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91291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泥鳅主要病軎的防治一、病霉性疾病泥鳅痘疮病病毒是已知各类微生物中体形最小、结构最简单,非细胞形态,含有一种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病毒只能在电子显镦镜下才能观察到,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泥鳅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目前 发现的泥鳅病毒性疾病仅有泥鳅痘疮病 1 种。【病原体】 迄今尚未见有泥鳅痘疮病病原的研究报道,疑为鲤孢疹病毒病毒颗粒近球形,20 面体大小为( 190 土 27) 纳米,核心( 113 士 9)纳米,为有囊膜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病毒对乙醚、酸、碱、热不稳定。【症状】发病早期在患病泥鳅的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

2、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逐渐增多、扩大和变厚,严重时融成一片,形成增生物。增生物不转移,形状、大小各异,凸起0.5? 5 毫米,表面初期光滑,后来变粗糙,呈玻璃样或石蜡样。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摩擦掉,但增生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随即在原处再次出现增生物6 泥鳅感染此病后,其生长受到抑制而消瘦,游动迟缓,严重时死亡。【流行情况】痘疮病影响泥鳅的生长,降低其商品价值,疾病严重时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但一般不引起病鳅急性大批死亡。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以及密养的泥鳅池和网箱。通过鳅体接触传播,蛭类可能是传播媒介。当水温升高到15 C 以上时,患病轻的病鳅会逐渐自愈。【诊断】根据“石蜡状增

3、生物”等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有些上皮细胞的核内有包涵体,据此可进一步诊断。最后确诊需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见到病毒颗粒,或分离培养到疱疹病毒。【预防方法】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进泥鳅苗种。彻底清塘,适时更换新水,保持优良水质,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综合预防【治疗方法】第一天用苯扎溴铵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 ? 0. 15 克,第二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复合碘溶液0.1 毫升,全池泼洒,有一定的疗效。二、细菌性疾病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根据其外形可分为球菌和杆菌等。裉据革兰染色的着色不同,而分为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泥揪的细菌

4、性疾病较多,是泥鳅养殖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类疾病,常常引起泥鳅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赤鳍病又称红鳍病、腐鳍病、烂鳍病。【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革兰阴性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菌体大小为(0.31.0 )微米X (1.03.5) 微米,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此菌的适宜生长PH 值为 59, 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症状】初期表现为部分或全部鳍条充血发红,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严重时鳍条脱落(彩图 16) ,肌肉红肿,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患病泥鳅不摄食,直至死亡。【流行情况】此病发病率较高,对泥鳅的危害较太,当泥鳅

5、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暂养时间过长或鳅体受伤时容易发生.主要流行于夏季。【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预防方法】(1)鳅池及时清淤,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2)避免鳅体受伤。(3)苗种下塘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050 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浸浴35 分钟。【治疗方法】(1)外用消毒杀菌剂。每立方米水体用1 克含氯石灰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0.3 克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每天1 次,连续 23 次;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 1%) ,用 300500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 毫克(以有效

6、碘计) ,隔天 1 次,连用23 次。(2)内服抗菌药物氟苯尼考粉,每千克体重用1015 毫克(以氟苯尼考计)均匀拌饲投喂,每天 1 次,连用57 天。2.白尾病又称烂尾病。【病原体】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柔韧可屈挠,菌体大小为0.5 微米 * (44.8 ) 微米, 无鞭毛。此菌的适宜生长pH 值为 511, 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症状】病鳅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停止摄食,鳅体去去平衡,常游于岸边,死前在水面做挣扎状窜游。病鳅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黏液,肌肉充血发炎(彩图17);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在连续阴雨天或水温较低时,常

7、继发水霉感染。【流行情况】主要危害610 厘米的鳅种,成鳅不常见,同池混养的鲢鱼、鳙鱼等其他鱼类很少发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尤以立秋前后发病较为普遍。在天气多变、水温22225、池塘淤泥过多、 鳅体受伤 (包括被寄生虫损伤)等诱因存在时易暴发此病。发病率一般在30%50% ,高的可达70%。一旦发病传染得很快,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60% 以上。【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刮取尾部体表黏液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大量杆菌可进一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预防方法】(1)及时清除鳅池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2)避免鳅体受伤. (3

8、)苗种放养前用1520 毫克 /升的高锰酸钾翁或23 毫克 /升的二氧化氯浸泡消毒1020 分钟。(4)定期对鳅池进行换水或加水。(5)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 克或三氯异氰脲酸粉0.3 克对水全池泼洒,每 15 天 1 次。【洽疗方法】外用聚维酮碘溶液(含有效碘1%)用 300500 ? 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4.57.5 毫克(以有效碘计) ,隔天 1 次,连用23 次;内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每千克体重用0.460.6克均匀拌饲投喂, 每天 2 次,连用 57 天,首次用量加倍。 施药 78 天后,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 克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3.

9、赤皮病【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革兰阴性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大小为( 0.70.75) 微米 X (0.40.45) 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生13 根鞭毛,无芽孢。此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症状】病鳅的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病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尤以鳅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尾鳍、胸鳍发白,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病鳅不摄食,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反应迟钝。死亡率可高达80。【流行情况】此病的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体表无损伤

10、时,细菌无法侵入皮肤。其传染源是被该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类。泥鳅感染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越高,感染越严重,死亡率越高。【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迸行初步诊断,由于此病的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泥鳅的皮肤,因此有鳅体受伤史将有助于诊断。由于鱼居斜管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泥鳅苗种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可刮取泥鳅体表黏液通过镜检进行鉴别。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预防方法】(1)在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碰伤鳅体。苗种下塘前用58 毫克 /升的含氯石灰溶液或25 毫克 /升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 分钟。(3) 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4)在疾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

11、体用0.20.3 克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 天 1 次。【治疗方法】同白尾病。4.溃疡病又称打印病、腐皮病、烂口病、烂身病、体表溃疡症、流行性1 疡综合征及穿孔病等。【病原体】(1)嗜水气单胞菌。(2)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革兰阴性菌,杆状, 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 0.61.2) 微米 *(1.52.0) 微米,极端单鞭毛(彩图18), 无芽孢。(3)凡隆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 革兰阴性菌, 杆状, 散在,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30.7)微米 *(1.22.5) 微米 , 无芽孢。创伤弧菌(Vibirovulnificu

12、s)。革兰染色阴性、标状弯杆菌,菌体大小为(0.7 士 0.1) 微米*(2.3 0.5) 微米,具有单鞭毛。(5)霍乱弧菌革兰阴性菌,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 菌体大小多在 (0.51.0) 微米 * (1.02.5)微米,极端单鞭毛(彩图19) ,无芽孢。【症状】此病的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症状有所差别。(1)早期病鳅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食欲下降, 漂浮于水面,有时不停地游动;病鳅的头顶部、口、鳃盖、下颌、躯干部、腹部的皮肤、胸鳍及腹鳍发红,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病灶(彩图20); 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2)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

13、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彩图21); 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3)后期病灶面积进二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鳅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突,剖检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肠内无食物,肝脏、脾脏肿胀或有不同程度出血;有的病鳅可存活较长的时间,溃疡会逐步扩大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坏死,使病鳅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鳅死后沉入池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慢游动或扒边,捞起病鳅观察,可见肌肉有块状坏死灶,严重者可见骨骼和内脏,剖开腹腔可见肝脏有点状出血。少数病鳅并发肠炎病和烂鳃病,有的继发水霉病。此病的累积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14、流行情况】 此病是近年来发生普遍且危害很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鳅池水质差、 投喂过量、鳅体受伤、泥鳅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寄生虫感染等是此病发生的诱因。此病流行于410 月,水温15时即可发生, 是发病高峰期。 病鳅感染后, 往往拖延较长时间不愈,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感染率有的可高达80%。在治而不愈的情况下引发病鳅逐渐死亡,累积死亡率较高。【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预防方法】(1)选择背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修建鳅池。(2)当水温升高时,应适时换水,并适当增加水深。(3)养殖密度太大时应考虑分池饲养,降低泥鳅密度,防止缺氧

15、。(4)减少不必要的捕捞等机械活动,.避免应激反应和引起鳅体受伤,积极控制寄生虫感染。(5)做好内外保健工作。定期采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同时投喂添加免疫制剂的保健饲料,提高鳅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治疗方法】(1)外用消毒杀菌剂水温和水体中有视质浓度较低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复合碘溶液和0.1毫升全池泼洒;在水温和水体有机质浓度均较高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戊二醛溶液40 毫克(以戊二醛计)全池均匀泼洒,隔天用苯扎溴铵溶液全池均匀泼洒,毎立方米水体用0.10.15克(以苯扎溴铵计)(2)内服药每千克体重用20 毫克氟苯尼考加1 克维生素C 均匀拌饲投喂,每天3 次,连用 57 天。5.出血病【病原体】嗜水

16、气单胞菌。【症状】病鳅体表有截状、块状或弥散性充血、出血(彩图22、彩图 23) ,内脏也有出血。有的口、眼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有的鳃灰白显示贫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剖开腹腔,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在高温季节急性感染发作时,有些病鳅外表症状还没有表现出来即死亡。【流行情况】此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呈败血症的典型症状,从早春至 10 月均有发生,以夏季发病率最高。【诊断】根据病鳅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彻底清塘。(2)合理密养和混养。当养殖密度过高时,要分批轮捕疏养,保持池内合理的养殖密度,尽量不要让水体环境承载超负荷的存鱼量。(3)苗种下塘时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050 克/升的氯化钠水溶液药浴35 分钟,或用0.5 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溶液药浴1020 分钟,或用 10 毫克 /升的含氯石灰溶液加8 毫克 /升的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