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685426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全诗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大全 http:/ p8f“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全诗赏析全诗赏析出自中唐诗人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赏析这首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 780 年在(唐德宗建中元 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 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 ,写出地点和 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 “春草碧色,春 水渌波” ,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

2、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 ,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 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 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 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 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 ,正是“春事晚” 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 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 不尽的哀愁。

3、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 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中唐詩人戴叔倫的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賞析這首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 780 年在(唐德宗建中元 年)舊歷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 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

4、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 “蘇溪亭上草漫漫” ,寫出地點和 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 “春草碧色,春 水淥波” ,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瞭環境氣氛。 “誰倚東風十二闌” ,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 闌幹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裡的人:“鴻飛滿西 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幹頭。闌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 杏花寒。 ”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瞭。雖是眼中之景,卻 暗喻著心中之情

5、:遊子不歸,紅顏將老。 “一汀煙雨杏花寒” ,正是“春事晚” 的具體描繪。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瞭晴日 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淒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古诗词大全 http:/ p8f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 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裡的警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 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啟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鬱而 迷蒙,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白发悲花落,青云

6、羡鸟飞。 ”全诗赏析全诗赏析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赏析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 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 不少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 ,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 757-758 年(唐肃宗至德 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 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 二人,既是同僚

7、,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 、 “丹陛” 、 “御香” 、 “紫微” ,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 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 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 (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 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 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 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 “晓” 、 “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 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

8、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 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 “白发悲花落,青 云羡鸟飞。 ”这两句中, “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 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 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 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 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 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 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

9、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 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 、 “羡鸟飞” ,甚至愁生白发。这 “圣朝无阙事” ,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 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 ,拒绝纳谏。正因 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 , “自觉谏书稀” ,一个“稀” 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古诗词大全 http:/ p8f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 (题省中壁 ) 、 “何用虚名绊此身” (曲江 二首 ) ,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

10、领神会,奉答曰:“故 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 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 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 寻思不尽之妙。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盛唐詩人岑參的寄左省杜拾遺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賞析人悲嘆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名義上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 是暗含譏諷。肅宗朝此事甚多,岑參和杜甫對此都不滿。隻因不受器重,不得 不少寫諫書而已。表達瞭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復

11、雜心態。 詩題中的“杜拾遺” ,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 757-758 年(唐肅宗至德 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 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 。 “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 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 、 “丹陛” 、 “禦香” 、 “紫微” ,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 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 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 (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 君臣們既沒有

12、辦瞭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 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 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瞭。 “曉” 、 “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 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 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 “白發悲花落,青 雲羨鳥飛。 ”這兩句中, “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瞭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 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 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 頭見庭院落花而倍

13、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系當時安史亂 後國傢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 所作為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 句,語憤情悲,抒發瞭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 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 、 “羨鳥飛” ,甚至愁生白發。這 “聖朝無闕事” ,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 露。隻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 ,拒絕納諫。正因 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 , “自覺諫書稀” ,一個“稀” 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古诗词大全 http:/ p8f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 (題省中壁 ) 、 “何用虛名絆此身” (曲江 二首 ) ,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瞭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 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臺詞” 的。 這首詩,采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 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 尋思不盡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