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569321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省思论文摘要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是高师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既揭示了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本质,又指明了培养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教学路径。笔者以所教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合作教学的理论学习、合作教学的实践示范、师范生“为师”授课体验,开展了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即师生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强化师生的合作教学能力培养意识,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合作教学的变式练习,充分运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广义知识观程序性知识 目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已成为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合作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之一,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职责。本文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为视角,从课程目标、培养机制、实践探索、养成策略等方面阐述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合作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21 世纪的社会生活要求人们学会共同生活,合作能力是当代2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能力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把“学会合作”列为面向 21 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

3、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新课改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学者将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简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 。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及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合作教学(抑或合作学习)“ 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地运用合作教学的有关知识来

4、开展合作教学所必备的,对教师顺利、圆满地开展合作教学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高师毕业生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师职业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培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职责。师范生要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合作教学能力。因此,合作教学能力作为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服务于基础教育3课程改革的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及其培养机制 (一)广义的知识观及程序性知识学习简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得的

5、信息及其组织。信息加工心理学家 JR安德森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由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论断构成;程序性知识被认为是用于具体情境中的算法或一系列操作步骤,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由达成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构成。一些心理学家又把程序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如有人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三类:一类叫智慧技能,是用一套方法来对外办事的能力;一类叫认知策略,是用一套方法来对内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还有一类叫动作技能,是用一套方法来协调肌肉运动、支配躯体活动的能力。传统知识观是狭义的知识观,仅指陈述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持广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既包括陈述

6、性知识,又包括各种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学习是学习者掌握陈述性知识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在第一阶段,程序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习者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者知道某一规则并4能陈述该规则。转化阶段是指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自动化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及其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表明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能力的。 (二)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及形成机制 “现代认知

7、心理学主张用知识解释能力,赋予知识与能力以新的内涵,提出了能力的知识观,即把能力看作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后天习得能力 ,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人类习得的能力,认为人类一切后天习得能力都是由知识构成的” 。我国学者皮连生认为:“如果把能力限于后天习得的能力,则其内涵与外延与广义的知识相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合作教学能力主要由关于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是三类知识的有机统一体。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获得了某种程序性知识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运用某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能力的知识观来看,合作教学能力的养成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合作教学的程序性知识为标志。 目前的一些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改

8、革实践报告介绍了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做法,却没有阐明其理论依据。笔者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观科学地揭示了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教学路径。合作教学能力的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掌握合作教学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向合作教学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来看,合5作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合作教学能力的认知阶段或陈述性知识阶段。这一阶段,师范生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感知、理解并能陈述合作教学的有关基本知识。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来看,在这一阶段,合作教学能力仅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存在,并不能说明师范生形成了现实

9、的合作教学能力,因为能力表明的是人能够现实地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说出这个世界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去改变世界。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合作教学规则的变式练习,使合作教学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师范生进行合作教学变式练习,使之能够运用合作教学规则于自身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进行合作教学,形成初步的合作教学能力。第三阶段,亦即合作教学能力的自动化阶段,表明合作教学能力已完全形成。鉴于当前高师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教育学公共课只能初步地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自动化阶段要延伸到师范生的未来教师职业活动中去。总之,教师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就是要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有效地组织

10、他们开展合作教学程序性知识学习。 三、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2010 年笔者在 07 级物理学专业的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如下循序渐进的工作。 6(一)开展合作教学理论学习,使师范生掌握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 形成合作教学能力的首要环节就是使师范生掌握合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因此,笔者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教学知识。2010 年春笔者组织 07 级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全班只有 30 名学生) 开展了合作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了培养合作教学能力的计划,并印发了有关合作教学知识的学习材料,以利于学生自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合作教学、

11、合作教学的意义、合作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作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合作学习评价等。我们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合作教学的理解、记忆情况。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合作教学,特别是对如何开展合作教学的一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掌握得特别好。这为笔者开展合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知识基础。 (二)践行合作教学理论,使师范生体验合作学习 为了使师范生进一步理解合作教学,笔者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展了合作教学。下面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教学为例,说明笔者的合作教学实践。在合作教学设计阶段,笔者首先确立了合作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

12、作用”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育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进行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 6 个小组,每小组 5 人;各小组承担相同的学习任务;小7组内进行任务分工,1 人负责查询关于影响个体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其余 4 人分别学习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小组成员协商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推举一名记录员兼汇报员,负责对小组讨论观点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对外交流。小组成员要在课下独自学习有关材料、查找补充材料并在课堂上负责教会组内其他人。课堂上,笔者宣布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安排,要求各小组承担相同任务者临时汇聚在一起成立专

13、家小组,专家小组成员交流看法、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然后各小组成员回到原来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轮流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各自承担的知识,做到包教包会。期间,笔者巡视、指点并了解各小组进展情况。在各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各小组派出汇报员代表本组面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学习情况,并接受教师的随机提问,其他 4 个小组对其汇报评定等级,确定各小组成绩。在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分析讨论教育口号。先是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已掌握,并且对要讨论的内容感兴趣,临近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们还在各抒己见甚至辩论。合作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师范生在合作教学中

14、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感性地认识到了合作教学该如何组织。(三) 师范生“为师”授课,接受合作教学训练 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教师胜任力,笔者在教育学公共课中开展了学生“为师”登台授课的活动。鉴于807 级物理学专业学生人数少,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两次登台授课,授课内容不限,可以是讲解教材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育时事等。在第一轮登台授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开展合作教学。为此,者要求他们学习印发的合作教学材料,做好合作教学的知识准备。根据登台计划,本周登台的学生要在前一周写出合作教学教案,与笔者交流、协商,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经历了前期的合作教

15、学知识学习、合作教学实践观察、“为师”登台授课之后,学生对以“教师”身份开展合作教学已有信心。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模仿教师的合作教学,有些学生甚至在合作教学的环节方面有所创新,例如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检查环节,要求各小组或写论文,或编写小品并表演等。当然,学生初次的合作教学演练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小组任务分工方面,还不能吃透“合作”的精神要求,在自身的教师角色表现上还有些不知所措等。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合作教学能力,笔者对登台授课学生的合作教学进行课堂点评,以鼓励为主,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和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关

16、于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教学的策略,尤其是操作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的相关知识,是教育学9专业教师和师范生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师范生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师生掌握了广义的知识观等有关内容,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合作教学能力的知识观本质及其养成路径,并懂得如何开展合作教学。然而,据笔者对所在单位的了解,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与运用并不理想,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陈旧,有的教师甚至连“程序性知识”都所知甚少,何谈运用。师范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少得可怜,而且零散、不牢固。据笔者了解,许多地方院校的心理学公共课只有 36 课时,课程内容多是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极少。高师院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和师范生的教育心理学素养状况影响了师生合作教学的开展。因此,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教学能力,教育学专业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高师院校要通过心理学公共课课程内容、课时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