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72739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 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 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 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 a; k“ O p* y! W 1、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2、人 人类;3、自然科学;4 孕育奠 基 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对象

2、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 社会决策 咨询 8、物质 精神 精神文明;9、 物质载体 各种制度、风俗;10、周密调查 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 定量研究 技术分析 12、复杂性 模糊性 定量分析;13、非 逻辑性 综合性 有意识的活动;14、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15、观察法。* L E; 6 v+ o+ W# J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2 d6 i% 3 e# 1 M4 B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 (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

3、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实践性力量。( N/ % 9 M8 O0 D8 |5 w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p$ o, b7 W3 L2 I+ U- m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 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 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 疑。 五、论述题:5 V;

4、J q/ M8 t% q 1、参考观点:$ d2 P! ?0 K7 U2 n, d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 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 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 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 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 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

5、些学科的工 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 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 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 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 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 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 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

6、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y“ m% i- R5 g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2 q; |1 | Q9 p. _6 U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 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 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s# |7 I5 G, K1 q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 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

7、需要 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9 I+ W“ Y4 g“ C8 w!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4 x+ U/ C- G7 P) , n“ K. S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 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 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 ,极 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 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 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

8、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 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一、名词解释: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5 V/ g3 x) b“ u. R . A1、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和发展;2、各学科之间 技术各领域之间 技术之间;3、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革命 学术建设;4、人 人的解放和发展;5、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6、全面 起初 必然;7、性质 原理和批判标准 演变发展 对具体作品的评价;8、索绪尔 , N5 _1

9、O D1 8 U5 u1、答:20 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2、答:20 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 “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答:20 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五、论述题:8 a/ .

10、 i: v1 c# j1、参考观点:1 K8 u$ x1 a1 n) ?6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1 r+ g+ L* o- y, I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

11、“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f O. J+ Y - 3 E( n+ t( j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l“ Y

12、 f- y1 d(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t; l4 J y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二、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 16 世纪 到 17 世纪

13、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 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4 B4 X# c A9 i b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4 E1 Z4 q+ n4 # f, z# q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 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 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 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

14、,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 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 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 决。, “ 7 F7 P, x# p# / O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 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 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 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g- y* 3 o8 W, J5 w- G0 B (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J. q9 W) N S) (5)研究手段

15、高技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 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 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一、名词解释:0 D“ z, T8 L# ?* I, Z2 K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

16、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6 f; b6 C% f3 A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C$ 0 F! k/ I0 + |9 f( c$ R8 l4 o二、填空题:1、夸美纽斯 近代教育学;2、改变学校教育重心 更新教育内容 筹建终身教育体系;3、陶行知;4、科学主义 评价;5、体制 增长 质量 6 e$ q! U9 ! _+ b5 R3 n1 _效益;6、生理心理 精神文化;7、综合性 效益滞后;8、实事求是 为我所用;9、教育价值观;10、情感和意志 心理 教师心理;11、社会性质 “ e# H+ O ?# v3 , P社会功能;12、35 首位;13、非政治 政治人;14、学校内部和外部 依法治教;15、教育和文化 文化三、选择题:4 g! D; S0 + Y, F/ c1、A 2、C 3、D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