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3987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物认知大全_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与价值:刀鲚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刘宰曾有诗称赞:“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以姜桂椒,末熟香浮鼻。”刀鱼是镇江、靖江、江阴、张家港主要水产品之一,境内长江水域均可捕获。前期刀鱼雄性多,体大,脂肪多;后期雌性居多,体小,脂肪少。“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刀鲚和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图 5、刀鲚 Coilia nasus6、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英 文 名: Blackmouthgoosefish、Angler(fish)、fishingfrog、angler 日 文

2、 名: 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辐鳍鱼目,躄鱼科俗称 :结巴鱼、蛤蟆鱼、海哈蟆、琵琶鱼等。分布 :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种类多样。形态特征 :黑鮟鱇体平扁,柔软,头部圆盘状,宽阔,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吻前侧各具2 个或 4 个小骨棘。眼较小,上位。眶上部及眶后部具骨棘。口宽阔,两颌具尖齿 3 行以上,齿可向内倒伏,上颌齿较短,下颌内行齿大,向外各行齿渐小,排列不规则。体部光滑无鳞,头部周缘、体侧及体背方具发达分支状皮质突起或细小皮质突起。肩部每侧各具 1突出大棘,其上具 27 小棘。第一背鳍各鳍棘分离,第一鳍棘位于吻端,尖端具一皮穗状吻触手。第二

3、背鳍位于尾部。胸鳍发达,具一埋于皮下的长假臂。腹鳍喉位,尾鳍截形。背部黑褐色,腹面浅色。生活习性: 黑鮟鱇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生活水深4050 m ,行动缓慢,常在海底匍匐,肉食性,且性凶残,以鱼类、虾类等为食。通常体长为2030cm ,最大可达50cm以上,重10 多公斤。简要说明:鮟鱇鱼又叫老人鱼,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似老人咳嗽。主要栖息近海砂泥底质海域。底栖性鱼类,栖息深度在30-500 公尺间,行动迟缓,常匍匐于海底。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人类用途: 供烹食,肉味鲜美。图6、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7、鲻鱼Mugil cephalus分类地

4、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鲻形目,鲻科,鲻属俗称 :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分布 :沿海的浅海区、河口、咸淡水 交界的水域均有分布,尤以南方沿海较多。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4.1-4.8倍,为头长3.8-4.1倍。头中大,两侧略隆起,背视宽扁,头长为眼径4.7-5倍,为吻长3.6-3.7倍。吻宽短,约等于或短于眼径。眼中大,圆形,位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2 倍,眶前骨平直,下缘及后端具细锯齿,前后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鼻孔每侧2 个,位于眼的前上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口亚腹位,口裂小而平横,上颌骨完全被眶

5、前骨所盖,后端不下弯,上颌中央有一缺刻,下颌边缘锐利,中央有一突起。牙细弱,单行,上下颌均具牙;犁骨、腭骨、舌上均无牙。舌较大,圆形,位于口腔后部,不游离。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无棘。假鳃发达。鳃耙细密,31+67-68 ,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2 。鳞大,体被弱栉鳞,头部被圆鳞,除第一背鳍外,各鳍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 腹鳍基底上部和两腹鳍中间各有一长三角形鳞瓣。无侧钱, 体侧鳞片中央有一不开孔小管。背鳍 2 个。第一背鳍具4 鳍棘, 起点于胸鳍后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底稍近,第一鳍棘最长,约为头长1.8-1.9倍,第四鳍棘最短,约为第一

6、鳍棘的1/2 。第二背鳍具9 鳍条,位于臀鳍上方,起点距第一背鳍与尾鳍基底约相等,后缘凹入,最后一鳍条稍延长。臀鳍具3 鳍棘, 8 鳍条,第三鳍棘最长,大于第一鳍条长1/2 ,起点前于第二背鳍起点,后缘凹入,最后一鳍条稍延长。胸鳍高位,较宽大,大于眼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后部下方,短于胸鳍。尾鳍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体腔大,腹膜深黑色。简要说明: 喜栖息在入海口,水深 0 至 120 米。幼鱼常溯河入淡水河川。产卵期时会洄游至外海产卵。 利用其鳃耙滤取有机物为食。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遭污染的港湾、河川皆能生存。人类用途: 雌鱼的卵巢称“乌鱼子”,是名贵食品。雄鱼的精巢是一道名菜,即乌鱼鳔,肉质美

7、味,加酒红烧,或是煮汤,甚至煮麻油乌鱼皆适宜。图7、鲻鱼Mugil cephalus8、短鳍红娘鱼Lepidotrigla microptera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鲉形目,鲂鮄科,红娘鱼属,短鳍红娘鱼俗名 :红头鱼、红娘子、红绣鞋、红娃鱼、红甫鱼、肉甫、穷头鱼、秀才鱼、国光鱼、红角鱼。分布 :分布于朝鲜、日本,包括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形态特征 :体被中等大栉鳞。头部背面及侧面均被骨板。吻端中央凹入,两侧圆鱼屯,各具几个小棘。 胸鳍低位, 内面呈红色, 下侧有 3 条指状游离鳍条,最长游离鳍条不超过腹鳍末端。第一背鳍后上方有一红斑,背鳍两侧各有1 列朋棘盾板。简要说明

8、: 主要栖息于近海底层,栖息深度40-340 米,体长可达30 厘米。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人类用途: 为常见的一般经济鱼类,产量不高肉质较好,鲜销为主。汆汤食之味鲜美,也可清炖、油炸食用。图8、短鳍红娘鱼Lepidotrigla microptera9、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英 文 名:Large yellow croaker 、greater yellow croaker 日 文 名: 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亚纲, 鲈形目 ,石首鱼 科,黄鱼属。俗称 :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 黄金龙 、桂花黄鱼、大仲、红口

9、、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 。分布 :黄海 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 大陆近海及 朝鲜 西海岸。 雷州半岛 以西也偶有发现。形态特征 :大黄鱼体延长,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尾柄细长,尾柄长约为尾柄高的3 倍或3 倍以上。 头尖钝, 吻上具 4 小孔,齿细小, 尖锐;上颌齿多行, 外行齿稍扩大。 下颌齿 2 行,内行齿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头部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前部稍弯曲,后部平直,伸达尾鳍端部。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后端细尖,鳔侧具3l33 对侧枝,每一侧枝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唇橘红色

10、。生活习性: 大黄鱼属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栖息于水深60 m 以内的近海中下层,最大体长可达 80 cm。目前已在沿海各省进行人工养殖。简要说明: 大黄鱼冬季会在离岸地区生活, 夏季期间繁殖于半咸淡水的河口。幼鱼会在浅水区域生活到成熟。人类用途: 1. 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2. 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图9、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10、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 英 文 名:Redl

11、ip croaker、Small yellow croaker、Little yellow croaker 日 文 名: 俗名: 小鲜、黄鱼、小黄鱼分类地位: 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石首鱼科分布: 小黄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形态特征: 小黄鱼体延长,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尾柄长为尾俩高2.5 倍左右。头大,吻短,吻上具 4小孔。 齿细小, 尖锐,上颌齿多行, 排列成齿带, 上颌外行齿较大;下颌齿 2 行,内行齿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颏孔不明显。前鳃盖骨后缘具弱棘,鳃盖骨后上缘具2 扁棘。体前部及头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发达,前部稍弯曲,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后端。鳔大,前

12、部圆,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2632 对侧枝,每一侧枝具背分枝和腹分枝。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金黄色,各鳍灰黄色。唇橘红色。生活习性: 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栖息于水深105 m 以内的水域。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曾为舟山海域四大经济海产之一,最大体长可达40cm。经济价值: 小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是优质食用鱼, 也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小黄鱼是出口品种,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11、凤鲚Coilia mystus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幅鳍亚纲,鲱行目,鳀科,鲚属俗名 :

13、黄鲚、凤尾鱼、子鲚、烤子鱼。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河海洄游性鱼类。形态特征 :体形与鲚相似,但臀鳍条数目较少,仅73-86 根;体侧纵列鳞也较少。体呈淡黄色。其吻端和各鳍条均呈黄色,鳍边缘黑色。凤鲚尾部分叉状,呈红色,尖细窄长,酷似凤尾,故得名。简要说明: 其溯河产卵洄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沿海。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就在江河口的深水处肥育,以后再回到海中,翌年达性成熟。人类用途: 子鲚腹内多籽,肉质细嫩,高蛋白、高脂肪,富含磷酸。晒干后的鱼子又名金银春或金银鱼子。 民间多油炸食用,不需刮鳞剖肚, 只从口中掏净内脏,油炸后鱼骨鱼刺也酥脆,整鱼均可入口下肚,是夏日下饭佐酒的佳品。图 10、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