 月初小麦抽穗期平均气温已达到 20以上,温度完全能满足小麦吸浆虫生活、危害的需要,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 12/5-30/5 )降雨量在 10-20 ,此降雨量不能满足吸浆虫活动的需要, 但我区川区属灌溉区, 灌溉条件下渐变的农田小环境极适于吸浆虫的发生, 比较分析几十年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造成麦红吸浆虫在川区暴发的原因有七个方面:(1)一是种植结构变化。(2)品种结构改变。(3)灌溉制度改善。(4)种植制度改变。(

7、5)耕作制度改变。(6)适宜的气候条件。(7)农药替代。(三)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研究1、发生时期观测根据不同海拔高度, 不同区域多年多点系统观测和大田调查,麦红吸浆虫休眠幼虫于 4 月上旬开始活动, 大量活动盛期在 5 月 10-25 日。前蛹始见期 5 月 25-6 月 10 日、盛发期 6 月 1-6 月 13 日。成虫始期 5 月 28 日一 6月 18 日、盛期 6 月 5 日一 6 月 15 日,成虫末期 6 月底。4 2、影响发生的关键因素(1)灌水是决定拔节孕穗期土壤湿度进而决定麦红吸浆虫发生程度及发生时期的关键因素。 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小麦拔节孕穗期降雨量仅

8、10-20 ,不能满足吸浆虫发生程度和发生的时期。不灌水的虚苗田吸浆虫不能破茧。(2)麦收前降水影响第二年吸浆虫发生。内陆干旱灌区空气干燥,麦收前气温高、 干热风频繁, 如幼虫成熟后至麦收前不降雨,老熟幼虫不能脱皮出壳,随收麦进入麦场经过日晒碾压,使幼虫全部死于麦场, 麦田落下的幼虫很少,来年危害大为减轻。 麦收前降雨的次数和降雨量影响麦红吸浆虫幼虫落土率,百而影响各年度间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3)不同品种决定吸浆虫危害程度。不同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反应差异较大(材料 10) 。目前,我区推广和引进推广的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没有发现有抗性,但由于生育期差别大, 抽穗扬花期与麦红吸浆虫成虫盛期吻合度差

9、异较大,武春 121、武春 1 号等中晚熟品种抽穗扬花期与麦红吸浆虫成虫盛期较吻合,受害最重,抽穗越早、品种受害越轻。3、发生特点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麦红吸浆虫发生与雨养农业区相比有如下特点:(1) 由于灌水左右着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发生程度及发生时期,因区域间灌水条件不同, 成虫发生在不同区域间不一致, 在同一区域不同地块间也不一致。(2)成虫发生在同一地块内集中,高峰出现时期短,次数少。由于灌水后吸浆虫化蛹、 羽化条件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吸浆虫发生高峰期, 井灌区一般 3-4 天,且只有一个高峰期; 河灌区灌水日期与孕穗期越近,高峰期集中,仅有 1 个高峰期,如灌水距

10、孕穗期远,高峰期随降雨有2-3 个,高峰期5 稍长。(3)成虫多在下午活动,且活动较晚,由于大陆性气候影响,早晨湿度不高,温度低,早晨很少发现吸浆虫成虫活动。成虫活动多在下午7 时以后。我区 6 月上旬 7 月前气温高、光照强,成虫仅在麦株下部活动。到7时后方在麦株上部大量活动。(四) 、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1、生态治理技术研究(1) 、抗虫丰产品种。不同品种的损失率与抽穗期迟早有极显著关系,抽穗越早,“敏感期”越短的品种,抗性越强。目前我区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为利用物候期差异而表现的 “避虫”。综合分析,8132-9、永良四号、2014抗性、丰产性、品质较好,宜大面

11、积推广;2014 对水份适应强,宜作为河灌区主体品种;8132-9、 永良四号宜作井灌区主体品种; 武春系丰产性虽好,但抗性差、品质低,尽快淘汰。(2) 、伏秋深翻,不同时期、不同深度耕翻于封冻前调查,吸浆虫越夏死亡率差异很大,麦收后耕鄱时期越早、越夏死亡率越高;耕翻深度以20深效果最好,其次10 ,30 效果最差。麦收后至8 月 10 日前是我区气温最高季节,麦收后尽早耕翻(20 )可显著提高吸浆虫越夏死亡率,降低吸浆虫种群密度。(3) 、控制灌水。我区玉米、甜菜等到头水宜适当推迟至6 月初,促进根系生长,秋作田头水越早、产量越低。小麦田二水灌溉时期不同,成虫发生时期也不同, 二水灌溉时期与

12、成虫盛期相距10-12 天。同一生态条件的相邻地块对比调查,二水灌溉时期相同,成虫发生基本一致;二水相错几天,成虫发生也相错几天。 控制二水灌溉时期可控制吸浆虫成虫发生时期。在小麦允许范围内,适当推迟二水灌溉可使小麦抽穗扬花期与成虫高峰期相错减轻危害。6 (4) 、小麦湿锄。头水( 4 月 27 日)前干耧,土地壤温度低,吸浆虫尚未大量破茧, 干耧与对照相比, 对吸浆虫无明显影响。 头水后 12 天湿锄,对土壤水分降低和吸浆虫破茧率影响较大。河灌区头水在 5 月 5 日前灌溉麦田,水后及时湿锄、增温、保墒,保持地表3-5 干燥,如抽穗前不灌二水的麦田,可不进行化学防治。(5) 、玉米中耕。 河

13、灌区头水在 5 月 5 日前灌溉小麦玉米带田, 水后及时小麦湿锄玉米中耕,抽穗前不灌二水的田块,可不进行化学防治。1、化学防治技术研究(1)土壤处理技术土壤处理最适时期。幼虫破茧期土壤处理防效与其它三个时期土壤处理有极显著差异。明确了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土壤处理的最佳时间为幼虫活动盛期,与其它地区不同; 此前或此后,效果均不理想, 与大田防治情况一致。土壤处理最佳农药。 40% 甲基异柳磷是目前土壤处理防治小麦吸浆虫安全、经济,对环境影响小的理想农药。土壤处理最佳用量。 40% 甲基异柳磷乳油土壤处理随用量增加防效有所提高,但没有显著差异,从经济、安全考虑以亩用250ml为宜。(2)成虫防治技术

14、防治农药。不同类型农药对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防效。麦收前剥穗结果,80% 敌敌畏 EC1000倍, 吡虫林类 3000倍, 乐斯本 1000倍处理小麦损失率低,达 0.30.5%,其它农药损失率在0.60.8%间。防治次数。防治二次与防治一次产量损失率差别不大,防治一次产量损失 0.37%,防治二次 0.31%,在成虫发生较集中的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在成虫始盛期防治一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五)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1. 综合治理策略7 根据内陆干旱灌溉农业区麦红吸浆虫发生受灌水控制,化蛹、羽化率较高,成高峰期短,次数少,化学防治效果好的特点,麦红吸浆虫防治应分二个阶段进行。化学防治阶段。 吸浆

15、虫大面积发生, 且虫口密度较高条件下, 应满足吸浆虫条件,促使吸浆虫化蛹、羽化,以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将化学防治技术按期落实到每一块吸浆虫发生地,在最短时间内降低吸浆虫种群密度。生态治理阶段。当吸浆虫虫口密度降至2 头/ 样方以下时,采取不利吸浆虫发生危害的生态治理措施,如抗虫品种、控制灌水、调整种植结构、伏秋深翻、中耕处理等达到长期持续控制吸浆虫的目的。2. 综合治理技术要点(1)化学防治技术要点A.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应选择虫口密度在15 头/ 样方以上的地块。 处理时期以拔节孕穗期灌水前进行。处理载体以亩用 50 青砂为好,粘度小,易沉降,不易粘附于麦叶,落点均匀,效果好。B.成虫防治。防治

16、对象:在化学防治阶段应将小麦抽穗扬花期所有出现吸浆虫成虫的作物列入防治对象统防统治;生态治理阶段应以抽穗扬花期成虫达到防治指标的麦田列为防治对象进行挑治。防治原则: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地。防治时期:坚持先查虫、后对一刀切、集中统一防治。 防治次数:井灌区一次即可取得较好防效,河灌区视灌水时期和降雨防治 1-2 次。(2) 、生态治理技术要点A、沿山冷凉灌区。重点抓好作物结构调整、伏秋深翻,抗虫品种,中耕处理措施的落实。B、井泉灌区。以控制灌水,抗虫品种,改革种植制度为主。C、风沙沿线区。以结构调整、伏秋深翻控制灌水、种植抗虫品种为重8 点。三、综合治理成效1、控制了危害。 1999 年武威市虫穗率0-6%,平均 0.002% ;百穗有虫0-8 头,平均 0.075 头,粒被害率0-2.8%,0.008%;产量损失率 0-0.7%,平均 0.002%,在吸浆虫大发生年几乎未造成损失。古浪县穗被害率9.21%,粒被害率 0.58%,平均每穗有虫0.33 头,损失率 0.26%。天祝县 15 个乡、60 个村、180 个组、540块地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