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2078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淡水小龙虾疾病与防治技术。一,全国水产,疾病基本情况。 1, 全国每年约从 90 个水产养殖种类中监测到300-400 种病害,近 70% 的养殖种 类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 2,主要病原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3,每年全国因水产养殖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0 亿元。 4,淡水小龙虾养殖发展迅速,病害问题日渐突出。 二,水产养殖病害问题的深远影响。 1,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2,水环境严重恶化。 3,水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4,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5,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三,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外界因素; 2,病原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敌害; 3,环境因子:水温,溶解

2、氧,ph,化学物质,浮游生物。 4,人为因素:放养密度、混养比例、饲养管理、操作方式。 5,内在因素:品种退化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四,小龙虾主要病害。 1,小龙虾细菌性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源与症状:由细菌引起,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防治:(1)经常清除虾池中残饵。五,注入新水,保持水体中溶氧4mg/L以上, 保持养殖环境卫生; (2)可以3, 烂鳃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防治方法:( 1)经常消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注入新水,维持水体中溶 氧在 4 毫克升以上,避免水质被污染。(2)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 克溶水 全池倾泻,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4,小龙虾黑鳃

3、病病因。该病是由于水质恶化污染, 促使镰刀菌大量繁衍寄生在 龙虾鳃丝、体壁、附肢基部或眼球上所致。 症状: 小龙虾的鳃先由微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而后逐渐变成黑色,引起鳃部 萎缩,功能逐渐退化。 患病的虾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行动缓慢呆滞, 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防治方法 :(1)放苗前,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2)确保池水清新,溶氧充足, 并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和杂物;(3)采用 0.2 0.3 毫克/ 升浓度的高锰酸钾全池 泼洒消毒;( 4)发病期间,用 1 毫克/ 升浓度的漂白粉或 7 毫克/ 升浓度的甲基 蓝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5,烂尾病。烂尾病是因为克氏螯虾受伤、互相残食或被几丁质

4、分解细菌感染引 起的。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泡, 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 随着病情的恶化, 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严重感染时,病虾全部尾部溃烂掉落。 防治方法:( 1)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害虾体。(2)饲养 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避免虾因饲料不足互相争食或残杀。(3)发生此病, 每立方米水体用茶粕1520 克浸液全池倾泻;或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6 公斤溶 水全池倾泻。6,小龙虾纤毛虫病。纤毛虫病。常见病原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大批附着时会障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影响生长。尤其在鳃上大批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

5、死亡。防治方法: (1)维持合理的放养密度,留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维持水质清爽。(2)用 35的食盐水浸洗病虾,35 天为一个疗程;( 3)用 2530 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46 小时,延续 23 次。 病源与症状: 纤毛虫病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有累枝虫或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 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鲺上等,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游泳活动摄食 和脱壳技能,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甚 至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幼体在患病期间, 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絮状物, 致 使幼体活动减弱,影响幼体发育变态。如何区分虾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纤毛虫病、水霉

6、病、着毛病是虾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 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 既当把虾蟹取出水面以后, 体表面很不干净, 有一层泥 浆,黏黏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 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 并虾蟹今重启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 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右白色棉絮状的。7,小龙虾聚缩虫病聚缩虫病。病原为聚缩虫,症状为克氏螯虾难以顺利脱壳,病虾经常在脱壳进程中死亡,幼体、成虾均可发生,对幼虾损害较严重。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2)发生此病可经常大批换水,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幼体、成虾均可发生,对幼虾危害较严重。 防治:(1

7、)彻底消毒,杀灭病原;( 2)发生此病可经常大量换水,减少聚缩虫 数量,减轻其对虾的危害; (3)用浓度 5 一 10mg/L高锰酸钾混合浸浴病虾,也 可以泼撒病毒先锋2 号。8,小龙虾病毒性疾病一一一白斑综合症。 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病。 症状:患病初期病虾无力,行动迟缓,伏于水草表面或池塘四周浅水处;解剖后 可见少量虾有黑鳃现象、普遍表体有白斑。治疗方式:1,以碘制剂最为理想,如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每立方米 0.3-0.5 毫升连续泼洒 2-3 次,隔天一次。 2,摄食正常时,可以采用口服途径投喂药物,煮水后拌饲料投喂,每公斤体重 0.8-1.0克,连服 3-4 天。 3,饲料中添加免

8、疫促进剂,如葡萄糖酸钙、离子钙、多种维生素等,可提高小 龙虾的抗病毒免疫力。 4,无公害处理死亡小龙虾(深埋,焚烧,集中消毒),可以防止传染。 5,改善水质环境,保持适当水量,防止高温,可以提高小龙虾的抵抗力。 6,养殖操作要符合卫生防疫操作规范,切断病原传播途径。疫病水体、工具, 器皿,人员需要消毒杀菌处理; 7,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尽量减少人为干扰,避免引起小龙虾应激反应。 8,加强养殖管理科学选择饲料投喂方式。防病治病期间最好投喂精致配和饲料, 便于给药或小龙虾摄食。季铵盐络合碘对鱼类出血病和烂鳃病的防疗效果摘要:季铵盐络合碘具有季铵盐与碘的双重杀菌作用,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防治鱼类暴发性出

9、血病和烂鳃病外用药物. 季铵盐对菌体有很强的亲和力, 通过吸附、溶解菌体胞浆膜,降低病原体的表面张力, 增加胞膜的通透性, 造成重要酶和营养物质的漏失, 水渗人菌体 , 使其破裂或溶解 , 释放出的碘 (I2) 则氧化菌体蛋白的活性基因, 并与蛋白中的氨基酸结合而导致蛋白变性和抑制菌体的代谢酶系统, 促使病原体崩解死亡. ,9,小龙虾养殖长不大的原因与对策。(1)种质原因。大多数养殖户采取的是一年放种,多年养殖的模式,这必然导 致龙虾之间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最终导致龙虾种质退化, 个体越来越小, 而且 在养殖过程中一般都捕大留小, 到每年 9 月份前后选留亲虾的时候, 大规格龙虾 已卖光。若把

10、那些叫小龙虾作为下一年亲虾用,繁殖的下一代品质难保证。 建议与对策; 每隔 3 年彻底清一次塘, 下一年更换新的亲虾, 或在每年 9 月份前 后,从其他地方引进一定数量的大规格亲虾。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引进雌雄 两种亲虾的话,这可能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2)水质原因,大部分养殖户在春节池塘的水位都偏浅,随着气温回升,投饵 量的增加,其残饵、粪便、以及池中有机物的分解都会给水质带来不良影响,直 接影响小龙虾摄食脱壳和生长,制约小龙虾规格。建议与对策:每隔 7-10 天交替使用养水一号和“底立解”, 结合“葡萄糖酸钙” 使用以改善底质、 水质,定期施用,以增加池水中钙含量以促进小龙虾脱壳生长, 定

11、期注排,维护水质清新。 (3)饲料原因。饲料缺乏、质量差、营养不全,肯定会喂高蛋白的精饲料,也 会导致小龙虾营养积累,而形成性早熟停止生长,最终规格也偏小。 建议与对策: 养殖中不仅要投喂高蛋白的精饲料,还要投喂谷物类的植物性饲料 和活螺丝等动物性饲料, 另外还要在池塘中种植苦草, 依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 补充植物性饲料;在小龙虾配合饲料中定期或长期添加离子钙更有助于小龙虾的 生长,增产丰收。 (4)密度原因。养殖中要想始终控制小龙虾合适的养殖密度非常难,其生性凶 猛当密度太高时, 自相残杀的现象严重, 小龙虾会为无法找到安全脱声场所而推 迟脱壳,导致脱壳决数减少,而引起规格偏小。 建议与对策:控制好放养密度,在养殖过程中要采取捕大留小。多种植一些,水 藻,冷叶黑藻等水草可为小龙虾提供脱口隐蔽的场所,又可增加小龙虾的生存空 间而减少自相残杀的机会。 (5)疾病原因:疾病也是制约生长的原因,尤其以纤毛虫病最为常见。当纤毛 虫在虾体上寄生时, 不仅是小龙虾身体瘦弱, 还会影响到脱壳生长, 当寄生在鳃 部时还会影响呼吸, 导致小龙虾不能正常呼吸而不能正常摄食,脱壳和生长, 此 外,纤毛虫的寄生,还会引起小龙虾其他疾病的发生而大量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