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82293 上传时间:2018-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民俗讲义1第二章 服饰民俗引例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 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 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儒家以“德” 、 “礼”来规范服饰。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 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 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 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

2、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 的人格精神。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 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人与衣,人与自 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 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 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 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 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3、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 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 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 夸张了的人体之美。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 、 “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中国人在服装 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 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 怀。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

4、活 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视了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 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 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能给人一种视域空间上的扩大感觉。 而西方在塑型美学观念下产生的是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裁剪的服装,无论挂在衣橱里 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 间效果。西方的服装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 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 将服装视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这种夸

5、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 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 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创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体现了不同的 精神气韵。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设计师,是 因为他的设计具有革命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中外民俗讲义2精神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又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他设计的服装造型是以日本传统的裁 剪方法和服装空间意识为基础,淡淡隐现出作为东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学观念和对自然的态 度,流露着东西结合、古今结合的气韵美

6、感。他的设计灵感常来源于大自然,营造服装的 意境神韵之美。他的服装舒畅、飘逸,使身体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体的每一运动在他的 服装上都能表现出柔和与性感的惊奇,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穿着态度。他的服装表现着时 代感的生活方式,又无过多的商业气息,他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却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历 史。三宅的设计一直力求以为人本,简洁、单纯、易穿、易保养、免烫,极符合人性的要 求,也极体现时代的气韵。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 体不同,观念不同,女装基本造型不同,体现的气韵风格也不同。种种不同,却能在今天 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

7、着国际主义的精神。人们越 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 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 种特点。 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 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 来走向。女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 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所谓服饰民俗即人

8、们在长 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衣着穿戴方面所形成的共同行为习惯和文化理念。服饰民俗是一个 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一 服饰及构成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服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质:指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指服装的式样;饰:指 佩戴的饰物:色:指服装的色彩;画:指服装的花纹图案。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见下表: 服饰的种类类 型内 容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 帽、袜、鞋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 饰物如

9、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 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纹面、 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中外民俗讲义3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 品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二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遮羞布”的理论。它以现存原始部落 的人们,无论男女都用树叶或草或条带物遮蔽自身性器官为证。这在民俗学中是没有根据 的立论,因为古老民俗对性的崇拜,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原始信仰,只有加强保护的动 机,没有引起

10、羞耻的可能。因此,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 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经历了 下述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的生理需要为主要目的。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 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二)第二阶段服饰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主要因生产条件而产生明显 差异。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 短衣短裤,以便于撒网捕鱼。(三)第三阶段服饰的社会性特征成为主要需要,彰显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 度的变化

11、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黄 色衣服时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平民百姓的标志。(四)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 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 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 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但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即 愈来愈简单,愈来愈大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 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

12、族服装。三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服饰在世世代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品目,它们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中外民俗讲义4风貌,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见下表: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要 点性别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 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 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 六种,祭服三,常服三。年龄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 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

13、代告 别。职业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 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 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地位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 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 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 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 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民族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

14、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 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 形成。季节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 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一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质料这是和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 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色彩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 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 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

15、在长短、宽窄、肥瘦上。工艺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以上各要素融会在一起,在多少世纪中才形成了整个服饰的民俗,因此,服饰民俗是 综合的,不能从某一项单一要素去考察它的特点。四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 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 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中外民俗讲义5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 仰最突

16、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 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 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二)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 其中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 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 长存。(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 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 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 理。(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 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之后, 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